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 ——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靖遠民國曆史事件之最系列(5)


(西部黃河文化走筆叢書·文史卷)


武 永 寶 杜 樹 澤


一、抗戰英雄盧魚躍的幸與不幸


1.家喻戶曉的英雄。抗戰英雄盧魚躍,在靖遠地方可謂家喻戶曉,絕對算是個響噹噹的知名歷史人物。這個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夠眾所周知,青史留名,這要歸功於一位靖遠文化人的前輩——張尚瀛先生,正是他在三十年前(1989),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撰寫了一篇《甘肅的“闖王”盧魚躍》的文章發表出去,在省內外的報刊、網絡都有曾推出過。從此這位英雄聞名於世,被世人所熟知。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青年戎裝照(1930年左右)


2.默默逝去的抗戰老兵。我們知道,很多很多的抗戰英雄都默默無聞地死去了,在歷史上連一絲痕跡都未留下。而盧魚躍不僅在史冊上留名,而且,有關他的英雄事蹟的許多細節,也在社會和民間廣泛傳播開來……真是:黃河滔滔訴衷情,烏蘭巍巍映忠魂。因此,我們說盧魚躍算是眾多抗戰英雄裡面比較幸運的一位。靖遠籍的抗戰英雄遠不及盧魚躍一人,但唯有他最著名。這確實足夠幸運。

3.一位遠征軍的小號手。記得抖音上有一段感人慾泣的微視頻,有一個快百歲的緬甸遠征軍的老兵,抗戰後默默無聞生活在南方某深山裡。某天,偶爾的機會,他看到一個大型畫冊上有一個遠征軍的小吹號兵,充滿稚氣地握著一柄銅號,立在行軍的隊伍前。老人見此,一下子就懵了,失聲說道:這不是我嗎?這不是我嗎?隨之,老人發瘋般大哭起來……他隱約記得這是一個戰地記者拍的,那時他才十七八歲。記者拍完就走了,這事兒過去快八十年了……老人一眼認出了畫冊上的自己,一時激動得哭哭笑笑有些神經失常。他於是滿世界瘋跑著,指著畫冊裡的自己,逢人就說:遠征軍,小號手,這就是我啊,這就是我啊……聽到的人和他一樣都哭了。有人堅信,老人說的話是真的,認為小號手就是他。人怎麼能輕易認錯自己呢?可更多的人則不相信……認為遠征軍老兵是個瘋子,看到遠征軍的小號手照片,一時觸景生情罷了……遠征軍老兵無法說清自己,也無法讓人承認自己,只有繼續哭著,默默流淚……這樣的故事,難道不可悲嗎?

4.晚年生活困難,處境窘迫。盧魚躍在解放後由於歷史問題,加上兒女眾多,他的生活一度陷入潦倒困境,抗戰殘酷的戰爭使他成了特等殘廢,喪失勞動能力,所以,收入有些入不敷出……政府給予的一定的救助都是象徵性的,很有限,遠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英雄晚年的處境不佳,甚至逼迫到了將祖傳的風水書籍,拿去換糧食吃的境地。可以說,有些不幸……

5.老故事,老版本。盧魚躍的故事曾在許多報刊媒體上展現過,通讀這些文字,有一個共同處,這就是它們都是三十年前張尚瀛先生所寫文章的翻版,幾乎沒有多少突破,也無什麼新意。這說明有關盧魚躍的新資料至今未曾發現。有原中共靖遠縣委常委、中共靖遠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張富,系盧魚躍的侄女婿,生於1932年1月,現在還健在。張富先生寫過一本書:《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軌跡》,其中對岳父盧魚躍在民國時期的一些活動情況有一篇專門的回憶文章,對於張尚瀛先生文章中的部分內容作了一些補充,但新內容不多。舊社會的一些事兒,對張富來說都是親身經歷的,抗戰勝利時,他已經15歲左右了。其中,關於張自忠將軍親口稱讚盧魚躍是“甘肅的闖王”幾段話,張福的文章和張尚瀛的文章記述完全一致。說明,基本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框架、範圍內。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抗戰合成照片(英姿勃發的青年軍人)


6.發現新的檔案資料。最近,我們在披閱靖遠民國曆史檔案資料時,偶爾發現了一段官方公文裡出現的新資料,這頗令我振奮。新資料的出現,無疑使得抗日英雄盧魚躍的形象更加地豐滿起來,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真實可信。在下面的篇章裡,我會將自己發現的新資料和盤托出,供大家一起品評、研討。

7.從家族傳說中挖掘到寶貴的新材料。另外,由於筆者深入細緻地採訪了盧氏族人多位,又蒐集到了關於盧魚躍生平事蹟的許多可貴的新資料。這很好地彌補了以往之不足。這些新蒐集到材料,依然很重要,對於全方位瞭解這位抗戰英雄的人生,至關重要。

二、“甘肅闖王”雅號的來歷

要弄清盧魚躍的“甘肅闖王”雅號的來歷,就必須瞭解他的抗戰英雄事蹟。下面的文字內容大部分來自張尚瀛先生的原文。

1.繳獲一把天皇題字的軍刀。關於喜峰口抗戰,29軍大刀隊發揮神威,我在反映路凱旋英雄事蹟的那篇文章裡描述較細。其實,盧魚躍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也屬上乘。而他在後來的盧溝橋戰役中,更是將大刀的神威演繹至神話的境界。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國軍29軍赫赫有名的大刀隊


盧溝橋戰役打響後,盧魚躍作為連長,率領全連戰士死守前沿陣地,英勇殺敵。在一次激烈戰鬥中,敵以數倍之眾,包圍了該連前沿的一個排,情況危急。盧魚躍立即率連部人員增援,他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冒敵彈雨,奮不顧身地衝鋒陷陣。

時有一日軍中隊長,赤手持戰刀向盧迎戰。盧魚躍見此,毫無懼色,躲開其鋒,躍敵身後,奮全身之力,如斬瓜切菜,將兇敵劈為兩截,並繳獲了他手中的戰刀。這柄戰刀上有日皇裕仁親題之詞,戰後,一直保存在盧魚躍的身邊。

在盧魚躍的奮勇衝殺下,一排之圍得解。敵無指揮,傾刻潰退。但一排的一挺輕機槍卻被敵奪去,此時,盧魚躍與彈藥兵周雲山又奮不顧身地上前追上潰敵,用大刀將奪去機槍之敵人砍到,將失去之機槍重新奪了回來。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喜峰口抗戰歸來與戰友合影(1933年10月2日)


2.失去一眼的獨眼英雄連長。就在盧溝橋這場惡戰中,盧魚躍的一眼中彈,但他仍堅持戰鬥到底,獲得全勝。傷愈後,盧魚躍因一眼失明,換上了假眼珠,繼續奔赴戰場。他前後負傷七次。前六次,都是傷愈後,立即奔赴前線。最後一次,在河南與日寇的一場激戰中,下身盆骨被槍彈擊碎,傷勢極其嚴重,造成終生嚴重殘疾,這才作為功勳卓著的榮譽軍人於後方醫院療養數年……至此,基本結束了他在戰場勇猛殺敵的作戰生涯。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右眼受傷後的盧魚躍,此時已升任營長(1937年8月29日)


3.甘肅闖王的雅號是張自忠將軍所賜。抗戰名將張自忠將軍曾親自到醫院看望盧魚躍,並含著熱淚握著他的手說:“老弟,你怎麼又負傷了,真勇敢啊!你不愧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並對在旁的參謀長說:“讓他好好養傷,你給闖王安排一個團長缺,把他安排在我的身邊,好共同殺敵。”參謀長不解地問:“闖王是誰啊?”張將軍指著病床上的盧說:“這不是甘肅的闖王嗎?”

這就是盧魚躍被稱為“甘肅闖王”的由來。這個雅號出自張自忠將軍之口,那是對自己部下盧魚躍這等大無畏英雄人物的鼓勵、肯定和旌表。張自忠將軍不久後即戰死疆場……其靈牌位現在供奉於臺灣的“忠烈祠”裡,他無疑是有著一世界聲譽的抗日名將。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時,也曾為張自忠將軍題詞:盡忠報國。

張尚瀛先生和張富先生的文章裡都分別引用了張自忠將軍的這些話語,這想必絕非他們不負責任的私下杜撰吧。這些話肯定是當時的媒體上早就披露過。或者是有關官方公文、文件往來中所記述過的。要知道,張尚瀛先生在舊社會曾做過國民黨靖遠黨部的書記長,也曾做過《寧夏民國日報》的主筆。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也是個勤奮的文人。張尚瀛先生一生著述頗豐。上世紀90年代,還曾被聘請為甘肅省文史館的館員。所以,我們相信他引用的這些資料,絕對是有可信的出處的。

4.民族英雄的旌旗。抗戰勝利後,大約是1945年秋,盧魚躍迴歸過靖遠家鄉一次。這次迴歸,非同尋常。靖遠當局曾組織各界人士,專門為他召開了一個甚大的歡迎盛會。盧魚躍乘坐羊皮筏子從石板溝渡口過河而來,有人老早敲鑼打鼓在黃河岸邊迎接。當時,萬人空巷,人們上街爭睹英雄的風采。盧魚躍被歡迎的人群擁進武廟(今烏蘭小學),伴隨盧魚躍一塊兒前來的還有他的一個衛士宋高其。

在武廟廣場的大會上,盧魚躍給與會的鄉親們講述了自己戰場殺敵的經過。靖遠縣政府在會上特地為他贈送了“民族英雄”的金子錦旗一面。此際,盧魚躍可謂榮耀一時,無可與之匹敵者。

上述,張尚瀛先生所述的這些信息,乃是他當年的親歷。他那個時候,正在國民黨靖遠縣黨部工作。可以說是直接的第一手資料。張富先生所記述的這方面內容,與此相差無幾。張富先生再三強調,這也是他的親歷,當年他是虛歲15歲的孩子,湊熱鬧參與了迎接的盛會,親眼目睹了這一切……

解放以後,盧魚躍生活很困難,民國時期縣政府送給他的“民族英雄”的旌旗,也不敢保留,被他的妻子當做布料給長子盧有廉做了衣服……殊勝可惜!

5.甘肅臨洮後方醫院療傷。查閱張尚瀛先生的文章,記述說是盧魚躍抗日前線受重傷後,被安排在甘肅臨洮的後方醫院治療,關於這一點,經多方求證,證明這一說法是確切的。然後,傷情痊癒,成為一級殘廢軍人,遂被安排前往軍政部設在陝西寶雞的第三榮譽軍人臨時教養院長期療養。

再之後,抗戰勝利結束,解放戰爭即將爆發。第三臨時教養院撤銷,盧魚躍正式解甲歸田,回到故鄉靖遠,居家休閒。雖一目失明,加之渾身傷痕累累,但他虎氣生生,仍不失英雄本色。

張尚瀛先生的這些記述都是正確無誤的。


6.民國媒體的報道材料。根據張尚瀛先生的文章提供的信息,表明在民國時期,眾多媒體上都曾廣泛報道過盧魚躍的英雄事蹟。用張尚瀛先生的原話說:“當時國內各報還刊載過他的戰績和照片。”那個時候的媒體,主要是紙媒,國內各報刊都報道過他的事蹟,也刊登過他的照片。應該說這樣的宣傳還是比較到位的。想必,張尚瀛先生的文章資料就來源於此吧。這些報刊是否包括《甘肅民國日報》?民國《中央日報》?以及民國時期靖遠本地所辦的《新靖遠報》、《靖遠民報》?等等,這就需要去查閱這些報刊後,才能確定了。

三、從家族採訪所獲新材料看盧魚躍的人生

最近,筆者對盧氏家族成員進行了一番深入細緻的採訪,重新蒐集到很多堪稱寶貴的新材料,這顯然有著某種創新的意味。新材料真實、詳盡、有趣,對以往材料中的不足,無疑起到了補充作用。對於舊材料中明顯的舛誤,則予以了糾正。從這些新材料中,無疑可以看到盧魚躍人生豐富經歷的多個截面,使人們由此洞悉了更接近真實、本色的盧魚躍。

下面,我們將新蒐集到的新材料奉獻給讀者,供大家一起研討。

1.書香門第出身及參軍過程。盧魚躍,原名盧守成,字作璇,號魚躍。以號行於世。作璇,其意與北斗七星,有聯繫。盧魚躍系甘肅省靖遠縣烏蘭鄉人,生於1901年,其後人現居縣城文勝前巷19號。

盧魚躍的父親盧清安系清末靖遠的秀才,當時叫做生員。盧清安曾在靖遠書苑(後來的靖遠師範)教書,在靖遠屬於名門望族。盧魚躍兄弟四人,盧魚躍行二。幼隨其父就讀於靖遠書苑。及長成人,二十歲後,父親又送他於蘭州省城上學。正是在蘭州上學期間,馮玉祥的國民軍入甘,大肆招兵,盧魚躍遂應徵入伍。這一年是民國十四年(1925)底。盧魚躍從此,開始了不平凡的軍旅生涯,轉戰南北。抗戰中,遂屢建奇功,成就了一段“甘肅闖王”的佳話。

2.糾正兩個問題。新舊材料對比,發現以前的文章裡的記述有兩個誤區,在此予以糾正,以免繼續以訛傳訛。一是,以往文章(見張尚瀛先生文章)裡說盧魚躍出身家境貧寒,其實不是。他的家境還算優渥。那個時候,若是家境不好,在蘭州是上不起學的。二是,以往文章(見張尚瀛先生文章)說他是少年家貧輟學,專門從靖遠上蘭州投軍。這也不對。事實是他二十歲成人後,依然在求學,而且是在省城蘭州唸書。期間,二十四歲的盧魚躍,頭腦一熱,投筆從戎。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的祖籍地——景泰縣中泉鎮胡麻水村


3.祖籍景泰胡麻水。盧氏祖上一直是靖遠人,位於今天景泰縣中泉鎮的胡麻水,蘆陽鎮的響水一帶,就是盧氏家族的故里。盧氏族人在這一帶人口眾多,屬於大戶族。更早的祖先,名叫盧崇光,明代自陝西遷此。屬於守衛堡寨的守將。盧魚躍的爺爺,從靖遠鄉下胡麻水來到縣城發展。父親盧清安生前屬於靖遠的生員,有功名,一輩子都在靖遠教書育人。他去世後卻被安葬在了蘆塘的響水,算是魂歸故里。盧氏家族的祖墳都在今天的胡麻水。胡麻水,系今日景泰中泉鎮的一個小村子。查閱歷史資料,1933年後,胡麻水連同老龍灣、蘆塘等村鎮一起從靖遠劃撥出來,歸紅水縣(景泰縣前身)管轄。至此,正式脫離靖遠縣。所以,說盧魚躍的祖籍是靖遠也對,說是景泰也沒錯。

上述,關於盧魚躍的祖籍及族群情況在舊材料中,未曾交代。在此予以補述。

4.脫落的眼珠。1954年清明期間,盧魚躍曾和族人騎著毛驢去景泰胡麻水上祖墳。上完墳回來在親房家洗臉,突然,他的右眼珠鐺啷啷從眼眶脫落,掉於地上,被塵土弄髒了。族人們見此都有些吃驚。盧魚躍則不慌不忙地撿起眼球,吹吹渣屑,然後,又用清水洗乾淨,重新裝回自己的眼眶……盧魚躍對詫異的族人說:我這眼球是假眼,是國軍醫院裡免費給裝的。族人知道他的右眼珠是假的,但是,突然掉到地上這陣勢還是頭一次見。

景泰胡麻水盧氏家族有位盧守騫先生,生於1948年,喜好書法和寫作,著有《胡麻水史話》一書。在這本書裡,盧守騫先生記述了盧魚躍上祖墳掉眼珠這件事情。盧守騫與盧魚躍系同輩兄弟,這件事是他自身親歷,那個時候他六七歲的樣子,對這件事兒記憶尤深。為此,筆者還曾親自電話採訪了盧守騫先生,獲取了其它相關信息。

5.珍貴的弟兄合影照。有一張攝於1938年底,或1939年初的全家福照片,可以看到,盧魚躍(盧守成)懷中所抱的孩子,就是盧有嚴。盧魚躍此時未有兒子,屬於晚育,一度欲將盧有嚴過繼給自己。所以,特別疼愛這個侄子。盧魚躍戴著眼鏡,以掩蓋其右目假眼……探親期間,部隊來電報召喚急迫,催他火速歸隊。此刻,他是國軍的營長。日寇飛機也在這個時候轟炸靖遠、蘭州甚急,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在此情況下,盧魚躍和兄弟們一商量,決定大家拍個合影照,對這次團聚,以示紀念。於是,就有了這張難得的全家福照片。蓋,大家於此都有一種生死離別之隱憂也。誰知道盧魚躍此次迴歸部隊奔赴戰場,能否全身再回來呢?我們知道,靖遠的另一位抗戰英雄路凱旋,也是在這期間來靖遠探親後,重回部隊,投入戰場,不久就陣亡犧牲了……

這張照片前左孩子盧有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做過靖遠縣長、書記,以及白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兄弟四人與小輩們的合影照(1938年底攝於靖遠)


6.靖遠兩位抗戰英雄雙子星。

對照上述資料,可以看出,盧魚躍是國軍38師112旅224團一連的連長。而另一位靖遠籍的抗戰英雄路凱旋卻是37師111旅222團3營9連的一位連長。這兩位抗戰英雄,都來自靖遠,是老鄉。同時,彼此資歷相當。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抗日戰役中,三十七師、三十八師同屬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兩個師連同其它師同時迎敵死戰……但是,其中貢獻最大者,當屬三十七師,事後,直接被升格為七十七軍。後世號稱為抗日第一軍。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題詞


但是,就這二位靖遠籍抗戰英雄在盧溝橋事變中的表現而言,盧魚躍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得確實更加突出,事蹟更加悲壯慘烈……最耀眼的一幕,就是他繳獲的那把日酋戰刀,併為此失去了右眼。

關於路凱旋的事蹟,據盧家人回憶說,盧魚躍生前曾提說過這個人。他們二人都屬於宋哲元29軍的老兵,在一起服役十幾年,雙方的級別、資歷相當,又是靖遠老鄉,所以,彼此想熟,也在情理之中。

7.天皇題字戰刀的遺失過程。可是,很可惜的是,盧魚躍所繳獲的那把刻有日本天皇題字的戰刀,後來遺失了……據盧魚躍的侄子盧有嚴回憶,在師範巷的老宅子裡,盧魚躍有一間小屋子,裡面四處掛滿了他當年獲得的各種旌旗、獎狀,等等,還有繳獲的日軍望遠鏡和日酋的那把戰刀。這間小屋,一般輕易不讓人出入的。作為孩子的盧有嚴,仗著二爹的偏愛,有時候偷偷進去拿上戰刀和望遠鏡做玩具玩耍。

可是,1949年解放的那一年深秋,他家院子裡突然駐紮進來一隊解放軍,盧魚躍的那把戰刀和望遠鏡被解放軍拿去,並一再審問這些東西的來歷,似有問罪之意。因為這是軍用敏感品,民間私藏,認為有問題。後來看了盧魚躍所獲的一大堆的獎狀、旌旗,又聽了親房族人及鄰居的再三解釋,說明這些東西乃盧魚躍在抗日戰場上用生命換來的戰利品,才作罷。可是拿去的東西,於此永遠遺失了,沒了下文……這麼重要的戰利品,甚至是重要的文物,弄丟了,真是莫大損失。

這件事,系盧有嚴親歷,他看到解放軍從他的父親盧守身手中直接拿去了戰刀和望遠鏡。他當時十二三歲。

這一點,與張尚瀛先生文章裡的說法出入較大。張文說,全國解放後,盧將此刀交給了靖遠縣有關部門,以戰利品保存。在此聲明一下,張文所說,不確切。在此予以糾正。

8.重要文物和獎章證書一併毀去。不僅如此,在文革最緊張的時刻,由於懼怕引火燒身,盧魚躍的妻子還將他平生所得的獎章、文書等資料,均偷偷搗進炕洞裡付之一炬,毀於一旦……家人甚至警告盧魚躍,不可隨意向外人承認自己是抗戰老兵,以免給造反派以口實,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文革中出身、成分不好的家庭,似乎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往往將一些價值連城的珍貴證書、獎章、文件,以及名人字畫,等等,一把火燒了,以求在動亂中自保。這種情況多了去了。

9.與靖遠名儒張雲錦家是鄰居。盧魚躍的侄子,盧有嚴,1937年生人,至今健在,身體尚好。據盧有嚴回憶說,他們家的老宅在師範巷,二爹盧魚躍的神秘的小屋子,就在此。院子好大好大,舊社會空空蕩蕩,現在則蓋滿了房子。盧有嚴還說,他們家老宅,與靖遠名儒張雲錦家是緊連牆的鄰居。張雲錦先生在靖遠、蘭州一帶,其文化方面的名聲很響。其四子張慎微著有《蘭州春秋》一書,似乎名聲還要蓋過乃父,更要高出一籌的。

筆者聽此,感覺有趣。這張雲錦家和盧魚躍家是鄰居,難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盧家有武功,張家有文名,一文一武,可謂相得益彰。也算靖遠地方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舊時靖遠街頭的一景吧。

10.長期在榮譽軍人教養院療養。由於盧魚躍的傷勢過重,行動不便,不能重上戰場繼續殺敵,便被送到軍政部設在陝西寶雞的“第三榮譽軍人臨時教養院”長期療養。這裡療養的傷員不是普通的傷員,主要是功勳卓著,傷殘等級高,完全失去勞動生產能力的榮譽軍人,等於國民政府將這些人暫時安置、養活起來的一種措施。這裡的療養員還可帶家屬,國民政府給予一定傾斜政策,允許教養院自行辦小工廠、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家屬可以參與,其收入用以補貼療養員家用。以減輕政府負擔。這個教養院到了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11月,由於內戰爆發,國民政府無暇自顧,宣佈正式撤銷。根據最新發現的一本書:《榮譽軍人第三臨時教養院同院錄》,抗戰八年中,這裡前後進行過療養的人員有2448名。盧魚躍就是其中一位。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第三臨時教養院院長張贊臣簽發的關於免除盧魚躍家屬雜款給靖遠縣政府的函件(1945年8月)


11.回家途中被土匪所搶。有個小插曲,1946年的11月間,寶雞的榮軍療養院撤銷。盧魚躍於此,從寶雞徒步返回靖遠故鄉,算是正式解甲歸田吧。此時,他已與第二個妻子展仙清成家。療養期間,展仙清曾前往寶雞探望他,並一起生活了數年。盧魚躍的長子盧有廉就出生於這期間的1943年。不料,這次的回家途中,卻遭遇了土匪的搶劫。

盧魚躍夫妻趕著兩頭毛驢,急匆匆往家返回。一頭毛驢馱著兩個筐,兩個筐子裡分別坐著兩個孩子,一個就是長子盧有廉,另一個孩子則是前妻所生的女兒。兩個孩子都還幼小。這個時候,盧魚躍妻子懷裡還抱著一個只有幾個月的次子。一路上夫妻二人帶著三個孩子,徒步返家。另一頭毛驢背上則馱著隨身攜帶的細軟財物,等等。據說,當時的國民政府曾給盧魚躍發過一筆不菲的養老金,想必這筆錢也隨身攜帶著吧。夫妻趕毛驢正行進間,於半道某偏僻處,突遇一群執著武器的土匪上前搶劫,隨身財物被洗劫一空……所幸人沒事。據說,盧魚躍晚年生活處境極端困難,也與丟失這筆錢財有關。不然,可能會拿出來貼補生活,不至於困頓潦倒不堪。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晚年照片(右目假眼珠已丟失)


12.鄧寶珊曾予以接濟。解放以後,對於盧魚躍的宣傳幾乎是零。他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英雄遲暮,多少有些淒涼啊。據說,解放後鄧寶珊做省長期間,由於盧魚躍與鄧有舊交,彼此相熟,盧魚躍遂帶著自己所獲的抗戰獎章、傷殘證明等,前往省城蘭州,找過鄧寶珊。鄧寶珊曾批示民政部門予以適當救濟,每月發給他生活補助十幾元。鄧寶珊卸任省長後,盧魚躍的待遇隨之取消。盧家人回憶說,盧魚躍大概領取過三年左右的生活補助金吧。

此後,盧魚躍的生活徹底陷於困境。家人回憶說,盧魚躍在家沉默寡言,不太和家人交流、說話,一個人常常面壁發呆。盧魚躍曾給後人解釋說,戰場的事太殘酷,自己部隊的裝備與日寇相比差很多,一場戰役下來,就死很多人,有時候剩下自己一個人活著回來……所以,他幾乎從不提及戰場作戰的事兒。那麼多戰友們都犧牲了,那是他胸中永遠的一個痛。

盧魚躍晚年,基本閉門不出,出門時則總是夾著一個羅盤,給人看墳塋、風水,勉強混口飯吃,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13.看風水始末。根據盧魚躍侄子盧有嚴(84歲)親述,他們家族是書香之家,家藏一套風水堪輿的古書籍。在文革生活困難期,盧魚躍埋頭苦學堪輿古書。由於天資聰慧,臨陣磨刀,短期內竟然基本弄通了風水理論。遂出山湊合著給人看風水走藝,以換點糧食、小錢,聊補家用。他走藝的去所主要在西塬一帶。後來,家中孩子多,生活實在太困難,這套書籍在徵得家族兄長的同意後,送給了西塬某朋友,以此,換回來兩口袋的糧食……

14.盧魚躍的墓地。盧魚躍於文革中去世,具體時間是1969年的臘月,享年68歲。盧魚躍去世時,沒有任何官方、組織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由於家庭生活極度困難,喪事從簡,草草埋葬了事……盧魚躍的墓地在煙洞溝裡的一個小山溝,這個小山溝叫做道紅溝。墓地非常的寂寥荒蕪,墓前沒有墓碑,跟普通亡者的墳墓沒什麼兩樣。可誰又知道,這方土地埋葬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抗日英雄呢?

行人路過此地,會感覺到時時有風從山溝的豁峴處刮過,在墓地上盤旋繚繞不止,這悲嗚的風聲似在向路人訴說著英雄的衷腸……英雄的衷腸平常人是聽不懂的,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能聽懂……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盧魚躍位於靖遠煙洞溝裡的墓地


四、新發現的幾份關於盧魚躍的檔案材料

近來發現新資料,佐證了盧魚躍重傷療養的一些情況。

這期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給其家屬(妻子)一個文件,叫做“卹傷給予令”,要求她前往省政府申請領取一筆撫金。文件通過郵件寄來,幾經週轉,過了許久才傳遞到她的老婆手裡。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盧魚躍的軍銜是少校,團級待遇。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檔案文字原件截圖


後來,由靖遠縣政府將“卹傷給予令”轉呈省政府,並懇請省主席批准核發其撫金。

可以想象,由當時的國民軍事委員會出面,頒發給其家屬“卹傷給予令”,這樣的規格可是夠高的了。而其撫金還必須由省政府主席核發、批准,這也是比較罕見的現象。說明這筆錢應該是一筆重金,數額相對較大。同時說明,盧魚躍這樣的特等英雄享受著國民政府的超高級待遇,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

下面我將這段檔案資料原文附錄於下,供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檔案材料一:

民國三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靖遠縣政府根據盧魚躍妻盧潔仙呈(附呈卹傷給予令一紙),呈請省政府主席,請求核發其撫金。

盧潔仙呈稱:“氏夫盧魚躍卒業學校服務戎行,在前線抗敵數年,不意在河南地方與敵對戰時遭受重傷數次,醫院休養數年,國民軍事委員會發給卹傷給予令紙,以天山雲隔輾轉至今,始行郵到。”

檔案材料二: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盧魚躍通過其療養的軍政部榮譽軍人第三臨時教養院函告靖遠縣政府稱:“本院少校榮譽員盧魚躍自抗戰以來,參加戰役多次,且負重傷成殘,在本院療養。請查照優待出征軍人及優屬,免徵一切雜款。”


見《民國時期靖遠縣情錄》第二集,13頁。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省政府主席谷正倫與省財政廳長陳國樑關於盧魚躍妻申請領取卹金的批示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盧魚躍有兩房妻子。這份檔案裡所述其妻子盧潔仙,就是他的第二個老婆。他的第二個老婆名叫:展仙清,靖遠縣城人氏。那個時候婦女沒有地位,出現在文字檔案中的名字,竟然成了:盧潔仙。將夫姓,安置在了她身上。但卻不是:盧仙清。或:盧展仙清。何故耶?有點蹊蹺,不好理解。

盧魚躍與前妻育有一女,前面已有交代。盧魚躍與第二個妻子展仙清,共生育了九個子女,七男二女……盧魚躍晚年最感欣慰的事兒,恐怕就是兒孫滿堂了。這一點可是很多類似的英雄人物,所無法比擬的。

比如說盧魚躍的戰友,同時抗戰英雄的路凱旋吧,幾乎是同時部隊准假,回鄉探親。這期間,路凱旋也定下一門親事,兵荒馬亂之際,未來及迎娶。隨即應部隊緊急召喚,又重回抗日前線作戰。結果,一去無回,陣亡犧牲於疆場……據路氏家族人說,由於路凱旋的那支人,人丁單薄,至今,尚未有過繼給英雄以延嗣者。也就是說,連個頂門過戶的後人也沒有……


盧魚躍——甘肅靖遠籍的著名抗戰英雄

白銀市檔案館所存盧魚躍妻盧潔仙申請領取卹金的原始檔案盒


上述這些材料的出現,可以進一步佐證盧魚躍的英雄事蹟真實不虛,也對張尚瀛等人的文章所述內容,起到了豐富和補充的作用。盧魚躍留給世人的印象,日漸變得更加多元而複雜,家國仇恨與兒女情長集於一身。他身上的故事元素越來越多,歷史人文色彩愈來愈濃烈。而他的抗戰英雄形象,於此也變得更加豐滿、生動起來……


注:資料來源,《靖遠縣誌》;張尚瀛著《甘肅的“闖王”盧魚躍》;張尚瀛1995年6月16日《蘭州晚報》登載的《血戰盧溝橋的甘肅“闖王”》;張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軌跡》;《民國時期靖遠縣情錄》;白銀市檔案館館藏資料;以及其它歷史資料。

同時來源於盧魚躍的侄子盧有嚴,侄孫盧長鵬,孫女盧長青、孫子盧長鑫的採訪口述。以及由他們提供的珍貴照片資料。等等。

部分珍貴資料還來源於景泰胡麻水的盧守騫老先生的著作:《胡麻水史話》。以及電話採訪。


2020年2月19日寫於隴上平川陋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