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師招聘《教育學》複習要點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探索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人文學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論語》(由孔子弟子輯錄的孔子語錄)、《孟子》、《禮記》、《四書集註》

《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體系的古代教育專著

蘇格拉底——產婆術

培根 ——《論學術的價值和發展》

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學理論體系,為教育學的創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盧梭 —— 《愛彌兒》

赫爾巴特 —— 《普通教育學》——是教育學作為一門規範學科形成的標誌。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論 —— 代表人物:勒圖爾諾、沛西•能;心理起源論 —— 代表人物:孟祿;勞動起源論—前蘇聯

古代社會的教育: (1)有專門的教育機構 (2)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

當代社會的教育: (1)教育全民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5)教育的個性化

第二章 教育與發展

l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 .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2. 教育為經濟發展準備新生的勞動力;

3.教育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職業培訓;

4. 教育通過人文精神的培育為經濟活動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礎。

l 教育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指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指學校教育選擇文化中有價值的一部分進行傳遞和傳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據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樣性的文化,並呈現給學生。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指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出新的文化知識體系。

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遺傳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4.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二、環境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1.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

2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可更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

四、個體因素在人的發展中起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是人的發展的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

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1. 教育自身的發展具有繼承性 2.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關於受教育者總體發展規格和素質要求的預期設想或規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會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體現了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的要求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指明瞭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l 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產力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與世界教育發展進程

西方傳統教育目的觀:

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培爾,主張教育目的應依據個人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就在於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發展,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評價教育價值也應當以其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為標準來衡量。

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迪爾凱姆、凱興斯泰納,主張教育目的應根據社會需要和社會價值來確定。

* 1957年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的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教育目的的確定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論,指明瞭教育目的的客觀必然性和社會歷史的制約性。

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我國教育目的一貫堅持的原則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被視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途徑。

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時代取向

第五章 課程

課程的類型(分辨例子)

1.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學科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邏輯性系統性

簡約性。經驗課程是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動機、需要和能力為基礎,以學生的經驗和活動為中心組織實施的課程。

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分科課程就是由一系列自成體系的科目組成的學科課程。綜合課程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融合而生成的課程。

3.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4.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5.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課程理論流派

一、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代表人物:赫爾巴特、誇美紐斯、斯賓塞和布魯納等

主要觀點:(1)知識是課程的核心;(2)強調以知識的學科邏輯體系來組織編排課程;(3)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4)強調課程目標是理智訓練和智力發展。

二、經驗主義課程論——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觀點:(1)課程的實質是經驗,強調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經驗;(2)兒童及其活動是課程的中心;(3)強調課程組織的心理學化,要求學校的課程要以兒童的興趣、需要、經驗和生活為基礎;(4)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和發展。

三、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爾德、弗萊雷

四、人本主義課程論——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

課程的表現形式:1.課程計劃 2.課程標準 3.教材

課程實施的取向:1.忠實取向 2.相互適應取向 3.創生取向

l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內容

一、新課程的目標定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新課程的結構調整:綜合性、均衡性、選擇性

三、新課程的內容選擇: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四、新課程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五、新課程的評價體系:發展性課程評價 六、新課程的管理策略: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第六章 教學

l 教學的任務

1. 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2. 發展學生能力,增強學生體質

3. 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進個性的健全發展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教與學相統一的規律:1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體地位 3 教與學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二、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一)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二)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三)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輔相成

三、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2 智力的發展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3只有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掌握知識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礎 2 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 3寓思想品德教育於知識教學中

教學原則與方法(要懂得在案例分析運用)

一、教學原則

(一) 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要求:1.確保教學的科學性 2.堅持各門學科教學的思想方向性 3.以教師高尚的師德修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影響學生

(二)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要求: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意聯繫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 啟發性原則--要求: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指導學生學會學習3.發揮教學民主,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四) 直觀性原則--要求:1.恰當地運用直觀手段 2直觀與講解相結合 3.重視語言直觀

(五)循序漸進原則--要求:1.按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順序進行教學 3.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習慣和方法 4.處理好“漸進”和“驟進”的關係

(六)鞏固性原則--要求:1.使學生透徹理解所學知識2.幫助學生掌握記憶的規律和方法 3.合理組織複習和練習

(七)因材施教原則--要求:1.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 2.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善於發現和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二、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1.講授法 2.談話法 3.讀書指導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1.演示法 2.參觀法

(二)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1.練習法 2.實驗法 3.實習作業法

(三)以探究研討為主的教學方法:1.探究法 2.討論法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一、備課:(1)鑽研教材(2)瞭解學生(3)設計教學樣式(4)擬定教學工作計劃——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二、上課:(1)目標明確(2)內容正確(3)方法恰當(4)結構合理(5)教學能力強(6)效果優良

三、作業的佈置與批改

四、課外輔導

五、學習評價

第七章 學校德育

廣義的教育包括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個方面。

德育的社會性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學生的知、情、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二、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三、學生思想內部矛盾積極轉化的規律: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和發展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這種矛盾表現為受教育者思想的內部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反覆性的規律

德育原則(懂得分析

一、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原則:(1)要熱愛、尊重、信任學生(2)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而合理的要求(3)教師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二、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1)正面啟發、積極疏導(2)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3)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

三、知行統一原則:(1)理論學習要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2)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

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1)培養和建設良好的集體(2)善於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3)加強個別教育,通過個人轉變影響集體

五、因材施教原則:(1)全面瞭解和研究學生(2)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系統地進行教育

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德育方法

一、說理教育:1.講解、報告 2.談話 3.討論 4.指導閱讀 5.參觀、訪問、調查

二、榜樣示範:1.典範人物 2.學生榜樣 3.教師和家長

三、情境感染:1.物質環境的薰陶 2.精神文化環境的感染

四、實際鍛鍊:1. 常規訓練 2.活動鍛鍊

五、品德評價:1.獎勵 2.懲罰 3.操行評定

第八章 教師與學生

* 決定教師社會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專業地位和職業聲望。

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內容

1、專業精神的形成,是指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所具備的教育理念、專業態度、專業道德三個方面的內容

2、專業知識的拓展:(1)學科專業知識的不斷加深(2)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不斷拓寬(3)教育學科知識的深化(4)教學實踐性知識的獲得

3、專業能力的發展:(1)教學設計能力(2)語言表達能力(3)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

4、專業自我的建立:(1)正確的自我認知(2)積極的自我體驗(3)自我調控

學生的本質特徵:1、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人 2、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人 3、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

當代學生觀:1、尊重學生的人格 2、尊重學生的獨特性 3、尊重學生的創造性 4、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施教

良好師生關係的基本特徵:1、尊師愛生 2、民主平等 3、教學相長 4、合作對話

良好師生關係建立的策略:1 樹立現代教育觀念 ;2 尊重、理解、關愛學生; 3主動與學生交往,善於與學生溝通 4 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1、說理教育法

2、榜樣示範法

3、實踐鍛鍊法——行為練習的方式、委託任務的方式、組織學習的方式、組織活動的方式

* 班級組織概念:班級既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單位,又是學生生活及開展活動的集體單位,也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單位。

* 班級組織中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班級組織文化的類型:1 班級物質文化 2 班級制度文化 3 班級精神文化

班級組織與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瞭解和研究學生

(一)班主任瞭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1)瞭解和研究班集體,包括班集體的基本情況;(2)瞭解和研究學生個人,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

(二)班主任瞭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1.查閱學生檔案 2.觀察法 3.談話法 4.調查法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三、明確班集體的奮鬥目標; 四、抓好班幹部隊伍建設;五、制定班級組織的規章制度;六、搞好班級學習管理; 七、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設計原則:教育性原則;針對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易操作性原則;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計劃和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