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老成都人民公園側邊的半邊橋,曾是一個特別的美食場所,它是幾款川味名小吃的發祥地,前有夫妻肺片、痣鬍子龍眼包子、王胖鴨,後有二姐兔丁、老媽蹄花,以前的名吃不像今天這樣司空見慣,也沒有類似“國際知名”的包裝,是非常嚴肅且珍貴的頭銜。

同其它幾個“明目張膽”的肉食品種相比,痣鬍子龍眼包子用一層薄薄的麵皮把那坨神奇的肉餡兒包裹起來,只露出一團粉嘟嘟的龍眼睛,多了幾分含蓄。

這款包子很小,小巧玲瓏,一籠十個,一口一個;這款包子又很大,裡面交織著南北東西,還住著一座成都城。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半邊橋王胖鴨的鴨子是名吃

“痣鬍子”是龍眼包子主人廖永通的諢名,因其下巴長了顆黑痣之故,“龍眼”則是比喻他製作的包子形態。

1922年,廖永通生於華陽縣中興場,13歲進入廚行,到成都春熙路一家下江館子學白案(“下江”的稱謂,在當時多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也泛指川外),後隨師兄在青羊宮花會跑攤,賣蟹黃包子。時值抗戰初期,許多下江人來到成都,廖永通的蟹黃包子製法得當,很符合他們的胃口,逐漸小有名氣,便於1938年在半邊橋擺起了包子攤。

要想在成都飲食界立足,並非易事,廖永通心知肚明,單靠一款蟹黃包子很難獲得更多人的青睞,於是他博採眾長為己所用,潛心研製出一套獨有的包子製法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早年的半邊橋街口

第一是制皮。廖永通用的是當時武城橫街機制麵粉廠的特等精粉,仿效海式包子的制皮方法,以酵面、化豬油和白糖用水調勻,放入麵粉充分揉和,這樣發出來的面細膩軟滑,一兩面可以包出十個包子,皮薄而極有筋絲,這個絕活讓很多業內人士都望塵莫及。

第二是制餡。廖永通啟蒙自是下江流派的白案技術,對江浙湯包製作頗有心得。當一些本地食客還在琢磨如何把湯汁“注入”包子的時候,他已經在用雞湯入餡了(以前有個段子,說有廚師為做湯包,用注射器把流湯灌進生包子,結果蒸得是一塌糊塗)。肥瘦兼有的豬腿肉除盡筋絡,淋入濃稠的雞湯,凝脂細肉,涵而不淌,嫩而不散,熟後口感極佳。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痣鬍子廖永通

第三是調味。如果說前兩條是廖永通善於觀察和學習,那這一點就是他作為一個川廚的本能,耍味道,川人自有樂趣。廖永通不僅用純正的德陽醬油、漢源花椒輔以紹酒、香油、薑汁、胡椒調味,還借鑑川式圓子的做法,將茨菇剁細入餡以增加口味層次,洋溢著滿滿的川味。

取皮舀餡,窩攏捏折,放進特製小竹籠,一籠裝入十隻包子,以猛火蒸熟,包子皮上油跡交錯如雲,筋絲似有似無,餡心若隱若現,一小糰粉肉冒頂而出,圓圓鼓鼓,靈而不拙,活脫脫一隻龍眼睛。囫圇入口,天堂驚顫,趕緊大咀細嚼,頓感味質豐盈,鮮香四溢。嚼完一個,喝兩口免費的豆芽棒骨湯,瞬間唇齒餘香。

龍眼包子一經推出,便受到熱烈歡迎,男女老少絡繹不絕,特別是附近的學生娃,經常圍到攤攤打堆堆,即使身無分文,也會在一旁吞口水過乾癮。1947年,廖永通在半邊橋租了單間鋪面,掛上“痣鬍子龍眼包子”的招牌,從此聲名遠揚。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早年正版痣鬍子龍眼包子

五十年代後期,廖永通的包子店曾暫隱江湖,幾經周折後,終於在1979年迎來第二春,復出於青龍街,眾多老食客聞訊蜂擁而至。其時,痣鬍子的牌號隸屬成都西城區飲食公司管理,1983年後劃入西城區第二飲食公司(即1990年的青羊區飲食旅遊服務公司,1998年改為新通惠)。

八十年代,痣鬍子龍眼包子形成了總分店的經營格局,總店位於太平街81號(現太升南路,太升二字,分別取自合街前的太平街和昇平街),又分別在西御街小河街口、北大街70號、新二村西體路、青羊正街等處開設分店,高峰時多達五六家。廖永通當起了“包子巡察使”,作為技術顧問常年輾轉各店指導工作,傳技授藝,其徒有管立言、朱啟惠、陽世敏等人。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今人制作的包子

在廖永通等人的努力下,痣鬍子包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了許多口味,創制出蝦仁小包、蟹黃小包、和尚小包、雞汁小包、口蘑小包、芹黃小包、海味小包等一系列包子產品,增加了帶絲湯作配湯,開發出龍眼包子宴,另外還增加了翡翠燒麥、酥臊面、海味面等多款新品種。痣鬍子龍眼包子先後被評為少城名小吃、成都名小吃、四川名小吃。

至本世紀初,痣鬍子龍眼包子各店陸續消失,原汁原味的龍眼包子已成為老成都人珍貴而美好的回憶。但廖永通留下的遠不止於此,除了精湛的技藝,還有誠實的作風,他曾說過一句話,至今仍不絕於耳:

“做生意決不能摳買主,得罪了買主就等於得罪了我的先人。”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早年的痣鬍子總店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