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一定年紀就特別愛回憶

回憶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在田埂上玩耍

回憶讀書時候上課答不出題的糗樣

回憶和對象第一次約會時牽手的情景

當回憶特別多的時候

是不是證明 已經上年紀了 變得更感性了

說起回憶

裡面總有一些熠熠發光的老物什

今天,各位小夥伴就和我一起來看看

以前紹興人的灶頭間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舊時,灶頭一般為兩眼灶、單眼灶,家庭人口多的砌三眼灶,灶側加木製風箱,並砌有煙囪排煙和神龕祀灶君。灶頭都繪有字畫,多為福祿壽喜、花鳥山水、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人財兩旺、火燭小心等。三眼灶,分中鑊、外鑊和裡鑊,分別用於煮飯、炒菜和煮豬食等,還有用小缸鑿口後做成的小灶,俗稱“缸灶”。現在農村中仍有用柴灶燒茶煮飯的,但煤餅爐、煤氣灶基本普及;城鎮中已經普及灌裝煤氣,居民小區已經逐步普及管道煤氣,只有相對貧困的家庭仍用煤爐。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箸籠也叫筷子籠,放筷的專用陶器。多掛在碗櫥邊或灶間的柱子上。舊時,箸籠是家的象徵,民間有“箸籠治家”之說,故切忌丟棄,更忌打破。但是到90後這一代,大多數用的都是塑料、不鏽鋼的了。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楐櫃,俗稱“涼櫥”、“雞籠櫃”,由木、竹製作,多放置在灶間,用於存放碗、盤、碟、盅等餐具,在農村仍有使用習慣。大楐櫃分上、中、下三層,各有所用。上層為菜櫃,內分為兩層,多放熟菜或剩菜;中間為碗柵,碗、盤、碟洗滌後直接扣放在柵欄上;下層為大柵欄,放置罐鑊、高低鑊蓋等。邊釘橫木或鐵釘,上插菜刀或上掛箸籠等。上櫃為對開格柵門,中間及下層為左右開格柵移門。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鹽甏,也稱“鹽罐”,俗稱“鹽缽頭”、“鹽葫蘆”,是專門用於貯存散鹽的陶製容器。現已很少見。鹽甏上有蓋子,下有底座。甏底最下面有許多小孔可以滲鹽滷,因為鹽平時容易融化,鹽滷就會往下滲,底座就是用來承接鹽滷的。滲出的鹽滷一般百姓人家用來醃製鹹鴨蛋等;專門做豆腐的人家則把鹽滷用來“點豆腐”。舊時,有關鹽和鹽甏的歇後語有:“鹽裡生蛆——怪事一樁”;農諺有:“鹽甏還潮,雨勿會小咯”。還有,如果吃飯時發覺菜燒鹹了,就會有人打暗語:“今朝燒菜噶人摸到鹽甏了。”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煮飯燒茶時藉助風箱燒火,既省料又省時。風箱現在民間已很少見。

紹興灶間老物件:灶頭、楐櫃、箸籠...你還記得長什麼樣嗎?


飯籃專用於盛放剩飯、剩菜,由古代盛飯的圓竹器“簞”演變而來。狀如燈籠,有蓋,夏天是為了防止飯菜餿變,把吃剩的米飯放在飯籃中,掛至過道或廊簷通風處。現已很少見。

現在出生在城市裡的10後

估計大多連灶頭都沒摸過

畢竟連農村都很少有人家會保留飯灶

在“炸哈”裡煨番薯的滋味

只能懷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