那些改變歷史的筆桿子

那些改變歷史的筆桿子

打天下靠槍桿子,治天下靠筆桿子。這是中國文人、武人都拎的清的道理。

而以文輔政,是中國曆代文人的終極理想。

歷史上,筆桿了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些至理的名言名句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軌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背後連著權利,連著官場,字裡行間暗藏玄機,每字每句都要體現政治智慧,但凡歷史上取得大成就的偉大人物,身邊總會有幾個文人,這些人專門負責出主意,古代叫策士、謀士,現在叫筆桿子,或者機關高參,他們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企望決策者們能夠採納。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歷史上最早、最強的筆桿子是誰不好評價,但最早給人樹立筆桿子這個概念,應該是陳琳,因為文章寫的太好了,所以傳之後世。官渡之戰前,陳琳給袁紹起草檄文,歷數曹操種種罪狀,從其祖父一直罵到本人,轟動一時。袁紹戰敗後,陳琳被送上刑場,曹操問:你為袁紹作檄文,罪惡加在我身上倒也罷了,怎麼連我祖父也汙辱一番?陳琳答: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陳琳能名列建安七子,憑的就是秘書生涯裡積攢下的一堆章表書檄。但他留下最有價值的思想,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八個字,道出了筆桿子的真諦,看似無奈,也是本事。作為筆桿子,特點就是“箭在弦上”,上級要你射哪裡你就射哪裡。即使現在,“筆桿子”們寫文章一般也都是寫的奉命文章,終極目標是獲得組織或領導的滿意,從而達到一定的社會效果。

三國是一個謀士輩出的時代,比如智亂三國的賈詡,比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比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但最著名的謀士,可堪稱筆桿子之表,只能是諸葛亮。亮哥一輩子著述頗豐,但最有名的莫過於三顧茅廬而出的《隆中對》,在劉備窮困之時,他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蠻,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三分天下”著名論斷似一劑強心針,對形勢分析精準,應對策論明確得當,這直接改變了天下形勢,奠定了劉備集團的崛起,可以說,好的筆桿子從來都是可以改變時代的,歷史也成就了筆桿子。

一言可興邦,一言亦喪邦。朱元璋攻佔了南京,三面環敵,形勢極其不利。下一步怎樣發展,如何在群雄環伺的情況下問鼎江山,獵到“天下”這隻最大的“鹿”,這就需要很高深的謀略。而要做到這一點,出身貧農、最初職業為“和尚”的朱元璋顯然是力有不逮的。只有那些飽覽史書、深通謀略、明瞭興衰成敗之規律的筆桿子,才能為朱元璋做出這種通盤的戰略謀劃。朱元璋很幸運,因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手下人給他推薦了一個叫朱升的隱士。朱元璋在上演三顧茅廬的戲碼後,終於見到了朱升,朱升二話沒說,就給朱元璋出了個主意。話不多,就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很簡短,卻極具智慧,成為紛繁亂世中最佳戰略選擇,改變了朱元璋的一生,時至今日,甚至成為馬化騰等奮鬥創業人群篤信的至理名言,改變不至一個時代,這便是筆桿子的力量。

甲午戰敗後,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清庭踟躕誤國,不管保守派還是洋務派皆沒有辦法,國家傾頹之時,在京趕考以康有為為首的舉子們順勢掀起了一場維新運動,康在他的《公車上書》中說:“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

,為天下鼓與呼,他這四條策略迅速引起了光緒皇帝高度重視,開啟了百日維新的大事件,不幸的是這場改革的結局比較悲慘,但不影響康有為策略的光輝。應該說,就當時中國的形勢,若能嚴格按照這四條策略執行,中國可復興,然而世上已無明君,君主制在中國行將就木。

“七.七”事件爆發,一場蓄謀已久,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此全面開始。面臨亡國滅種之災,文膽陳布雷起草檄文,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元首的身份,疾呼“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這句話傳遍大江南北,極大提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的士氣,發揮了凝聚人心軍心的重要作用。蔣介石政府劣政多端,但在後期抗戰這件事情上,還是擔負起了正面作戰的積極作用,這句名言起到了統一思想的重要作用,在那個艱困時代給了國人以極大的力量和信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要說蔣介石幹了什麼值得肯定的事,這句話算他最大的成就。

時至今日,個人覺得歷史上最強的筆桿子,毛主席應該當仁不讓。他曾說,革命奪權靠槍桿子和筆桿子,但他自己卻從沒拿過槍桿子,筆桿子倒是須臾不離手,毛筆、鋼筆、鉛筆,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那種風格、那種語言、那種氣派,是浸到骨子裡,溢於字表、穿透紙背的,只有他才會有這種已臻化境的功力。向來說文章有漢司馬、唐韓柳、宋東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競秀。毛澤東算一個,是歷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古今文章家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純文人,一是政治家。純文人之文情勝於理,政治家之文理勝於情。理者,思想也。寫文章,說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總結社會規律,借歷史交替、風雲際會、群雄逐鹿之勢,納雷霆於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揚自己的政見。毛的文章屬這一類。這種文字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全身心社會實踐的結晶。勞其心,履其險,礪其志,成其業,然後發而為文。文章只是他事業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須、鳳之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