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關於“15歲男孩倒立下深井救女童”

的新聞,讓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河南一名3歲女童,不慎墜入了14米的深井之中,而井口只有30公分,救援隊無法下井實施救援。

有一個隊員提出,讓自己15歲的兒子王泯燃來試試。

少年“臨危受命”,用“倒掛金鉤”的方式,反覆下井4次,共用時20分鐘,終於成功將女童救出。

作為一個圍觀群眾,忍不住給少年點贊,而作為一個媽媽,新聞裡只有一個鏡頭的王泯燃媽媽,卻戳中了我的淚點。

王泯燃下井前接受突擊培訓,他的媽媽就站在他身邊。

短短一個鏡頭,媽媽的擔心,全寫在了臉上:那麼小的井口,倒立入井,兒子從未參與過類似救援,會不會受傷?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在救援成功後的採訪裡,泯燃的媽媽說:


“兒子下井後,她非常地擔心,但她怕影響兒子的情緒,不敢直接跟兒子對話,只能靜觀,默默地擔心,因為兒子在做對的事情。”

不少網友為這位善良的母親打call:“我要是這位媽媽可能會崩潰,不一定能讓我的孩子下去!”

王泯燃的媽媽之所以被贊,是因為她並沒有任由作為母親本能的擔心,演變成“護犢情深” 的私心。


她知道一份不顧孩子主觀意願,阻礙孩子成長的私心不可取。

作為家長,漫漫育兒路,我們常常擔心一二,但又不得不承擔八九。

因為那些擔心,恰恰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1

擔心是媽媽的本能

但成長是孩子的本能


人家見生兒生女好,不知兒女催人老。


自從我們成為一個“媽媽”,擔心自己的孩子,就變成了我們的本能。

孩子的一餐一飲,我們擔心。


怕他吃不飽,總是追著孩子再喂一口,好像他永遠差這一口才能吃飽。

孩子的一冷一暖,我們擔心。


怕他受冷挨凍,總是苦口婆心地勸他們穿上秋褲,生生地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寒冷:媽媽覺得冷。

當擔心變成了我們的本能,請記得,成長也是孩子的本能。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三歲的孩子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和媽媽都必須要經歷的。

男神靳東的老婆李佳,就曾在微博上,分享過自己克服“分離焦慮”的煎熬。

兒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她躲起來暗中觀察。

她記錄:兒子在看到熟悉的餐具時,心理防線瞬間崩塌,嗷嗷哭個不停,一臉鼻涕眼淚地要找媽媽。

而此時的李佳,也哭得稀里嘩啦,特想衝過去抱起兒子:“走,回家,不上了。”

可是她很快告訴自己:“不行,忍住,不能前功盡棄,這才剛剛開始。”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沒錯,入園只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步。

這一步,我們必須鼓勵孩子邁出來,也只能看著他邁出去。

雛鷹在學習飛翔的時候,可能會跌落山澗,但是雄鷹絕不會因此,就允許雛鷹困在小小的鳥巢裡。

雛鷹雖然會因為學習飛翔而受傷,但學會飛翔,卻能讓它擁抱藍天。

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是這世上唯一指向分離的愛。

作為父母,哪怕我們滿心擔憂,卻也只能告訴自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飛翔。


2

擔心沒錯,但方法不能錯


媽媽們常說,育兒就像打怪,遇到不同的怪,我們就需要祭出不同的法器。法器選得不對,只會被KO。

前幾天閨蜜跟我抱怨,她出差回來,老師頻頻反映,她兒子最近特別愛跟同學動手。

她屢次對兒子進行教育,卻沒有奏效。

擔心兒子繼續這樣會被孤立,只好給他請了一週假,少跟同學起衝突。

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她兒子又跟鄰居小朋友打了起來。

她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溫順的兒子,怎麼忽然喜歡使用武力了呢?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反覆追問後,才得知真相,原來她出差期間,兒子曾經被一個同學推搡摔倒。

回家之後,奶奶心疼孫子,就教他被人欺負必須還手,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找到癥結所在,她便帶著兒子到學校,找到推搡他的同學,瞭解事情經過。


調解了兩個人的矛盾,他們最終和好如初。

兒子也明白了“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因此學會了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方法。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閨蜜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跟兒子一樣,用錯了方法:兒子擔心被欺負,就主動欺負別人,反而引起同學公憤。

而閨蜜擔心兒子被孤立,就回避問題主動隔離了兒子,並沒有去探究兒子打人背後的原因。

藥不對症,自然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擔心,應該找到正確的出口。堵不如疏,害怕掩蓋,不如坦然面對。

如果孩子想去踩泥坑,與其害怕踩髒鞋子而反對制止,不妨給他準備一雙靴子,讓他盡情地釋放童年的快樂。

如果孩子沉溺於手機不能自拔,與其“談機色變”,不如媽媽自己也放下手機,帶著孩子一起出門,尋找更有趣的活動。

3

製造擔心,收穫成長

作家畢淑敏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教兒子“學”生病》。

有一次兒子生病,問她:“媽媽,我該吃點什麼藥?”

她正要去儲藥櫃裡,給兒子找藥,忽然想到,因為自己當過醫生,所以這些年兒子生病,都是她自己在家就給治了,他幾乎沒去過醫院。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兒子這麼大了,自己也不能替他看一輩子病。

所以她打算,讓兒子自己學著去醫院看病,知道生病以後應該怎麼辦。

她把看病的流程,交待給兒子之後,兒子搖搖晃晃地走了。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畢淑敏開始後悔:

“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媽媽,兒子生病,我不僅不幫他,還雪上加霜地‘鍛鍊’他。”

在兒子離開的兩個多小時裡,理智告訴她,兒子這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是讓他學習如何“生病”的最合適的機會。

但身為媽媽,擔心兒子的本能,卻讓她一直如坐針氈。

當走廊上響起熟悉的腳步聲,她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兒子進門對她說:“媽媽,我打了退燒針,好多了,我已經學會生病了,這雖然有點麻煩,但是也沒什麼。”

她看著兒子,覺得又有勇氣面對自己製造的擔心。她知道自己要不斷地磨練他,同時也磨練自己。

中國人在攻堅的時候喜歡說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育兒路上也一樣,適當地製造一些“擔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也能讓自己成長。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五歲的女兒,被姥姥帶回老家,我每天無數個視頻電話打過去,想要看看她。

可是,每次女兒都玩得沒工夫搭理我,姥姥diss我:“別擔心了,孩子每天都很開心。”

十八歲的表妹,去外地上大學了,小姨每天盯著她的微信朋友圈,就怕女兒第一次離家會遇到什麼難題。


可是表妹每天的生活和學習,都有聲有色。

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媽媽,95歲離世之前,給他留下了一個存摺和一封信。

原來母親這麼多年一直不間斷地向他要錢,是為了給不會理財的兒子攢錢,害怕有一天他會變成窮光蛋。


但其實,北野武被日本民眾評為“最值得信任的人”。

真正的養兒100歲,長憂99。

我們的擔心,跟孩子的成長一樣,是一門必修課。我們都需要學習:擔心,是愛;太擔心,是礙;而擔心導致“病急亂投醫”,則是害。

學會面對自己的擔心,為擔心找到正確的出口,才能修滿育兒路上愛的學分。

少一些擔心,多一分信任,化不安為祝福,祝福我們的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