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的十大趨勢1

熊大尋/ 文
一、低碳經濟創造中國旅遊發展大機遇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這是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減排目標,責任重大。看起來,我們將加速進入低碳生活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旅遊的優勢充分突顯,旅遊業是低碳產業,其單位增加值能耗為0.202,僅為工業的1/11,是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優勢產業;也會構成中國旅遊發展的長期重大機遇。
首先,旅遊業作為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佔用資源少,而且很多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優勢。
其次,多年的實踐證明,旅遊發展與環境密切相關,而且會促進環境的改善,這就有助於承擔我們的碳責任,減少碳債務。道理很簡單,因為旅遊賣的就是環境和文化,因此保護環境、挖掘文化成為旅遊發展的內在動力,並由此形成了深層次的利益機制。通過發展旅遊,促進環境的保護,進一步促進環境的提升和改善,從多年的發展經驗來看,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再次,會形成新型碳機制,即通過旅遊發展,對其他產業產生良性替代,形成產業補償,從而達到既節能減排又促進發展的雙重目標。比如,在香格里拉一直以來都是木頭財政,就靠木材經濟支撐,既使如此一個迪慶州的財政收入在2002年以前就也幾千萬,根本吃不飽飯。2002年我們受迪慶州邀請為香格里拉地區進行整體旅遊策劃,提出了旅遊替代戰略,方案經政府呈報國務院。獲得中央政府大力支持。變破樹為種樹,變吃山為護山,全州財政收入升到瞭解近4個億!七年翻了十倍!迪慶州從2001年至2008年,在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增幅在全國藏區連續8年位居前列。

類似情況比比皆是,可見旅遊不僅具有低碳發展的巨大優勢,而且可以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先鋒和亮點。按照碳成本來說,如果旅遊一年減排1億噸,就是創造30億美元的財富。現在很多生態資源好的景區和城市,可以用生態來換減排指標來換美元了。風水輪流轉,各領風騷數十年。雲南省現在一下子從邊疆窮省變為了低碳經濟的排頭兵,列為了國家旅遊示範省,成為了東南亞國際橋頭堡。海南省也從自古以來的流放地搖身一變成了國際旅遊島,全國乃至世界富人和熱錢的聚集地,儼然是中國迪拜的架勢。
二、從觀光型旅遊轉向複合型旅遊
中國旅遊業發展近三十年來,正面臨一個整體轉型問題,市場上的各類旅遊企業在一定意義上也面臨一個轉型問題,這是旅遊業下一步發展的主流。中國的旅遊已經進入一個快車道, 2006年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我國入境人數的增長幅度下降了,由原先每年超過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2006年的6%,比往年下降了4-6個百分點。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中國旅遊業已經形成很大的規模,在此規模的基礎上不會總是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長。根據對日本出國遊客的調查,近年來日本每年出國遊客中有2/3是重複出國。而美、英、德、法等國重複出國遊客所佔的比例更高。由於每年出國旅遊已成為一種生活定式,越來越多的遊客已不滿足於在各個旅遊點之間長途跋涉、疲於奔命的旅遊方式。旅遊目的也從傳統的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向通過旅遊使身心得到放鬆和休息、陶冶生活情趣等轉變。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觀光型旅遊並不會完全失去市場,但在傳統的旅遊客源國家中度假旅遊將更為盛行,將會逐步取代觀光旅遊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世界上旅遊度假勝地如地中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仍將是國際旅遊者集中的地區。在東亞、太平洋地區,夏威夷及具有豐富海灘資源的泰國、印尼將會是旅遊者熱衷於選擇的目標。而主要吸引商務和購物客人的城市型旅遊地如香港、新加坡、臺灣、南朝鮮將會在度假旅遊浪潮中失去一部分市場。到本世紀末,泰國、夏威夷將會取代香港、新加坡成為東亞、太平洋地區第一和第二位的旅遊接待地。中國的國際旅遊客源以觀光型為主,但中國具有豐富的山水風光和海灘資源,為了適應未來世界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就必須改變中國旅遊產品的單一結構,開發度假旅遊資源,以吸引國際客源的主流。   國內旅遊,現在已經超過了十三億人次,這意味著就一般的狀況來說,中國每人每年出去旅遊一次,中國的旅遊市場相應來說已經從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轉向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這是一個階段性的轉化。這種階段性的轉化對於中國旅遊企業來說,新的蛋糕已經不會再迅速的擴大和發展了。旅遊是包含四類產品內容的複合型產業,第一觀光,第二休閒度假,第三種特種旅遊。這三類產品聚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旅遊產業體系,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轉向,即如何從單一轉向一個複合,尤其是在一些觀光旅遊資源並不具有非常強競爭力的地區。如果不能完成這個轉型,實際上就意味著競爭力在下降,即使是觀光資源非常強的地區也涉及到轉型問題。北京市的“旅遊發展戰略研究”就明確提出,北京的觀光景區不能再繼續以以前的方式開發,尤其是些遠郊區縣。從中國旅遊業現在取得成就來看,旅遊成在觀光;從未來發展來看,旅遊很可能敗也在觀光。所以如果不完成轉型,就意味著中國這個旅遊目的地的競爭力勢必會下降。

因此,第一個轉型即在於從比較單一的觀光型旅遊產業轉向複合型旅遊產業。但是這裡我們也要強調,旅遊發展的客觀階段也不能過早跨越,先做觀光後做度假,是一般發展邏輯。通過觀光拉來人氣,通過度假留下財氣。做觀光產品是做超常規產品,是做必需品,讓人非看不可,不看後悔!做度假產品就是常規產品了,不一定要高精尖。所以,我們做旅遊策劃有一句話叫“戰略上輕視觀光,戰術上重視觀光”、“戰略上重視度假,戰術上平視度假”。
三、旅遊向“近時空”發展,即旅遊的郊區化和短期化
旅遊的發展涉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出境旅遊這三個市場的關係。中國旅遊業的基礎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的市場需求會持續增長,入境旅遊相對持續發展,出境旅遊也會持續增長,這是現在的態勢。
按照傳統國家級的市場劃分方式不能對應地方的實際情況。旅遊市場新的劃分方式為:
(1)外來市場。外來市場既包括入境的旅遊者,也包括外地到本地的旅遊者。從消費規律來看這兩部分是相同的,原來在消費層面上有差別,現在來看這個層次上的差別已經很小。商務旅遊是比較高端的消費,觀光旅遊就是大眾消費。在觀光旅遊這個層面,無論是入境的觀光團還是國內的觀光團,實際上都是一個大眾消費,從市場上把握都屬於外來市場。

(2)本地市場。本地市場實際上是本地內需的一種釋放,而且這些釋放基本上釋放在本地。這些年來很多地方都提“廣東人遊廣東”、“河南人遊河南”、“四川人遊四川”這類口號,就是希望把本地的旅遊需求儘可能多的釋放在本地,這對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具有實質性的意義,相當於擴大社會的商品零售總額。
(3)出遊市場。出遊市場既包括本地人到外地旅遊,也包括本地人出國旅遊。它是本地的消費釋放到了外地,乃至外國。
三大市場的劃分從國家來說入境旅遊還是第一位的,整個國家希望把整個國際上的旅遊需求釋放到中國來,這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考慮;但是對於各地方而言,對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而言,新的市場劃分能更明確的看出主次,更大的力量應該放在外來市場上,進一步是放在本地市場,尤其對於旅遊後起之秀來講,本地市場更是重中之重,是培育市場的大本營和根據地,必須長期持續經營好。這是在不同層面形成的不同認識,不同的認識決定了不同的系列行為。但總體上市場需求總規模平衡發展、持續增長,同時市場的結構在不斷的變化。
隨著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的過渡和大黃金週變小黃金週的調整,旅遊向郊區化、短期化發展,一日遊、兩日遊越來越多。人們對雙休日逐漸習慣和開發,旅遊逐步從長線向郊區短線延伸,因此一日遊、兩日遊這種短期的旅遊活動越來越突出,因此各種各樣的度假村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在雙休日、節假日期間,拋下一週的緊張和都市的浮華,來到郊區吃農家飯,參加田園勞動,欣賞山水風光,追求自然、清醇和土樸。這從國內旅遊相關增長指標遠遠高於出境旅遊增長指標可以得到印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