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题记: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冠以爱的名义,操纵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孩子就如同一个木偶,被父母肆意地“摆放”在任何一个他们认为最值得摆放的地方,全然不顾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父母眼里,孩子从来都是少不更事、心智不全的代名词,为此他们便凭借着自己的阅历和认知,越俎代庖地对孩子的一切大包特揽,替代性的为孩子做出一个自认为的“最好安排”。所以,有句话说,越是亲近的人,越会以爱之名操纵我们。这句话听起来不免让人心痛,为什么父母的爱在孩子眼里却变成了“操纵和绑架”?

其实,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本不应该活成父母的“复刻品”。一如,艺术天才纪伯伦在名为《孩子》的那首诗里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的灵魂......”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关于成长,很多名人大家都作过经典论述。宫崎骏老师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和未经人世的洁白去交换长大的勇气。”就像《狗十三》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狗十三》这部影片以家庭教育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为原型,透过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

电影里,李玩的青春非但不是洒满朝阳,甚至充满阴郁的色彩。导演曹保平用朴素和真切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成长之痛,李玩青春道路上的种种反抗和妥协被点缀上了我们自身的成长纹理。很多网友看过之后,纷纷表示在李玩身上找到了最最真实的自己,也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类似的成长叠影。

当成长被“伪爱”所裹挟,当青春被“操纵”所禁锢,这场对青春的聚焦之作反倒显得如此独特而又真实。每每看来,总能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里面有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亲切感和孤独感。还有,那句“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声声叹息!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如下这些场景:

  • 不忍拒绝的“隔代亲”。李玩从小就讨厌喝牛奶,但是爷爷奶奶却视而不见,他们只知道牛奶是个好东西,所以硬是劝着李玩喝下去。即使每次喝完,李玩都难受到吐,爷爷奶奶也不为所动;
  • 不能反抗的“为你好”。李玩喜欢物理,最爱看的书籍是《时间简史》。但是她爸爸却认为这是严重偏科,不利于以后的高考。于是,便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李玩改报了英语小组。
  • 不被理解的“无所谓”。那只名叫爱恩斯坦的狗狗总能在不经意间缓解李玩的迷惘和焦虑,是她减压和放松的唯一途径,丢失了以后她伤心不已。爸爸却说“不就是一只狗吗,再给你买一只就是了”,在他看来李玩太矫情、太不懂事。直至最后,当李玩端起酒杯,大口地吃着狗肉,并还以这个世界“懂事了的微笑”时,此情此景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本该自由且甜蜜的年少青春,被成长的枷锁禁锢着,孩子内心的悸动和无声的妥协隐喻出中国式亲子教育的阵痛。比如,“听话,我这都是为你好”的压迫式关爱;又如,“学习好,便一切都好”的世俗偏见,无不折射出当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像李玩这样的少年少女们用无数次妥协,从任性到懂事,从倔强到沉稳,低着头完成了自己从孩子到大人的成长过程。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我逼着你读书,还不是为你好”、“我不让你玩游戏,还不是为你好”、“我让你说话办事多个心眼,还不是为你好”......,在几乎所有的家庭教育类热播剧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小欢喜》中陶虹对乔英子说过,《小别离》中童文洁对方朵朵说过,《少年派》中闫妮对林妙妙也说过。从出生到成家立业,父母按照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孩子打造了一个生活的“舒适圈”,规定各种条条框框,在孩子一旦试图跳脱的时候,就在一旁发出警告。

还记得,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捂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捂得,英气便消失了一大半。”这句对少年时代那种朝气和锐气的描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知者无畏”。然而,可悲的是,孩子们知道的太多,懂事的太早,一个个都活成了少年老成的样子。这究竟是好是坏?大家心里自有评断。

有人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无青年社会”。这句话或许有点夸张,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少年老成的脸,我又不免忧心忡忡。他们的脸上少了些微笑,性格里少了些倔强,骨子里少了些锐气,这难道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吗?那些本该有的锐气和闯劲,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致使大多数孩子被迫朝着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向前行,长成了家长和社会认可的那个样子。

父母长辈,这些所谓的过来人,用自身的经历一遍遍地告诫孩子应该怎么做,企图安排孩子走上他们认为的正确道路。一些人一路被操纵着长大,从培养何种兴趣,念哪所学校,考哪所大学,读哪类专业,甚至和哪种人结婚。子女不但成为了父母血脉的延续,也不幸成为了父母人生的“复刻品”。

就算孩子想要反抗,也会被扣上不忠不孝的帽子,一句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不听老人言,终有一天会吃大亏,栽大跟头”......让人无力反驳。那些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也因为一贯的野蛮和强硬而变得适得其反。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毫无夸张地说,“为你好”就像是成长中的潘多拉魔盒,又像是悟空头上戴着的“紧箍咒”。每每我们想走出父母为自己设定的“舒适圈”,到别处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唐三藏式”的父母就会念起“为你好”的咒语,让我们欲罢不能。甚至会拿起道德的戒尺,去矮化我们的品行。

或许,在成人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格的存在。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复刻品”,并以爱的名义,以“为你好”的名义,操纵着孩子的人生,左右着孩子的思想。

那句“我都是为你好”的话语分量实在太重,太多像李玩一样的孩子终于可以在遭受委屈后迅速地收拾好情绪向前看,终于可以对一切内心无比厌恶的人和事,也报以难辨真假的微笑。他们把那个已经“死去”的自我献祭给成见,给规则,给那句“为你好”的厚爱,用众目睽睽下的认输来换取成人世界的门票。

由此可见,“为你好”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戳中了“中国式教育”的痛点。而在这痛点的背后,我们依稀地看到了缺乏共情力的教育是多么失败。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教育的过程是家长逐渐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而缺乏共情力的教育恰恰是最失败的

共情力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力更是被誉为高情商的表现,它不仅在人际交往中会让我们左右逢源,在子女教育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缺乏共情力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在所有的回答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激起了大家的共鸣,网友七忧认为:孩子所谓的“听话”是要以爱为基础的,脱离“爱与接纳”这个根基来谈“听话”,都是耍流氓。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什么很多父母的爱都让孩子感觉到窒息呢?甚至有些孩子因为承受不了父母如此“厚重”的爱,而身心变的扭曲,甚至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天然地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一方,一味地俯视孩子所做的一切。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就是化身为爱讲道理的“唐三藏”。

可是,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时,只是单方面的从大人的角度对其输送信息。而且,你的指责、说教和大讲特讲的那些道理,不仅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割裂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还会让他们心生反感,甚至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说,单方面的信息输送是情感堵塞的根源

卢梭说:

“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要知道,孩子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常常是和大人不一样的,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内心也很单纯。大人的世界掺杂了过多的理性,而孩子的世界却主要由感性构成,他们更愿意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接触来认识世界。好多道理他们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领悟的更加彻底,而有些东西更加强迫不得,比如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脾气秉性等等。这就是为何大人三番五次地跟孩子讲道理却总是无用的关键所在,比起听一堆苍白的道理,孩子更愿意自己去体验。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缺乏共情力的教育是很危险的,这不仅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渐渐地推离自己,乃至推入深渊。在我看来,缺乏共情力的教育会带来以下几点问题:

  • 一是,造成性格缺陷。我们知道,共情的前提是关爱,是接受,是认可。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是大动干戈的责怪,就是使用冷暴力,亦或是一味地上价值、摆道理,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冰冷。没有爱的滋养,孩子会越来越感觉到孤独,甚至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比如,《狗十三》中的李玩,为什么只把那只叫“爱恩斯坦”的狗狗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依靠;比如,《小欢喜》中的英子,哪怕是成绩稍微下降了一点,都会遭到陶虹妈妈的不停指责和抱怨,最终彻底崩溃了,患上了轻度抑郁,甚至想到用跳楼来解脱。

可见,缺乏关爱和认可的共情式教育会让孩子的心里因为见不到爱的阳光而产生阴影,滋生“细菌”,很多家庭教育的悲剧足以给我们以警醒。

  • 二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靠情绪驱动的高级动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主要是靠情绪推动的,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道理。如果家长只是靠着讲道理去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孩子便不可能体验到做事的乐趣。相反的,会更容易陷入机械和麻木之中。一旦强迫多了,不良情绪就会逐渐累积起来,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甚至撕裂。

这就像弹簧,下压的越紧,反弹的势能就越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你让他往西,他偏偏往东,事事都与你对着干。或者干脆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 三是,缺乏共情心理。社会学家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家庭和个体开始趋于原子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父母不自觉地以功利的标准衡量孩子的表现,
    孩子既无法在家庭内部得到足够的情绪支持,也鲜少有机会在外与同龄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年后,这些个体展现出的人际疏离和利己主义,恰恰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

而且,缺乏共情力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一个人在焦虑的状态下,会更加关注于自己的视角,陷入过度的自我保护旋涡,很难理性地从多维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不利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有碍于个人的成长。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有句话说,聪明的家长,手里把玩的不是道理,而是情绪。

然而,李玩的爸爸恰恰是从来都不去关注她到底想要什么,甚至从未走进过她的内心世界。李玩的世界是孤独的,温暖的父爱很遥远,她甚至觉得自己被父亲遗弃,家对于她来说或许只是一个躯壳的收容所。没有人会认真地去倾听她的内心,即使呐喊也无动于衷。

似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大人规定的条条框框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狗十三》中,李玩的妥协和较量、希望和失望折射出的恰恰是缺乏共情力的教育,即使披上“为你好”的光鲜外衣,也终究掩盖不住粗粝的内在。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聪明的家长善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跑者”,而不是“操控者”

朱炫曾经说过:

“真给孩子选一次机会,出生在哪个家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不要觉得生了孩子,是给孩子一个大恩德。”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为之一振,而后思绪万千。是啊,我们做家长的总以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就能换回孩子的一句谢谢,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带有操控式爱和“唐僧式”的说教,常常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

每一个纠结又拧巴,缺乏独立意识和共情意思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不肯放手的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规划上,过分地加重父母的砝码,只会让孩子永远无法“断奶”。更何况,很多父母都是借着爱之名来操控孩子的人生。毕竟,孩子不是我们手中任意揉捏的橡皮泥,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独立个体。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可惜,双方或许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细细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却也折射出当前我们的教育该有多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拉进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既接受到了教育,又凝聚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呢?唯有共情式教育!

  • 一是,学会倾听。有人说,倾听是第一等智慧。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倾听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是天生的暴脾气,每当孩子犯了错误,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通训斥;每当孩子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不是心急如焚地帮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就是板起脸使用起了冷暴力。这样非但孩子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错误,有时候也会让他们陷入自责,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实际上孩子就是那只弱小的“猫”,当父母把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传递给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孩子时,他们便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如果,在孩子犯了错误或是成绩下降时,我们不是采取俯视的姿态,而是蹲下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用心地倾听孩子到底哪儿遇到了问题,然后客观理性地和孩子一起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后,让孩子知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去做。这远比你大声的责骂,可怕的“冷暴力”更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且你的倾听会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殊不知,自我认同和自信心是一个人最大的无形才富。

  • 二是,学会陪伴。有句话说,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我们时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不知道“别人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别人家的父母”。有人把父母分为了6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仅付出金钱、仅付出时间、思考教育目的、关注问题及原因、提升自我并言传身教、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普通的父母或许只能做到下面三层,至多四层,而优秀的父母却可以做到在摆渡孩子的同时,也不断地摆渡自己。他们通过自我提升、自我约束也给孩子做榜样,他们通过陪伴来促使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比如,在孩子学习时,你也能自觉地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拿起一本想看却一直没时间看的书,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一个月、二个月......,孩子一定会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肯定比你逼着孩子学习好上十倍百倍,而且自觉学习的效率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有句话说,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深以为然!

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其实,陪伴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 三是,学会理解。现在的人最害怕被别人贴标签,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客观地说,我们当前的教育是缺乏“容错机制”的。当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立马下结论去责怪他,更不能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你真蠢”、“没脑子”、“真没用”的标签。当然,也不要一上来就语重心长地灌输一堆道理。家长们一定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特喜欢翻旧账。在我看来这类家长是最恐怖的,孩子肯定也最害怕这样的父母。因为,他的眼睛里只盯着你的缺点,看不到你的进步,只要你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会拿过去的事奚落你。

长期以往,孩子便有可能陷入“习得性无助”。他们会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同。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不如放弃努力,反正结果都一样。所以,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要多理解,人无完人,更何况还是个孩子。

绝不能把负面情绪过度强调和延伸,要做到不翻旧账,就事论事。

在我们迅速地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以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帮助孩子把错误的原因理一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孩子一起找一找。当孩子从内心感觉到自己被关爱时,当孩子认识到“犯错并不可怕”时,才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敢于探索的斗志,才能有心理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白那些真正的道理。

在众多的中国家庭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长的标准,大抵也就是“懂事”二字。对父母言听计从,按照父母划定的人生轨道“正确”成长,这样便能成为家长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反之,则是叛逆,则是不懂事。

《狗十三》:教育中少一点“唐僧式”的说教,多一点共情力会更好

但是,《狗十三》这部影片,如同一剂直面家庭教育的良药。导演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种反抗和妥协,刻画出青春期的孩子在“懂事”的过程中面临的不知所措和种种阵痛。

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让孩子成长中的阵痛减轻一点,如何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再近一点,如何让孩子的童年既不感到贫瘠,又不因父母沉重的爱而窒息。很多、很多......

或许,唯有“共情式教育”会给出一份答案。就如同卢梭所言:

“你既然不能防止一个孩子在外边学别人的样子,那就必须集中精力把那些样子按适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

在我看来,“适合孩子的形象”就是:

少一点说教,多一点体验;

少一点操控,多一点放手;

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