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武松与武大郎身高相差悬殊,他们真的是亲兄弟吗?

老哥聊生活


先说一句题外话,历史上的武松是不存在的,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据某个原型充填塑造出来的小说人物形象,而武大郎是真实存在的,他是明朝清河县人,名叫武植,出身贫寒喜欢读书,后来在清河县当过县令。

但在水浒传中,我认为他们就是亲兄弟,从书中可以看出武大郎对武松十分的关爱,而武松也非常敬重哥哥,这点从武松拒绝潘金莲诱惑就可以看出,至于哥俩身高相貌外在体态差别那么大,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据小说需要而设计出来的,要不然潘金莲如何出轨?武大郎如何被害?另外以身高相貌来判断是不是亲兄弟,这点并不科学,也没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就是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亲兄弟也有长相身高相差很多的,而且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并不少见。

所以在水浒传中,武大郎和武二郎就是亲兄弟,若不是亲兄弟,哪有他们之间的那么情深意重,这点不用怀疑。

以上是我的个人想法,井底孔见,希望大家喜欢!关注我必关注你,我们共同交流。




.雨拂衣


据《水浒传》记载:武松是清河县人氏,他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虽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百斤力气。武大郎却身长不到五尺,面目狰狞,短矮可笑,诨名“三寸丁枯树皮”。

由此可知,在小说中提到武松和武大郎是亲兄弟,而我们要对身高悬殊进行对比的话,就需要对《水浒传》的成书进行了解。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投降朝廷镇压方腊起义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水浒传》的成书是建立在前代说书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武松的故事在施耐庵创作《水浒传》之前已有。而武大郎在宋代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都有武松身影出现的地方并没有出现。因此,武大郎是《水浒传》中虚构人物、并无人物原型。武大郎的存在主要是文学上的意义,凸显武松的高大威武及武艺高强,也为武松后期的聚义奠定基础,是戏曲华、脸谱化的人物,无法从基因学上进行评价。


文史八卦


武松与武大郎是不是亲兄弟要完全以《水浒传》原著为依据,《水浒传》原著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明确指出俩人是亲兄弟:

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

作者施耐庵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读者似乎没有再去质疑的必要。那些因为兄弟俩身高悬殊为由头质疑俩人同胞兄弟事实的人要么没有读过《水浒传》,要么对现实中的生活观察也不够细腻。在现实生活中亲哥俩外形反差巨大的情况不胜枚举,这个不足为奇。

如果非要问为啥亲兄弟身材反差这么大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和职责,更应当去咨询医学工作者!


郑非梦妙文


应该是亲兄弟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影响身高的因素,一是靠遗传,二是靠后天营养补充。中国有句俗话夫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可以看出个子高是显性基因,可能武松和武大的母亲较高,爹矮。武松是哥哥带大的好东西都让武松吃了,武大挨饿自然长不高。


张三故事汇


原著里面是堂兄弟。


尽管来找茬


同海不同山。


用户1207822653888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虽然武大郎和武松各方面相差很大。但也不能否认他二人不是亲兄弟。可能两个人成长过程不一样。遗传父母的基因不一样。导致二人相差悬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