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堅持底限

親子教育——堅持底限

底限是什麼,底限就是某件事最低能接受的標準,為什麼說親子教育需要有底限?

有一次坐地鐵,車上不算太擠,但也沒有座位。爺爺奶奶牽著一個四五歲的男孩上車,男孩鬧著要坐,邊上坐著的小哥就起身讓座,孩子一屁股坐下去,爺爺說,來,給叔叔說聲謝謝。男孩哼哼唧唧的鬧了一會兒,家長也沒堅持,哄著孩子去玩遊戲了。

挺常見的現象是吧?但是請試想一下以後可能出現的情況:

想要一個玩具,家長說不買,因為家裡同類型的玩具有很多了,孩子哭鬧折騰。或許是心疼孩子,或許是被吵得不耐煩,或許是不想在大庭廣眾下丟人,家長妥協了——從此在孩子心理種下顆種子,沒有什麼是哭鬧解決不了的;

闖禍了,家長要批評他,孩子哭鬧,家長停止批評,摸摸孩子的頭去收拾殘局——從此孩子認為,只要哭鬧就能避免承擔責任……

孩子的行為叫做恃寵而驕,家長的行為叫做沒有底限。

哭是發洩情緒的自我保護方式,而不是逃避責任的藉口。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你想要玩具可以,說出合理的理由,說服我,為什麼在家裡有那麼多同樣的玩具的情況下還要這個,如果能說服,那就買,如果沒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就不買;

你闖禍了,害怕,可以,我會告訴你我們一起承擔,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哭也沒有關係,哭完,我們一起分析問題,當時為什麼會闖禍?該怎麼樣彌補?為了彌補你要做些什麼?然後站出來,自己去道歉,你那一部分的責任你去承擔,確實需要幫助的地方,家長也絕不置身事外。

理想的家長是嚴慈相濟的,對孩子不嬌不縱,愛在細微中,嚴在該嚴處。

有個小朋友今年剛上小學,暑假父親要求他每天背一段弟子規,背完了就可以玩遊戲看動畫片。背到“事雖小,勿擅為”這一段的時候怎麼也背不會。孩子背書背的煩躁,又想看動畫片,就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是不是不愛我。”

這位父親放下手上的工作,抱著孩子告訴他當然愛他,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同時也告訴孩子,背書是我們之前就約定好的事,你有困難可以告訴爸爸,爸爸會跟你一起解決,但是這件事我們還是要做。

於是,父親陪著孩子背書,給孩子解釋意思。並沒有花太長的時間就解決了,之後還陪著孩子玩了會兒遊戲,遊戲過程中,小朋友一直在說爸爸是最棒的。

愛孩子,不代表沒有底限。相反,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讓孩子知道那些事可為,哪些不可為,學會做他們該做的事,承擔要他們承擔的責任,方能更快適應生活,更加如魚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