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柳葉刀》論文揭示新冠致死危險因素 排毒期20天顛覆想象

3月9日,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武漢金銀潭醫院陳華等19位學者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研究論文。這項研究將1月31日之前,兩家指定醫院的所有成年新冠肺炎患者納入分析,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第一,死亡病人的危險因素;第二,病人在住院過程中臨床特點的轉歸變化趨勢;第三,重症、危重症病人,從發病到病毒轉陰的時間。為以後的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發現,年齡較大,序貫器官衰竭評估(SOFA)評分較高和D-二聚體大於1μg/L是新冠肺炎成年患者的潛在危險因素,往往預後不良。SOFA評分通過觀測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肝腎、凝血、神經方面的12個相關指標而得出;D-二聚體可以幫助診斷和監測不良的凝血傾向。

研究首次發現,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病人已經出現了敗血症。研究提示,基礎科學家應把研究重點放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膿毒症的發病機制上。

研究還首次揭示,在存活病人中,可檢測到的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時間為20天,觀察到的最長病毒排毒持續時間為37天。這也部分解釋了一些病人為何會出現出院後核酸又復陽的情況。

曹彬《柳叶刀》论文揭示新冠致死危险因素 排毒期20天颠覆想象

早期28%病死率無法代表全部

該研究納入了來自武漢金銀潭醫院(135例)和武漢市肺科醫院(56例)、2020年1月31日之前出院或死亡的191例住院的成年患者,其中出院137例,死亡54例。在2月1日前,這兩家醫院是武漢市政府指定的最早的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

在這些研究的病例中,死亡率高達28%。對此,曹彬教授解釋稱:“本研究所納入的研究對象的入院時間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之間,來自兩家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集中度最高的醫院,這些病人的病死率高是不奇怪的。”

他表示,如果要更準確的看COVID-19病人的病死率,應該用全國的數字。現在,全國除湖北省外,其它省份的病死率在1%左右或不到1%;湖北省除武漢市外,其它城市的病死率在3%左右;武漢市的病死率在4%-5%。

這項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新冠病毒肺炎的發病機制。“以前所關注的敗血症,往往指的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和細菌敗血症,但是這次我們首次發現,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病人已經出現了敗血症。”曹彬教授表示,“這提示了在以後的COVID-19發病機制研究中,基礎科學家應把研究重點放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膿毒症的發病機制上。”

肺部疾病常見的心臟併發症包括新的或惡化的心力衰竭,新的或惡化的心律不齊或心肌梗塞。這項研究中,約3%的肺炎住院患者會發生心臟驟停。肺炎後心髒事件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較大,既往存在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就診時肺炎的嚴重程度。

研究還發現了冠心病與急性心臟事件以及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不良預後。在這項研究中,超過一半的死亡者發現住院期間高敏感性心肌肌鈣蛋白增加。

另外,研究還發現了白介素6(IL-6)的升高、淋巴細胞絕對數的減少以及鐵蛋白的升高。“這背後都蘊含著非常好的科學問題,需要臨床醫生和基礎科學家共同合作來闡述COVID-19的發病機制。”曹彬教授說道,“一旦明確了發病機制,我們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治療的成功率、降低治療的失敗率。”

世衛組織也在週一的發佈會上提示了新冠病毒肺炎的嚴重程度。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道:“如果把COVID-19想象成只會讓老年人死亡,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世衛組織表示,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都會讓病人置於更高的風險中。

排毒期長到“顛覆想象”

研究還首次揭示,在存活病人中,可檢測到的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時間為20天,觀察到的最長病毒排毒持續時間為37天。病毒排毒是指子代病毒通過出芽、胞吐或誘導細胞凋亡而離開宿主細胞的過程。這一發現對於患者隔離決策和抗病毒治療時間的指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20天這個數字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於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排毒時間的想象。”曹彬教授表示,“我們還發現一些預後不良的病人有的直到死亡當日,病毒檢測仍舊是陽性。”

曹彬教授認為,這一結果有兩點啟示:第一,病毒的複製和病毒的排毒時間與病人的預後直接相關;第二,要想改變病人預後,必須採取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措施,可以通過兩種或以上有效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但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曹彬說道。

江蘇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37天的排毒期應該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抗病毒治療肯定是越早越好。

“病毒感染導致的呼吸道疾病呈現急性經過,抗病毒治療必然是越早越好,最好在明確已經感染後立即啟動抗病毒治療。”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為一旦病毒啟動疾病發生,體內病毒通常會降低,再進行抗病毒治療,可能只是起到縮短病程或者排毒期的作用而已,無法挽回病毒引起的其他損傷,意義不大了。”

他還說道,即便病程的後期或較長病程的病人,體內仍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但是其傳染性如何,目前還很難定論。

目前曹彬團隊已經完成了199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已經向相關部門彙報。他表示,本研究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對於抗病毒治療的方案、抗病毒治療的療程、抗病毒治療的合適時機等問題都給出了好的提示。

不過在這篇《柳葉刀》論文中,研究者也討論了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比如一些患者是在病情晚期被轉移到兩家醫院,由於當時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對標準支持療法的依從性不足以及大劑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也可能導致某些患者的臨床預後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