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纷纷寻求强国图霸之路。其中的秦国,采用法家思想,实施变法改革,自此国力强盛,最终一统六国。

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的秦始皇,依旧沿用法家的思想,治理秦朝。但是,法家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秦朝,最终,在秦朝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战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汉高祖刘邦

推翻秦朝,建立西汉政权的刘邦,放弃了法家思想,改为使用道家思想,管理新建立的西汉政权。由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理念,非常契合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有效地恢复了西汉的经济和国力。

经过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三代帝王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是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的强国了。

雄心勃勃,渴望有一番作为的汉武帝,越来越不满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理念,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于治国思想的改革,势在必行。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汉武帝画像(选自明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

01.治国思想改革的阻力以及第一次尊儒活动的失败

“改革”一词,在汉典中的解释,为“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合理完善”之意。从这个解释当中,我们就可以大体上知道,改革就意味着,守旧派和改革派的对抗。

那么,在汉武帝时期,进行治国思想的改革,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因为窦太后非常推崇道家的黄老学说,再加上窦太后喜欢干预朝政,只要窦太后不喜欢的政事,就很难得到实施。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窦太后(取自相关影视剧)

在这里呢,还要先简单说说,西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鲁地是儒学的发源地,自孔子以来,鲁地便是儒学传播的中心。到了西汉时期,“齐鲁”更是成为儒学造诣最高的代名词。根据传播区域的不同,可以将儒学细分为鲁学和齐学。

其中“鲁学”,以《穀梁传》、《鲁诗》和《鲁论》为主要的经典著作。鲁学的主要特点,是恪守孔子教诲,崇尚伦理道德。鲁学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那就是因循守旧。

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次尊儒活动,它的主要发起人,包括:窦婴、田蚡、赵绾和王臧。这次尊儒活动,所推崇的学说,乃是儒学分支之一的鲁学。

王臧和赵绾,都是“鲁学”大师申培的高足。王臧做过太子少傅,武帝即位后,王臧上书请求宿卫皇上,汉武帝就任命他为郎中令。当时的赵绾,担任的是御史大夫,窦婴担任丞相,田蚡担任太尉。

从这些人担任的官职来看,当时的西汉朝廷中,三公都是非常推崇儒学的,改革派的势力很大。于是,这些推崇儒学的改革派,以儒学分支之一的鲁学为中心,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措施。比如其中有一条是“令列侯就国”,就是说要让已经封侯的,离开京城到他自己的封地去。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干预朝政、结党营私。

西汉制度中有一条,就是列侯娶公主。这些列侯、驸马们,都不愿意离开繁华的京师。所以,就天天去向窦太后告状,说窦、田、赵、王等人要以儒学取代黄老学说,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添油加醋的内容,听到这些的窦太后非常生气。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窦太后逼迫汉武帝惩治改革派(取自相关影视剧)

其中最让窦太后无法容忍的,就是改革派主张剥夺窦太后的监国权。于是,在窦太后的高压之下,汉武帝将赵绾、王臧投进死牢,两人在狱中自杀,而窦婴、田蚡两人,由于是外戚,只是被罢官。

自此,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次尊儒活动,宣告失败。

02.治国思想改革的第二次尊儒活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35年的五月,窦太后去世。她的离世,注定意义非凡。因为从这以后,汉武帝开始执掌朝政,独揽皇权。汉武帝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他广纳天下贤士,其中就有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学分支之一齐学的代表人物,对于《公羊传》的研究,在当时绝对算是权威专家。而《公羊传》与《齐诗》、《齐论》并称为齐学的三大经典著作。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董仲舒画像

齐学跟儒学的另一个分支鲁学,有很大的不同。齐学有着崇尚权变、带有巫术迷信色彩的特点,与“正宗儒学”已经是相去甚远。关于齐学和鲁学的不同点,东汉大儒贾逵曾评价道:“《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正是因为齐学的这种特点,使得齐学更加被汉武帝所喜欢。汉武帝和董仲舒之间,还有一段被后世传为佳话的三问三答。在这三问三答之间,董仲舒就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据《汉书·董仲舒传》的记载:“《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正式确立儒学中的齐学,为官学教育中唯一可以讲授的内容。这个地位确立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在公元前的124年,汉武帝下诏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传授儒学。

汉武帝一方面规定在官学教育中,只允许讲授儒学;另一方面又把儒学作为当官从政的敲门砖。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地确立和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朝廷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灭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董仲舒

03.秦始皇的统一思想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两者有何不同?

说起秦汉时期,关于统一思想的话题,很容易将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做一个对比。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地位,在思想层面上,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的这种措施,不仅严重破坏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了统治者自己的手脚,非常不利于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终,秦朝沿着日益残酷的严刑苛法之路,走向了灭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秦始皇

在这点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就显得更加高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说完全禁止非儒学的其它学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汉武帝时期,依然非常活跃,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据《史记·龟策列传》的记载:“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换言之,只要有利于统治,不论哪一种思想、哪一派学说,汉武帝都是一概采用。

对此,顾颉刚先生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这本书里,作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论断:“秦始皇帝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帝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秦始皇与汉武帝

04.总结:

从法家的“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到道家的“与民休养,无为而治”,再到最后的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关于治国思想的改革,必须要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契合,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旦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相悖,则会使国家和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习汉武帝。只要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工作和生活中的目标,并且不违反法律和自己的底线,不管何种方法,都应该去尝试。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汉武帝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

《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刘德增

《晚笑堂画传》上官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