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早一位左右朝政的宦官带50万大军作战兵败皇帝被俘


明朝最早一位左右朝政的宦官带50万大军作战兵败皇帝被俘

朱元璋称帝后为杜绝汉唐朝代宦官和外戚干政的祸害,定下规矩: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把这句话制成铁牌挂在各宫门上。

具体的做法就是对宦官只能当奴隶使唤,干洒扫奔走等杂务,不让他们读书识字,也不能当耳目。他们的待遇是每月领一石米,吃穿有官家管。内庭官不能超过四品,并不得和外边衙门有任何公文往来。总之是切断和官场的一切联系。

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基本没有宦官和外戚干政之事。

他死了之后就不一样了,人王政息。虽然是祖训但后代可以变通执行。

到朱棣时期这个规定就开始松动了,因为他发动政变,依赖几位宦官帮忙,所以对宦官慢慢产生了好感,管的不是这么严了。

明朝第一位有名的大宦官王振就是他在位期间进入宫廷,并逐渐获得好感,且被逐渐信任的。这个人把他孙子皇帝祸害的不轻,差点命都丢了。

他是英宗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今河北宣化人。

据《罪惟录》说,王振是个读书人,开始由儒士任为教官,因业绩太差,按规定当发配边远之地。恰当时皇宫招宦官,允许有子女的人净身入内。王振觉得总比发配远方不毛之地好,一旦发配可能命都保不住,于是净身入宫,宫人呼王先生。

王振的最大优势是有文化,圣贤之书读得多,不然为何能成为教官,他的其他宦官同事清一色文盲,就如后来权倾一时的魏忠贤,再到后来清朝的大太监小德张都是文盲。

王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逐渐被服侍对象信任。他的岗位在东宫太子身边服侍英宗。

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


明朝最早一位左右朝政的宦官带50万大军作战兵败皇帝被俘


毕竟他和英宗日夕相伴,陪伴吃住玩耍,这种感情多年积累下来可不就成了知己,用现在的话说就变成依赖了,这和王振有文化分不开,素质毕竟大大高于其他宦官。

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就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机构的办公厅主任。

英宗九岁即位,年号为正统。英宗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由她裁决。主持日常事务的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

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英宗也已将近成年。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只要保持现状,做点修修补补的工作,最起码应当是个太平天子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因为前面的“仁宣之治”给他打下了很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在张太后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后,朝中的权力结构重新洗牌,发生了重大变化,有英宗的信任,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生杀随意,权倾朝野。

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是个儒生,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高度依赖。

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

这句话解释下,周公辅成王这个历史故事大都熟悉,成王年幼登基,他的叔叔周公辅佐他,他们是叔侄关系,王振和英宗并非叔侄关系,自称皇叔,这是大逆不道。

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逆,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齐刷刷一体下拜。

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亲征。

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五次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阻,草率亲征。

五十万大军交给王振指挥。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五十万大军连日征战损失殆尽,在名为土木堡的地方,敌军已经攻入指挥中枢,大臣、大将百余人多半战死。皇帝身边百余人拼死抵抗。哪知敌兵接连放箭,英宗不禁慌张,只睁着眼顾视王振,王振此时也浑身抖个不停。


明朝最早一位左右朝政的宦官带50万大军作战兵败皇帝被俘


护卫将军樊忠认为,皇上遭此危难,都是王振一人主使,当即抽出铁锤,猛击王振头部,头颅击碎,鲜血直喷,倒毙地上。当下请英宗上马,率领骑兵,冒死突围。怎奈敌兵层裹,竟没有一毫出路,忠竟力战身亡。英宗见忠已死,无法可施,重下雕鞍,坐地休息。忽有敌兵一队,冲到英宗前将英宗一拥而去。

对于王振的死,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为他建祠,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赐名精忠祠。可见受王振蛊惑之深。

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

8年之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英宗"。

后八年也干了些历史上留名的事,杀于谦是他一生的污点,他后来为此一直后悔。

还有一件事就是释放了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

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7岁的老翁了,出来连牛马都不认识。

大概由于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应生活。

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当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偿。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朝政进入下行通道,一代不如一代,最终断送在崇祯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