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000字,配圖2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世界近代史上,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曾經也是海軍強國,甚至敢於硬剛未來海上霸主英格蘭。然而,荷蘭畢竟國小力弱,經過近代的幾番爭鬥,到19世紀基本退出了全球海權的角逐,成為偏安歐陸一隅的中立國,荷蘭海軍在世界海軍之林中也淪落為三四流角色,其最大的戰艦隻能維持在巡洋艦水準,而大艦巨炮俱樂部里根本找不到荷蘭人的位置。如果不是需要在遠東殖民地保持軍事存在,荷蘭海軍恐怕連巡洋艦都不需要了。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描繪第二次英荷戰爭時期英荷兩國艦隊交戰的畫作。

在20世紀初葉,荷蘭海軍的主要力量並沒有部署在本土水域,而是在遙遠的東方。面積遠大於荷蘭本土的東印度群島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眾多的人口而成為荷蘭最為重要的財富來源。為了維護殖民利益,鎮壓當地人的反抗,也對其他列強的覬覦之心保持警戒,荷蘭海軍組建了東印度艦隊,並將最新最大的戰艦派往遠東駐防,並在世紀之初準備籌建一批新型巡洋艦,加強殖民地的海軍力量。

建造背景

一戰時期,作為中立國的荷蘭免於戰禍。當週圍的國家都在傾力苦戰時,荷蘭人的注意力還是放在如何守住遠東的家底上,於1915年計劃建造3艘新型巡洋艦作為東印度艦隊的核心主力,並以荷屬東印度的三座主要島嶼命名為“爪哇”、“蘇門答臘”和“西里伯斯”號,統稱爪哇級。以當時的標準衡量,爪哇級的設計相當先進,甚至比同期英德海軍的輕巡洋艦更強,但是受戰爭影響,物資供應緊張,加上勞務糾紛和財政困難,爪哇級的建造極為拖沓,居然持續了10年之久,其中三號艦“西里伯斯”號甚至在1919年被取消建造!當爪哇級在1925年至1926年間服役時,其設計早已過時了。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荷蘭海軍爪哇級輕巡洋艦側視及俯視線圖。

荷蘭海軍始終認為,在東印度群島必須保持3艘巡洋艦才能具有足夠的威懾力,一直希望建造第三艘巡洋艦替補取消建造的“西里伯斯”號。然而,這個願望一直到1930年才看到實現的希望。荷蘭海軍獲得授權開建一艘新型輕巡洋艦,但是正值大蕭條時期,經濟形勢困難,加上當時荷蘭和平主義思潮盛行,軍事預算大幅削減,導致新艦的建造遭遇重重阻力,以至於在提交國會審核時都不敢使用“巡洋艦”的稱呼,而是稱為“分艦隊領艦”,而且國會還在想方設法地壓縮建造成本,減少造艦撥款。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荷蘭海軍“爪哇”號輕巡洋艦,其設計仍保持一戰風格。

由於預算不足,最初提出的設計方案排水量僅有5250噸,安裝3座雙聯裝150毫米艦炮,以前一後二方式佈置於艦體中線上,防護和續航力與爪哇級相近。相比排水量6776噸,裝備10門150毫米艦炮的爪哇級,新艦的設計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且火力還被削弱了。這個羸弱的方案被荷蘭海軍斷然拒絕,但是要加強性能勢必要追加撥款,於是軍方與國會就造艦預算問題展開一場馬拉松式的爭論,直到1932年國會才做出少許讓步,增加了預算,但設計部門經過核算發現,這些錢也只夠為新艦增加1門主炮而已。荷蘭海軍不想讓建造計劃繼續拖延下去,只能妥協,接受7門主炮的改進方案,列入1933年的造艦計劃。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正在費耶諾德船廠內舾裝的“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

荷蘭海軍沒有沿用爪哇級的命名方式,而是以荷蘭海軍歷史上最著名的將領米歇爾·德·魯伊特爾上將的名字為新巡洋艦命名,可見對該艦寄予極高的期望。“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於1933年9月16日在威爾頓·費耶諾德船廠鋪下龍骨,1935年5月11日下水,1936年10月3日竣工服役,工期約三年,相比爪哇級可謂神速。

設計特點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為6545噸,滿載排水量為7668噸,艦體全長170.92米,水線長168米,艦寬15.7米,吃水5.11米,編制人員為435人。就噸位尺度而言,“德·魯伊特爾”號相比爪哇級排水量略小,艦體更長,艦寬稍窄,長寬比更大,有利於提高航速。“德·魯伊特爾”號的船體設計基本沿襲爪哇級,採用適航性優良的高幹舷長艏樓船型,其艏樓甲板由艦首一直延伸到四號主炮前方,船體首尾分別為垂直艏和尖型艉,在艦首兩側以埋入式配置3具船錨,其中左舷2具、右舷1具。船體內部劃分為21個水密區劃,並通過電焊技術和輕合金材料的運用達到減重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1936年剛剛完工的“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側視及俯視線圖。


上層建築:相比船體構造,“德·魯伊特爾”號的上層建築較爪哇級發生了很大變化,改為單桅單煙囪佈局,而且前桅與艦橋建築融為一體,形成一座粗壯高大的塔式桅樓,並由艦橋向兩側延伸出大型舷臺,在桅樓中部和頂端也都設置突出平臺,用於佈置探照燈和火控裝置等。這個設計特點與同期德國海軍建造的德意志級裝甲艦“斯佩伯爵”號的塔式桅樓非常相似。在桅樓後方設有一個大型直立式煙囪,在兩者之間為搭載舟艇甲板。在煙囪兩側設有大型起重機,用於吊運舟艇和水上飛機。在建造初期,“德·魯伊特爾”號在煙囪頂部豎立支柱,設置擋板作為煙囪罩,但試用效果不佳,後來改為覆蓋整個煙囪頂部的大型煙囪帽。航空設施佈置於煙囪和後部上層建築之間。後部上層建築相對低矮,在頂部設有防空炮平臺和後部射擊指揮所。就整體而言,“德·魯伊特爾”號的總體設計相當簡潔。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塔型桅樓的正面照片(左)及局部特寫(右)。

動力裝置:“德·魯伊特爾”號的動力系統與爪哇級迥然不同,採用集中式佈局,在動力艙段前部設有三個鍋爐艙,每艙安裝2座亞羅型燃油鍋爐,共有6座鍋爐,輪機艙內安裝2臺帕森斯式減速齒輪蒸汽輪機,採用雙軸推進,主機輸出功率為66000軸馬力。相比採用三軸推進,主機功率達72000馬力,航速31節的爪哇級,“德·魯伊特爾”號在主機功率下降的情況下反而航速略有提升,最高航速達到32節,這得益於艦體線形的修改和排水量的降低。此外,“德·魯伊特爾”號在15%的過載狀態下可以增速到33節,在試航時曾創造了輸出功率75000馬力,航速33.7節的記錄。“德·魯伊特爾”號的主機帶有巡航輪機,可在3300軸馬力的動力輸出下保持17節航速。“德·魯伊特爾”號的燃油載量也有所增加,達到1300噸,由於改善了艦體線形,降低了油耗,續航力較爪哇級的3600海里/12節大幅增加,達到6800海里/12節,在滿載燃料狀態下甚至可以延長到10000海里/12節,這對於該艦扮演殖民地警備艦的角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竣工前夕的“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注意其煙囪頂部的平板結構。

主炮:“德·魯伊特爾”號的主要武備為7門M1924型50倍徑150毫米艦炮,配置在3座雙聯裝炮塔和1座單裝炮塔內,以前二後二方式呈揹負式佈局配置在艦體中線上,其中位於桅樓前方上層建築頂部的二號主炮為單裝炮,而處在艏樓甲板前後的一號、三號主炮和艦尾甲板上的四號主炮為雙聯裝炮。M1924型150毫米艦炮由瑞典博福斯公司設計製造,爪哇級也採用同型艦炮,但“德·魯伊特爾”號的主炮為荷蘭特許生產的仿製型,採用了新型封閉式炮塔和炮架,其中雙聯裝炮為Mk 9型,單裝炮為Mk 10型,而爪哇級採用後部敞開式炮塔的單裝炮為Mk 6型。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前主炮群向右舷齊射的場面。

M1924型150毫米艦炮的實際口徑為149.1毫米,炮身重量7.5噸,發射的穿甲彈重量為46.7公斤,高爆彈重量為46公斤,初速900米/秒,在45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為27400米。“德·魯伊特爾”號的主炮仰俯範圍為+60~-10度,理論上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炮塔由電力驅動旋轉,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人力旋轉。炮塔內配有電動式揚彈機和機械式裝填機構,可在仰俯範圍內任意角度裝填,射速為5~6發/分。“德·魯伊特爾”號的主炮數量較爪哇級減少3門,但由於採用全中線佈局,其舷側齊射火力與爪哇級持平,加上採用封閉式炮塔和更先進的火控系統,整體炮戰能力要優於爪哇級。“德·魯伊特爾”號的二號單裝炮在戰鬥中還負責發射照明彈。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後主炮群,注意背景中防空平臺上的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

防空武器:荷蘭海軍在設計“德·魯伊特爾”號時對於空中威脅未做太多關注,又考慮到大仰角主炮具備一定的對空射擊能力,該艦沒有配備重型防空武器,僅安裝了輕型防空炮,包括10門40毫米高射炮和8挺12.7毫米機槍。“德·魯伊特爾”號採用了日後大名鼎鼎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彈丸重量0.93公斤,射速120發/分,最大射程9600米/45度,最大射高10180米/90度,仰俯角度為+90~-15度,配合荷蘭自行開發的穩定式炮架,其作戰性能可謂世界領先。不過,“德·魯伊特爾”號的防空炮佈局很有問題,5座雙聯裝40毫米炮被集中佈置在後部上層建築頂部的防空平臺上,圍繞後部射擊指揮塔呈五邊型佈局。這種佈置方式雖然有利於集中火力和指揮,但是存在被敵方一次命中而致防空火炮全毀的隱患,而且受到前部桅樓的阻礙,無法向艦首方向發揚火力。為了填補艦首方向的防空死角,“德·魯伊特爾”號又在艦橋兩側的舷臺和頂部主射控塔兩側配置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機槍。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防空平臺,集中佈置了5座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

航空設備:除了主炮和輕型防空武器外,“德·魯伊特爾”號取消了其他國家輕巡洋艦常見的魚雷武備,但配置了航空設施,在煙囪和後部上層建築之間安裝了一座旋轉式彈射器,可搭載2架福克C11W型水上偵察機,未設機庫,2架飛機均露天停放。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在彈射水上飛機。

裝甲防護:在火力、動力方面相比爪哇級得到加強的同時,“德·魯伊特爾”號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基於噸位限制和艦體延長等因素,其舷側主裝甲帶的厚度為50毫米,長度133米,高度3.6米,覆蓋範圍從前部彈藥庫至後部彈藥庫,而爪哇級在彈藥庫和動力艙的裝甲帶厚度達到75毫米。“德·魯伊特爾”號的水平甲板、司令塔、主炮塔基座和炮塔的裝甲厚度均為30毫米,而爪哇級的水平裝甲有50毫米,司令塔更是得到125毫米裝甲的保護。“德·魯伊特爾”號的防禦水平只能抵禦小口徑炮彈或大口徑炮彈破片的攻擊,相當薄弱。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在海上航行,注意其大型煙囪帽。

作為一款在軍費緊縮的背景下誕生的輕巡洋艦,“德·魯伊特爾”號相比之前的爪哇級略有改進,更具現代氣息,更適合執行殖民地警戒任務,但是和同時期其他海軍強國建造的大型輕巡洋艦差距明顯,即便與同樣作為殖民地警備艦的同類巡洋艦,比如英國海軍的利安德級也頗有不及。利安德級的排水量達7390噸,裝備8門152毫米艦炮、4門102毫米高射炮和8具魚雷發射管,舷側裝甲帶厚度達76毫米,航速32.5節,均優於“德·魯伊特爾”號。就總體而言,“德·魯伊特爾”號除了火控系統、輕型高射炮和續航力外,缺乏技術亮點,性能相對平庸,不過對於缺乏資金和資源的荷蘭海軍而言,這已經是當時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殖民地戰艦。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駛離費耶諾德船廠,該艦是當時荷蘭海軍最新最強的作戰艦艇。

服役歷程

“德·魯伊特爾”號在1936年10月竣工後,在本土水域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試航和訓練,於1937年1月12日啟航開赴遠東,於3月5日抵達蘇門答臘島沙璜,但只到5月底荷蘭官方才正式宣佈該艦加入東印度艦隊,之後於10月25日成為艦隊旗艦。此後數年間,“德·魯伊特爾”號一直是荷蘭海軍在東印度群島最強大的戰艦。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於1936年10月3日舉行服役典禮。

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荷蘭保持中立,但是鑑於日本在遠東的持續擴張,荷蘭海軍的活動明顯加強,“德·魯伊特爾”號主要在荷屬東印度西部海域巡航。1940年1、2月間,“德·魯伊特爾”號進入泗水海軍基地接受主機維護。同年5月,荷蘭本土遭到德軍入侵,荷屬東印度政府宣佈與德國進入交戰狀態,“德·魯伊特爾”號領銜的東印度艦隊與其他盟國海軍艦艇一道在遠東海域搜捕德國艦船,防備德國襲擊艦的攻擊。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在遠東海域的留影,甲板上搭設著遮陽天蓬。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水兵在後甲板做體操。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本陸海軍也向東南亞大舉進攻。“德·魯伊特爾”號繼續在東印度群島海域巡航,阻止日軍艦船進入印度洋。1942年初,日軍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進攻得手後,開始實施對荷屬東印度的入侵行動。在形勢逼迫下,東南亞地區尚存的盟國海軍部隊組成ABDA聯合艦隊,共同抵禦日軍進攻,而“德·魯伊特爾”號成為艦隊旗艦,升起了卡雷爾·多爾曼海軍少將的將旗。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隨著二戰爆發,遠東局勢也日趨緊張。圖為滿載士兵的軍車從“德·魯伊特爾”號停靠的碼頭上駛過,可見該艦防空炮平臺上的40毫米高射炮。

1942年2月19日至20日夜間,盟軍偵悉日軍艦隊登陸巴厘島,於是派出多支編隊前往截擊,“德·魯伊特爾”、“爪哇”號和3艘驅逐艦組成的打擊編隊率先進入巴塘海峽,與擔負護航的日軍驅逐艦發生交戰,由於夜色濃重,協同不利,2艘荷蘭巡洋艦沒有給對手造成任何損傷就退出了戰場,巴厘島海戰最終以盟軍的完敗而落幕。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留影,艦體已經施以迷彩。

1942年2月27日,以2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為核心的ABDA艦隊主力在爪哇以北海域同以“那智”、“羽黑”號重巡洋艦為中心的日軍艦隊遭遇,在激烈的炮戰中,“德·魯伊特爾”號兩度中彈,幸運的是均為啞彈,沒有造成損傷。然而,在日軍兇猛的艦炮、魚雷攻擊下,盟軍艦隊隊形混亂,被迫退卻。當日晚間,多爾曼率領殘存艦隻試圖夜襲日軍登陸艦隊,結果再度與2艘日軍重巡爆發遭遇戰,雙方在10000米距離上相互炮擊,日艦還同時發射了射程極遠的九三式氧氣魚雷,盟軍艦隊對於在如此遠的距離上遭到魚雷攻擊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爪哇”號首先被擊中,僅15分鐘即告沉沒,“德·魯伊特爾”號也在23時40分被來自“羽黑”號的一枚魚雷擊中,導致電力全失,艦體進水,經過幾個小時的掙扎後於2月28日凌晨2時30分沉沒,包括艦隊司令多爾曼少將、艦長拉康布勒上校在內的367人陣亡,僅有111人生還。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描繪爪哇海戰中盟軍艦隊遭遇日軍猛烈攻擊的畫作。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隨“德·魯伊特爾”號陣亡的多爾曼少將(左)和艦長拉康布勒上校(右)。

“德·魯伊特爾”和“爪哇”號的殘骸於2002年12月1日被一支潛水隊發現,荷蘭官方宣佈它們為戰爭墓地。“德·魯伊特爾”號的兩隻船鐘被打撈出水,其中一隻如今被收藏在荷蘭海牙的一座教堂內。然而,2016年,2艘荷蘭巡洋艦的殘骸居然從海底消失了,荷蘭國防部判斷它們遭到了非法打撈,由於在二戰時期印尼海域沉船極多,因此非法打撈行為十分猖獗。多爾曼和他的英勇戰艦在壯烈捐軀後卻無葬身之所,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孤獨的替補: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小史

■ “德·魯伊特爾”號的一隻船鐘被打撈出水,如今陳列在海牙的一座教堂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