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五大機器人應用行業的需求將井噴?

出品 | 高工機器人 ID:gaogongrobot

作者 | 伍不易


疫情過後,五大機器人應用行業的需求將井噴?


病毒的肆虐,為抗“疫”復工帶來了諸多雙重挑戰:製造企業既要及早恢復大規模生產,又要減少工人在封閉空間的聚集;應急物資管理機構、電商平臺等的倉庫內面對紛繁複雜的貨品,既要保證效率,又要保證準確率;醫院裡大量的送餐、送藥、消毒需求,人工操作存在感染風險。

當下,“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成為共識,出於安全考慮的無人化、對於物品移動的無人化、代替人員密集的崗位,讓更多的機器人走向抗疫前線,助力企業復工。疫情過後,更多行業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

醫療康復

此次疫情中,已經有移動消毒機器人在不少城市的抗疫一線進行臨床應用,推行“疫區消殺與醫廢轉運環節的無人化作業”,這對整個醫療行業和醫患同胞都有利。

除了全方位的隔離防護措施外,嚴格的環境清潔消毒是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區、高風險患者專用CT室等重點區域的消毒頻次高、時間長、強度大,工作人員感染風險高。為此,醫院紛紛採購消毒機器人,用以代替人工消毒。

另外,醫療本身具有極高的衛生等級和安全性要求,無論是現階段的疫情還是常態時的傳染病,護士和醫生的很多工作都可以由機器人來替代,從而降低交叉傳染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疫情期間對於公共衛生衝擊最大的還不是疫情的致死率,而是由於較高的致病性和突發性導致的公共醫療資源擠兌。大量的健康監測是標準化的流程,只要是標準化,機器就大概率會比人做得好,如同現在測血壓脈搏已經不需要再找醫生,大量普及的簡單設備就可以實現,從而為醫生省下寶貴時間。

在面對疾病時,人們才更加切身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本來對於個人健康的投入也在增長。自己在家進行簡單的健康監測、遠程問診、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康復和保健,都需要智能化設備,對機器人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


疫情過後,五大機器人應用行業的需求將井噴?


配送物流

抗疫之戰中,在物流前端,應急物資出入庫及配送,在物流後端,醫療器材、藥品、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物料揀選、產線搬運,都可以看到配送機器人的身影。

當前,醫療器材、藥品、防護用品需要大規模生產和搬運,但短期內召回大量工人不僅難度很大、傳染風險也高,通過物流機器人與工廠內其它智能生產設備的協作,包括料箱機器人、AGV+輥筒、立體存儲貨架、邊線流利貨架等硬件設備,以及WES、WCS等軟件系統,解決了這個燃眉之急。

醫院有繁重的運輸任務,如藥品配送,給病人送餐,醫療器具、檢驗標本、檢查報告、病房床上用品、醫療廢物運輸等。據瞭解,上海某醫院依據各科室患者對醫用耗材的需求量,通過機器人“貨到人”揀選系統自動定時定量揀選出耗材,分配到每個病區智能存儲櫃,各科室根據需求掃描領取耗材,系統可實時反饋倉庫數據,以便科室管理人員根據倉庫情況及臨床需求,在第一時間採購或出庫。

另外,美團、京東、亞馬遜、天貓,各大電子商場物流公司都推出了無人配送方案。據悉,京東物流在長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圈均有“亞洲一號大型智能物流中心”覆蓋。該物流中心擁有大量的民生物資儲備,且配有分揀AGV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能夠通過倉間調撥、物流中轉實現協同支援。

同時,京東物流的配送機器人也被派上“前線”。目前武漢已基本完成對機器人配送的地圖採集和機器人測試。為實現機器人配送常態化,京東物流還在從各地抽調配送機器人馳援武漢。

可以預見,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和複合型AGV產品將被更廣泛應用。

餐飲零售

“疫情影響3000萬餐飲員工就業,西貝貸款撐不過3個月”

“星巴克全國超過2000家門店受疫情影響,臨時關閉”

“餐飲業行業楷模海底撈臨時閉店”

……

近期餐飲業各類消極信息見諸報端,成為疫情影響下的“重災”行業,後續餐飲業勢必加快機器換人的步伐。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多家餐飲和零售企業就在規劃包括無人值守咖啡站、冰淇淋站和奶茶站點的應用開發。到了2020年1月12日,碧桂園旗下全資子公司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下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在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匯廣場開業,成為較大程度上實現無人化流程的餐廳。

傳統餐飲行業正面臨著人力成本逐漸增長、人員流失率高等挑戰,因此,紛紛開始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通過規模化、管理體系規範化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收入。


疫情過後,五大機器人應用行業的需求將井噴?


安防巡邏

日前,位於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高新興集團自主研發出升級版5G警用巡邏機器人,這也是全國首個測溫5G巡邏機器人,可實現紅外線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並識別過往人員是否戴口罩。

最近大大小小的社區、寫字樓都嚴格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小區門口的保安們全副武裝,認真嚴謹地排查進出人員。疫情之後,審查不會如此嚴格,但我們也希望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能夠提供更多安全保障,畢竟保安這是一個人員密集和智能化需求高的崗位。大家會逐漸意識到機器人在不同場景的安防巡邏工作應當更加普及。

加工製造

每年春節後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都會出現用工缺口,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形勢可能格外嚴峻。

一方面要面臨著大量勞工無法按期返崗,而人員的復工速度和復工率是衡量制造業影響程度的典型指標,這對於急於開工的製造企業,尤其是中小型製造企業來說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年前離職人員缺口及春節後即將出現的用工缺口都會讓企業生產停滯不前。

在疫情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復工遙遙無期不說,工廠由於工人多,如何保障復工後工人有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成為重中之重,畢竟如有一個病人出現疫情,整個工廠都要面臨被關閉的可能。短期內對整體制造業影響可見一斑。

受人工、效率等因素的影響,製造業的自救之路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很多企業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這次疫情將大大縮短製造業智能化的過程,實現大規模多產品的柔性製造,打造智能工廠。

製造業向智能化發展,已經是不可抵擋的必然趨勢。疫情只是催化劑,它不會改變市場運行和經濟走勢,但會放大過去隱藏在增長下的許多問題。疫情過後,必然帶來相關產業和行業加快調整,最先搭上先進技術、越早完成智能化生產線部署的廠商,會提早享受效率和成本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企業也能迎來新一輪發展。




高工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盧彰緣認為,各應用行業大幅增長的邏輯還不夠完整,疫情是一時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疫情會大大提高大家對機器人的認知以及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以口罩生產設備廠家為例,在疫情當下,很多做自動化的設備廠商實現了短時間內的跨界業務,其中很關鍵的是對於通用工藝的積累,柔性技術的創新以及各廠商之間的通力協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產線中會應用到並聯機器人,SCARA,協作機器人等,但用量並不是很大。

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判斷,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會有小幅增長,在個別細分領域有望會有新的需求拉動,如3C行業中的智能穿戴、半導體等細分領域。短期內,醫藥領域自動化需求將有望暴增,對於包裝、分揀等相關廠商而言是利好。

受到疫情影響,人員復工的不可控因素依然存在,對於眾多製造業而言,如果說過去對於自動化的投入持觀望態度,此時在觀念上與理念上的轉變會是大概率事件,背後的邏輯是成本、人員、效率的綜合權衡,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會是核心要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