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老成都人民公园侧边的半边桥,曾是一个特别的美食场所,它是几款川味名小吃的发祥地,前有夫妻肺片、痣胡子龙眼包子、王胖鸭,后有二姐兔丁、老妈蹄花,以前的名吃不像今天这样司空见惯,也没有类似“国际知名”的包装,是非常严肃且珍贵的头衔。

同其它几个“明目张胆”的肉食品种相比,痣胡子龙眼包子用一层薄薄的面皮把那坨神奇的肉馅儿包裹起来,只露出一团粉嘟嘟的龙眼睛,多了几分含蓄。

这款包子很小,小巧玲珑,一笼十个,一口一个;这款包子又很大,里面交织着南北东西,还住着一座成都城。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半边桥王胖鸭的鸭子是名吃

“痣胡子”是龙眼包子主人廖永通的诨名,因其下巴长了颗黑痣之故,“龙眼”则是比喻他制作的包子形态。

1922年,廖永通生于华阳县中兴场,13岁进入厨行,到成都春熙路一家下江馆子学白案(“下江”的称谓,在当时多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也泛指川外),后随师兄在青羊宫花会跑摊,卖蟹黄包子。时值抗战初期,许多下江人来到成都,廖永通的蟹黄包子制法得当,很符合他们的胃口,逐渐小有名气,便于1938年在半边桥摆起了包子摊。

要想在成都饮食界立足,并非易事,廖永通心知肚明,单靠一款蟹黄包子很难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于是他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潜心研制出一套独有的包子制法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早年的半边桥街口

第一是制皮。廖永通用的是当时武城横街机制面粉厂的特等精粉,仿效海式包子的制皮方法,以酵面、化猪油和白糖用水调匀,放入面粉充分揉和,这样发出来的面细腻软滑,一两面可以包出十个包子,皮薄而极有筋丝,这个绝活让很多业内人士都望尘莫及。

第二是制馅。廖永通启蒙自是下江流派的白案技术,对江浙汤包制作颇有心得。当一些本地食客还在琢磨如何把汤汁“注入”包子的时候,他已经在用鸡汤入馅了(以前有个段子,说有厨师为做汤包,用注射器把流汤灌进生包子,结果蒸得是一塌糊涂)。肥瘦兼有的猪腿肉除尽筋络,淋入浓稠的鸡汤,凝脂细肉,涵而不淌,嫩而不散,熟后口感极佳。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痣胡子廖永通

第三是调味。如果说前两条是廖永通善于观察和学习,那这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川厨的本能,耍味道,川人自有乐趣。廖永通不仅用纯正的德阳酱油、汉源花椒辅以绍酒、香油、姜汁、胡椒调味,还借鉴川式圆子的做法,将茨菇剁细入馅以增加口味层次,洋溢着满满的川味。

取皮舀馅,窝拢捏折,放进特制小竹笼,一笼装入十只包子,以猛火蒸熟,包子皮上油迹交错如云,筋丝似有似无,馅心若隐若现,一小团粉肉冒顶而出,圆圆鼓鼓,灵而不拙,活脱脱一只龙眼睛。囫囵入口,天堂惊颤,赶紧大咀细嚼,顿感味质丰盈,鲜香四溢。嚼完一个,喝两口免费的豆芽棒骨汤,瞬间唇齿余香。

龙眼包子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特别是附近的学生娃,经常围到摊摊打堆堆,即使身无分文,也会在一旁吞口水过干瘾。1947年,廖永通在半边桥租了单间铺面,挂上“痣胡子龙眼包子”的招牌,从此声名远扬。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早年正版痣胡子龙眼包子

五十年代后期,廖永通的包子店曾暂隐江湖,几经周折后,终于在1979年迎来第二春,复出于青龙街,众多老食客闻讯蜂拥而至。其时,痣胡子的牌号隶属成都西城区饮食公司管理,1983年后划入西城区第二饮食公司(即1990年的青羊区饮食旅游服务公司,1998年改为新通惠)。

八十年代,痣胡子龙眼包子形成了总分店的经营格局,总店位于太平街81号(现太升南路,太升二字,分别取自合街前的太平街和升平街),又分别在西御街小河街口、北大街70号、新二村西体路、青羊正街等处开设分店,高峰时多达五六家。廖永通当起了“包子巡察使”,作为技术顾问常年辗转各店指导工作,传技授艺,其徒有管立言、朱启惠、阳世敏等人。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今人制作的包子

在廖永通等人的努力下,痣胡子包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口味,创制出虾仁小包、蟹黄小包、和尚小包、鸡汁小包、口蘑小包、芹黄小包、海味小包等一系列包子产品,增加了带丝汤作配汤,开发出龙眼包子宴,另外还增加了翡翠烧麦、酥臊面、海味面等多款新品种。痣胡子龙眼包子先后被评为少城名小吃、成都名小吃、四川名小吃。

至本世纪初,痣胡子龙眼包子各店陆续消失,原汁原味的龙眼包子已成为老成都人珍贵而美好的回忆。但廖永通留下的远不止于此,除了精湛的技艺,还有诚实的作风,他曾说过一句话,至今仍不绝于耳:

“做生意决不能抠买主,得罪了买主就等于得罪了我的先人。”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胡子龙眼包子

早年的痣胡子总店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