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雙廟寺


河南省鄧州市雙廟寺

民國時期鄧縣地圖局部(紅圈處為雙廟寺)

在今鄧州市羅莊鎮張樓小學處,曾經有兩座寺廟,前為關帝廟後為牛王廟,合稱“雙廟寺”。

為什麼一個地方連續修了兩座廟呢?這裡面有一個有關陰陽地氣的傳說。據老輩人講,雙廟寺東是“馬頭柏樹崗”(崗上有一棵幾百年的大柏樹,方圓十幾裡都能看到,為標誌性參照物,據說1958年大鍊鋼鐵被伐),元朝末年,朝廷裡的欽天監馬剌(la)僧,查看全國龍脈風水,發覺“馬頭柏樹崗”一處為龍脈,可能要出皇帝,龍頭就在雙廟寺處,於是馬剌僧派人在龍頭處修了一座廟以鎮壓,可是看著看著“馬頭柏樹崗”一天天見長,似乎壓制不住,於是又派人在關帝廟後又修了一座牛王廟,並在廟東50米處挖了一道溝,俗稱“斬龍溝”,據說自從挖了“斬龍溝”後,溝裡的水好幾年都是紅顏色,人們說那是龍血,從此後“馬頭柏樹崗”也一天天低了下去,龍脈被斬斷了。

當然以上只是個傳說,雙廟寺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究,但寺北明洪武年間山西移民至此的趙姓人,因居後故得村名“寺後趙”,廟前為“大冀莊”,亦為明朝移民村。說明雙寺元朝已存在。

據史料記載,雙廟寺建築恢弘,可謂“牆倒屋不塌”,牆周圍有山排,有五脊六獸,正脊中間還有鋼叉。雙廟寺沿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前殿,中福殿,大殿。中福殿與大殿之間東西兩側有東,西耳房。大殿為關公廟,在寺北是牛王廟,合稱“雙廟寺”。在雙廟寺東約百米左右原有一座塔,不知毀於何時,至今當地人仍稱遺址為“塔疙瘩”。

雙廟寺在繁盛時期已形成集會。時雙寺廟屬土地甚廣,從孔莊到覆釜山(土谷山)可以說是“不走二家田”,人們租種廟田需向寺內繳納糧食。

雙廟寺的牛王廟和塔相繼損毀較早,關帝廟主體建築在解放後(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也陸續損毀。

清末民國初雙廟寺已改為學堂稱“雙廟學校”。1941年成立“夾古鄉後”雙廟學校”為“古鄉中心一校”,此時至解放前後,雙廟學校達到最繁盛時期,為半徑五公里以內最優秀之初級學校。今趙集鎮北部和羅莊鎮南部幾乎所有村莊的孩子都在此處讀書(十幾裡外的林頭村也有孩子慕名而來)。1949年“夾古鄉”被拆分,轄區分別併入今鄧州市羅莊鎮和趙集鎮, “夾古鄉中心一校”也改為張樓學校(含初中),從此後“雙廟學校”風光不再!

“文化大革命”時期,雙廟寺遺留原建築被完全拆除,1983年前後因計劃生育原因生源減少,初中撤銷,張樓學校也淪落為“張樓小學”。但如今周圍村莊仍稱此地為“雙廟寺”。

《鄧州市志》、《鄧州地名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