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時點或後移

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時點或後移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讓許多中小企業經歷著生存的歷練與考驗。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緊張的防控工作全面開啟。疫情之外,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戰,特別是餐飲、酒店、旅遊、實體零售業,其經營現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求要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由此,一場經濟界的“抗疫”之戰已經打響。新京報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邀請頂級學者和各行各業資深人士,為疫情中的中國經濟獻計獻策,以期推動市場恢復、經濟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大家問策”第七期: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時點或後移。

李稻葵觀點

1、如果政策應對得當,當前新冠肺炎暴發對經濟增速負面衝擊是可控的。根據疫情結束的時間不同,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在5.3%—5.9%之間。

2、 不能簡單把“中小企業”作為一個群體來說,不同產業和部門的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大不一樣,最需要關注傳統服務業。

3、當下最關鍵的就是要安全順利地實現全面復工,這比任何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都更為重要。地方政府領導不要緊盯著新增確診人數,建議改為強調每億元GDP的病例數,兼顧防疫和復工。

4.、要精準地幫助受影響較大的企業,現在財政政策積極,貨幣政策適當寬鬆,但針對性和傳導機制還需要加強。

5、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充滿不確定性,我國適當寬鬆貨幣政策退出時點可能後移。

李稻葵:疫情全球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点或后移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攝。

新冠肺炎疫情數據向好,企業復工復產正在提速。近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如果政策應對得當,當前的新冠肺炎暴發對經濟增速的負面衝擊將是可控的。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安全順利地實現全面復工最為關鍵,比任何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都更為重要。

如何保障企業安全復工?後續政策應把握哪些重點?疫情可能促使哪些行業轉型?對全球經濟會有怎樣影響?新京報記者對此獨家專訪了李稻葵。他提出,中小企業散佈在不同的產業和部門,不要簡單地用“中小企業”概括,它們受疫情影響程度大不一樣;保障企業安全復工要精準施策,並加強政策傳導機制;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充滿不確定性,我國適當寬鬆貨幣政策退出時點可能後移;疫情對新科技使用的影響大,對北京治理霧霾、交通擁堵也有啟示。

談經濟增速:

疫情對經濟增速負面衝擊可控,反對籠統地談中小企業

新京報: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SRAS時期有何不同?

李稻葵:不同於SARS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第一季度,恰為全年經濟活動最少的時期。加上近年來物流運輸、電子商務和網絡協同辦公的發展,使得在防疫期間繼續開展部分經濟活動成為可能,且政府在經濟運行方面應對措施的出臺較SARS疫情明顯前移。以上原因都會相較SARS疫情部分程度上減小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但SARS疫情發生時我國經濟正處於上升期、經濟加入全球化的加速期,而此次疫情發生時我國經濟處於下行趨穩期、全球化逆流的複雜期。根據我們的模型預測,如果新冠病毒疫情能夠於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實現全面復工,那麼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將為-0.17個百分點;如果疫情持續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36、-0.55和-0.77個百分點。

我們在疫情發生前公佈的對2020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為6.1%,考慮新冠疫情的影響後,根據疫情結束的時間不同,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應在5.3%—5.9%之間。如果政策應對得當,當前的新冠肺炎暴發對經濟增速負面衝擊是可控的,總體影響是有限的,能夠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

新京報:疫情持續時間長短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速負面衝擊程度不同,目前普遍最受關注的是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你怎麼看待這方面的影響?

李稻葵:我反對簡單地把“中小企業”作為一個群體來說,中小企業散佈在不同的產業和部門,行業之間的差別遠遠大於企業大小之間的差別,這次疫情對它們影響大不一樣。

對建築業、製造業而言,因為這些行業的客戶和企業不直接見面,它的風險是可控的。比如我這兩天在家裡修很多家用電器,我需要一個空氣開關,前兩天訂了一個來自溫州的,他今天開工馬上給我送來了,所以影響不大。

疫情對於服務業影響較大,但也要分兩類看:一類是傳統服務業,比如旅遊觀光、住宿、堂食餐館等,對他們影響很大;一類是現代服務業,比如軟件、教育、諮詢服務、會計、新聞、金融等。用行業來劃分更加合理,在傳統服務業的這些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建議政府為復工困難企業“代交”社保,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時點可能後移

新京報:你怎麼評價當前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和中小企業的作用?

李稻葵:現在是非常時期,當前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取向都是好的,財政政策非常積極,貨幣政策適當寬鬆,但是針對性可能還不夠,傳導機制還不夠,要傳導到單個、不同的企業,要有不同的政策,這個是關鍵,是現在需要加強的。

絕大部分企業現在面臨困難不是資金或稅收,而是不能復工,他找不到工人,上下游企業配套不起來,這是問題的關鍵。所以財政政策是不是可以更精準地幫助受影響較大的企業,對暫時沒條件復工的,政府能否代交社保,是“代交”而不是“免”;對復工企業能否減免甚至退還部分以前交的社保,再如暫免一段時間房租、適當減免貸款利息等。總之要精準施策、精準分析,不能一刀切。

新京報:減免政策可行性如何?去年因為減稅,有地方反映財政已經吃緊。

李稻葵:坦率地講,這個花不了多少錢,比增值稅減3%要少多了,因為那些大規模的企業都已經復工了,現在出的政策主要是中小型、尚未復工的企業,政府認真去做工作就都能夠核實。再說到減稅,這部分企業在我國經濟體中,以前繳稅相對不多,給它減點稅應該不是太難,時間也不長,也就幾個月。

新京報:除了財政政策,在貨幣政策執行層面呢,銀行可能會考慮到不良考核,怎麼能讓銀行更敢貸願貸?

李稻葵:以後可能要出一個政策,在新冠肺炎時期發放的貸款,在考核中要“網開一面”,不要追究特殊情況下給的貸款,總之機制一定要靈活。

新京報:你預計當前貨幣政策適當寬鬆的週期會隨著疫情的持續有怎樣的調整?

李稻葵:現在還有另一個新的因素要考慮,就是疫情在國際上不斷髮展,甚至有更嚴重的趨勢,因此我們的貨幣政策必須還要考慮國際的影響,要考慮國際的貨幣環境,比如歐元、美元,他們的貨幣政策可能會更加寬鬆。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時間點可能還要後移一點,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談企業復工:

建議改為強調每億元GDP的病例數,兼顧防疫和復工

新京報:你剛剛提到疫情對服務業等行業的影響較大,那當下最關鍵的是什麼?

李稻葵:最關鍵的就是要安全順利地實現全面復工,這比任何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都更為重要。

新京報:如何保障企業安全復工?

李稻葵:我們在報告中提出了把當前的社區網格化防疫管理推廣到工作崗位的防疫管理,對於員工的工作和生活進行統一管理等建議。我再強調兩個層面,一個是管理層面,一個是技術層面。

從技術層面上講,要針對不同行業制定出不同的規範標準。比如理髮行業,找一些醫生和理髮行業的專家一塊研究下,什麼樣的流程最安全,客人洗不洗頭,在洗頭過程中,店員是不是始終戴著口罩,要不要戴個眼鏡等;再如建築工地、宿舍、食堂該怎麼防範等,這需要一點基本的科學知識、醫學知識。

政府施政方面上有一個障礙,就是各個地區的領導都緊盯著一個數據,即新增確診人數,都希望是零,這個導向我認為要調整一下,建議改為強調每億元GDP的病例數,兼顧防疫和復工。因為這次病毒和以前其他病毒相比,它的傳染性高,但是健康人群死亡率低,對於不是過分勞累、免疫力處於比較好狀態的勞動人群,它的治癒力是比較高的。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強調零確診,應強調規範,只要嚴格按規範走,即便出1、2個新增病例,屬於隨機事件,不追究責任。追責不能建立在隨機事件上,追的是管理流程。

根據分析,要復工又要新增零確診是很難的,只要嚴格按照規範流程做了,出現病例馬上隔離。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次的病毒很可能是弱而不死、死灰常在的情況,只要在可控範圍內,有比較有效的應對和治療方法,那麼我們不要因為病毒有1、2個的存在,而改變我們正常的社會經濟運行方式。

新京報:未來中長期過渡到常態化全面應對階段,政策空間有多大?

李稻葵:後續的經濟政策空間,我認為有一點比非典時期有利,就是我們現在對外的經濟依賴度大大下降了,中國經濟相對自成體系,比如當前我國出口佔總產值大概15%左右,而非典時很高,那時能佔到20%-25%,甚至更高。因為我們現在的經濟中,服務業比重較高,而服務業中大量是不可貿易的,不跟國外發生直接關係,所以這是一個有利空間。只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企業不要夭折,能夠安全地復工,很多消費能夠進行下去,這就行了。

我現在倒擔心另一件事情,等疫情稍微緩和以後,老百姓開始消費了,這個時候生產得跟得上。比如汽車,現在據我瞭解,很多車場的車都賣光了,沒有庫存了。等到春暖花開,如果連續10天或20天零新增確診病例,百姓可能就出去開始消費了。大家想換車,或是想出去跑一跑,開車也安全。

所以我建議相關的耐用消費品領域企業要趕緊復工,不要等消費者想買了,生產又跟不上,經濟就受損失了。我認為這次疫情過去之後,很多老百姓對於消費和儲蓄的關係可能也有新的體會,我傾向於認為很多百姓可能更願意購置消費品,覺得生死麵前,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要切切實實地改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生產要跟上。

新京報:後續應把握哪些重點?

李稻葵:最關鍵就是在復工過程中,要把防控落實到位,嚴格地按照流程規範來。比如工人的集體宿舍的衛生標準要定好,在短期內多建一些臨時性宿舍,把住宿條件要搞好,這樣在復工的過程中就不會引發新的感染。這就是常態化,就是把平時的衛生、健康措施和復工結合在一塊。

談全球影響:

全球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放緩

新京報:你預計疫情對全球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

李稻葵:目前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充滿了不確定性,最壞的情況是歐洲出現大規模停工,美國經濟出現較大規模停擺。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恐怕是兩個方面,相對大的方面,是對我們的出口產品需求可能有所放緩;小的方面,是對一些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可能會跟不上,會斷供,我認為斷供的風險對中國經濟影響比前者可能會小一點,因為中國經濟目前自我的配套能力相比10年前強多了,中國自己能夠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我們主要進口的東西一類是高端機器設備,如果一下斷供幾個月,維修維護還能對付,如果斷供超過一年可能影響很大。另一類我們對外依賴的就是原材料和關鍵的高科技零部件,就像芯片。但芯片斷供的可能性倒不是那麼大,因為這些都不是勞動密集型,而是資本密集型的,你看芯片的生產車間是見不到人的,我覺得疫情對他們的影響不是太大。原材料主要是礦山、原油油田等,影響也不是太大。我更擔心的是我們的消費市場和出口市場可能會有點影響,主要是歐洲和美國的。

新京報:有人認為疫情會促使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您怎麼看?

李稻葵:產業結構調整本來就在進行中了,比如芯片、手機操作系統等要逐步地自主設計。我覺得疫情最直接的影響是新科技的使用,如遠程交易、遠程電話會議、網上授課等,大家發現很多事情可以不用面對面地就能談妥了,這是最大的影響。

相關的技術也要不斷完善,現在看來還有些問題,比如在大學上課,如果都用視頻的話,服務器就跟不上了,有些是服務器的問題,有些是網速的問題,服務器的問題可能還多一點。這次疫情之後,很多機構可能得加快更新服務器,這個也不是壞事,跟5G運用等都是一致的,這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提示。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編輯 陳莉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