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常唸叨的“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說的啥意思?

花匠小美


在農村,有些老一輩的人都會坐下來一起聊聊家常,有時候會說出一些俗語老話,但是有些俗語在現在的社會已經漸漸地沒人提起了。我們來一起來說說:農村老人常常唸叨的“一家若作兩家出,家財人散恐相離”,說的是啥意思?



這句話說的是,如果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各走各的門,那這個家庭遲早有一天會家財人散的現象。一家人同在屋簷下居住,就要同進同出一扇門,才能讓穩定家裡內部的和諧相處,我們常說的家和萬事興。在農村建的房子一般沒有後門的,出出進進只有一個大門,這樣象徵著一家人和睦相處,共同進退,團結一心。要是這家建了兩個大門,一家人進進出出的都要各走各的大門,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不太和諧,經常發生矛盾,不太和睦,最後可能直接用一面牆堵住,明明是一家人卻要分成兩家人過日子,這種做法千萬不能去做。一家人要是發生了矛盾,應該心平氣和坐下來,有什麼誤會大家說出來,就好了,對吧?



在農村,建房子也有很多講究,尤其是建大門,一家人只能進出一個大門,這樣有利於家和萬事興和家庭的幸福。要是一家人都要建兩個大門的話,這個家遲早要家敗人散恐相離。老一輩的人經常說“嫌隙多生於內”,要是不盡早補上,容易造成嚴重的隱患。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一家人都要和睦相處,團結一致,是對幸福美好生活和諧的嚮往。



以上分析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賣煎餅的小夥子


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話“一家若做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什麼意思?

在我們北方農村,一般情況下,一座院落都是隻開一個大門。在過去,有的老人為了跟自己的兒子住的近一些,也是從長遠考慮,為了將來自己老了以後,離兒子住的近,照顧起來更加方便一些,所以在北方農村,有的人蓋房子的時候,就直接把兩處房子連在了一起。這樣院落更大了一些,等兒子結婚以後,兩代人住在一起不方便,就分開住。雖然是住著兩家人,但是從外面來看,還是一個院落,大門關上之後還是一家人。


這樣的居住方式,相互照顧起來的確是挺方便的,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婆媳離的這麼近,難免有發生口角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相互忍讓,但是日久天長,總有忍不下去的時候。當婆媳戰爭爆發的時候,有的人家就只能把一個大門改成了兩個大門,然後在院子中間壘上一堵牆,這堵牆,隔開了兩家人,也隔開了父母和兒子的心。

跟大家說一個實事,我表姑家就是這個樣子。起初的時候表姑跟她公公婆婆都走一個大門,公公上班的時候只有一個老婆婆在家裡還算好,後來表姑的公公退休了,老頭兒覺得自己退休金挺高,所以比較難伺候,總是嫌表姑這兒不好,那兒不好。後來表姑跟她公公吵起來,她公公一怒之下將表姑家的鍋給砸了。在農村除了有什麼深仇大恨,是不能給人家砸鍋的,砸鍋的意思就是不讓人家過了。表姑當時就在院子中間壘起了一堵牆,後來自己又開了大門。從此以後,跟老頭老太太走兩個門。


她公公婆婆除了表姑夫這一個兒子以外,還有一個閨女,從此以後,表姑的公公婆婆就搬去了女兒家裡住,把退休金也全部交給女兒。這樣,不但公公婆婆跟兒媳婦的關係越來越僵化,就連小姑子跟嫂子的關係也是越來越壞。我們北方農村有個講究,就是父母不能到閨女家裡過春節。可是到了春節的時候,表姑父不肯去妹妹家裡叫自己的父母回家過年,父母自己也不肯回家,因此多年來,關係一直僵持著。

不知是湊巧還是因為大家心情都不好的原因,本來表姑家在村裡,屬於經濟條件很不錯的,可是自從跟公公婆婆鬧矛盾之後,家裡的日子越來越不好,公公婆婆的身體也是越來越差,還真的應了這句:一家若做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


一品小十六


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表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家不能開兩個門,開兩個門的話遲早家破人散的。農村特別是大家族的,一家有幾十口的大家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這時候就要從大局為重,不能為了小家不顧大家!

我們鎮上有一戶姓張的大家族,父輩兄弟八個,兒子輩十三四個本家爺爺在世的時候,一家人和和氣氣的,逢年過節的時候聚在一起吃飯喝酒,平時有個什麼事都是互相幫忙的!後面爺爺去世了,兄弟幾個不團結了,後面因為土地的事情,幾個堂兄弟還在一起打架呢!慢慢的都各管各的,不團結了,一家人跟陌生人一樣!

在農村,家族親情觀念很重!如果不團結了,只會被別人看不起!所以有這句話老話,一家莫開兩個門,開了兩門必破財!



帥氣的小哥哥兒45


農村老人常常唸叨的"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說的啥意思?

我鄰居張伯伯家早些年因為婆媳不合,兒子也是另搬爐灶,在原來住的房子旁重新起了棟新房,在一起住時張伯母的兒媳婦比較強勢,長期雞毛蒜皮的矛盾得不到解決。他兒子兩邊受夾板氣,無奈只能搬開來分開住,分開住後兒媳家日子是過得舒坦。



張伯母卻時常一人獨自掉眼淚說:″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老話"一家若作兩家出"意思是開了兩扇大門,本是一家人卻要分開來住,各自心裡有堵牆。



老人言"家敗人散恐相離"警示教育人們,一家人要處理好內部矛盾,才能幸福和諧家庭穩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的家庭歲才會興旺發達。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家人在一起有了矛盾要學會溝通,解決矛盾,只有同心才能同一扇門,家庭才能和諧穩定,人丁興旺。



俗話"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是農村人對生活最淳樸的願望,他們希望家庭和睦待人有禮。農村還有許多這樣的農諺,你知道還有哪些呢?


榕樹下的山裡妹


在農村,有兒子的父母都會給孩子準備另一套住房,通常來講都會緊挨著自己的正房,或者在另側蓋偏房,全家分居而住,但都在一個院內,開的也是一個門,事實上還是一家人。但有些產生矛盾的,就會在中間加一道牆,自己重新開一道門,所有就有了“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的說法。

這種居住的優勢是可以互相照顧,但缺點也比較明顯,那就是時間久了在一起,因為年齡的代溝和個人觀念的不同,會產生一些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婆媳矛盾。住在一起和睦的很少,住在一起吃喝拉撒,你多了我少了,你看不慣我,我看不慣你,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矛盾。

以前弟兄多的,也有很多住在一個院裡,出一個門的,矛盾更多,妯娌之間、婆媳之間發生嫌隙,進而引發整個家庭矛盾,導致父子、兄弟不和等,所以住在一個院裡,弊端很大。所以現在農村裡即便是和父母的房子連在一起,也會在中間架一道牆,提前做好預防,總比鬧起矛盾了再去分院要好。

當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就是這樣,住在一個院裡,吃喝穿戴都放在一起,大家賺錢大家花錢,沒有分家,後來因為妯娌之間關係不睦,關係鬧的很僵。

另外,還有一句古語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指的是,關上門在家裡是兄弟,怎麼鬧矛盾都無謂,都是一家人,但在外面看來,必須團結一致,其中意思和“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差不多。


元芳有看法


農村老人常常唸叨的“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說的啥意思?

農村的俗語都是根據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細細品味都含有一定的哲理,就像這句“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從表面文字上看,說的是一家人如果開兩個大門,分作兩個門出入,那就會導致“家敗人散恐相離”。

有的人說這句俗語來自封建迷信,過去人講究風水,認為在一戶住宅上開兩個大門是風水上的大忌,現在沒必要相信。

其實細細品味一下,這句俗語是很有道理的,“一家若做兩家出”,為什麼會“作兩家出”?這不僅僅是開兩個大門的事,同在一個院子裡的一家人,為什麼非得要開兩個大門,各走各的?說明各有各的心思,一家人不和睦,所以長此下去,定會“家敗人散”的。

這裡的重點不是開幾個門,這只是一種比喻,關鍵就在於“和諧”二字,“兩家出”比喻的就是家庭不和諧,說白了就是各懷鬼胎,各有各的心眼,那日子怎麼能過好?

再就是如果分家了還住在一個院裡,雖然是從兩個門出的,但在一個院裡始終是不方便,不管是公公婆婆兒子兒媳,還是哥哥嫂子弟弟弟妹,時間長了難免有點誤會摩擦什麼的,都能忍讓體諒還好,就怕有點誤會啥的,小事變大事,在農村很多人不就是因為一點小誤會慢慢地發展成大矛盾直到不相往來的嘛。

總而言之,很多農村的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都有一定的哲理,家和才能萬事興,我是農夫七哥,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農夫七哥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們常常發現結婚久了的夫妻慢慢地邊長相都相似起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生活環境相同,飲食習慣相同,生活經歷相同,甚至衣著打扮相似,言談舉止相似,思維方式相似,給人的感覺就是越來越像了。我的表哥大學時和同學談戀愛,女生是北方人,家裡父母不同意,經不住表哥的堅持結婚了。現在十八年過去了,現在的表嫂一口當地的方言,說話口吻都和表哥一樣。吃的口味也從重鹹轉變到了偏甜,兩口子出門經常穿情侶裝,認識他們的人都說他們有夫妻相,真的是越長越像了。那麼如果一家人離心離德會怎麼樣呢?那就是老人們常說的“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

一、分居是家散的開端

一家人和和睦睦,必定願意同一門進出,在一起說說生活的趣事,嘆嘆各自的苦經,聊聊工作上的難題,講講學習上的成就。雙職工的小夫妻,孩子可以放心地交給老人照顧,下雨也不用擔心晾曬在外面的衣被,自有老人幫著收疊。老人有什麼不舒服也能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孩子的歡笑更能驅除老人的寂寞。

可是兩代人在一起也會出現許多的矛盾,婆媳關係不和,作息時間不同,消費習慣差異,這些瑣事不及時溝通就會累積在一起,直到我看不慣你,你忍不了我的地步。為了減少矛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生活分開,眼不見、心不煩。一家人分成兩家出,實際上並沒有解決矛盾,而是用分居掩蓋了矛盾,矛盾不解決就像個潰瘍,會越爛越大,直到家散。

兩代人是如此,夫妻關係更是如此,夫妻之間鬧到分居的,基本是沒有了和好和可能,分居是隔斷了交流溝通的大門,只有堅持在一個門進出,抬頭不見低頭見,床頭吵架床尾和,家才能和睦幸福。

二、分居是家財的削弱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是生活成本最低的方式,許多日常用品可以共用,水電氣費用可以共擔,夏天空調冬天地暖可以共享。人多力量大,一家人的收入集中起來可以辦一些大事,比如炒房,投資,創業等。我父母就是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剛開始媽媽和弟妹也是小矛盾不斷,不斷地吵著要分家,重開一個門進出,我堅決反對,勸母親把弟妹當女兒看待,勸弟妹不要和老人計較,終於沒有分開。

去年我媽晚上看電視突然就不會動了,弟弟及時送她上醫院才撿了一條命,母親在家康復期間弟妹用破壁機把食物打成流汁喂她,幫著洗頭洗澡,媽媽連聲誇她是個好兒媳,把自己的存款拿出來給弟弟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

村東頭的老張家,就因為婆媳不和,一個家隔成兩個門進出,你不理我,我不睬你,沒有老人帶孩子,兒媳婦只能不工作,在家做家庭婦女,兒子負擔一家子的生活有點吃力,村裡家家裝修得別墅一樣,他家始終是白灰牆。今年初,老張在田裡跌了一跤,被村民發現後送到醫院,醫生說他患有心臟傳導阻塞,要裝心臟起博器,兒子說沒錢,老人也沒有積蓄,住了十天醫院只能回家。

三、只要心相連,就能人相隨

時代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時,大多在城裡買了商品房,不可能再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兒女甚至出國定居了。所以過去農村老人說的話“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已經不適用在當下了。但是深層次的道理至今仍然正確,那就是一家人要同心同德,相互愛護,即使不在一個城市,不住在一起,也要像進出同一個門一樣,經常聯絡,及時關心。

在外生活的兒女經常打個電話回家,報個平安,免得老人牽掛。帶著老婆孩子常回家看看。父母有能力的話幫兒女帶好第三代,自己照顧好自己,讓兒女們放心。只要心相連,就能人相隨,家就散不了。


江雪閣


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集中了老人們的經驗總結與生存之道,能流傳下來幾百年甚至千年,都有其道理。

今天有書君就要和大家說說農村俗語“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

“一家若作兩家出,家敗人散恐相離”的字面意思是如果一家人從不同的門出去,那麼這家人早晚會家散人離的。

一、同進同出,同心同德。

農村有很多大家族的老宅,都是子女和父母。

甚至幾代人都住在一個院子裡,類似於四合院,各有各的獨自房子。外面被一個圍牆圈圍起來,以前的房子也沒有後門之說,與外界聯通的大門只有一個,一家人,不管多少人,都是走這一個門。

這樣的庭院佈局是有講究的。同進同出,方能彰顯一家人的和睦團結、同心同德、共同進退。如果一家人都不同心,爭執不休,分家分房子,只顧自己,從各自的小家門出。那這個家族就是一盤散沙,早晚會家道衰敗,人財兩空的。

其實,農村一直很注重真個家族的和氣和興旺,房屋建造如此,家風家訓亦是如此。母慈子孝,兄謙弟恭,尊老愛幼、互助互愛,同心同德,都是大家長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家訓。

二、凡事只考慮自身。

“一家若作兩家出”也指家人之間不和睦,遇到問題後,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家庭成員之間各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斤斤計較、自私自利。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一個家庭中人們自私自利,那麼這個家將會成為一盤散沙,經不起風波,終將家散人空的。

有書君想到了小時候看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劇中陸振華的家庭就是因為家庭成員考慮問題時只顧慮自身。如雪姨為了自己幻想的愛情,背叛陸振華,結果引賊入室,導致家裡所有的錢財被洗劫一空。曾經輝煌一時的陸家,最終也家敗人散了。

三、遇事不溝通不交流。

“一家若作兩家出”還有一層意思是指,一家人在一起出現了矛盾,為了不看到對方各走各的門,有問題不及時溝通而是選擇逃避,那麼只會讓矛盾越來越深。

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家庭,因為明玉母親的重男輕女,導致明玉與明成從小就不和睦,長大後更加鬧得水火不容。明玉的父親蘇大強又自私自利,不分青紅皂白,一心只顧自己的安危。明明是一家人,可實際上沒有一點家的溫暖,遇到問題就是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讓人心寒。

雖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但基本上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有書君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有了矛盾並不可怕,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任何艱難險阻都會渡過的。


有書共讀


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話“一家若做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對於俗語都不陌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俗語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小時候開始家裡就開始講各種各樣的俗語,為的就是可以讓我懂得更多的為人處事的道理。有些俗語直到現在我仍然在記得,我也在教給我的孩子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該怎樣去做。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認為俗語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但是我們始終要相信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一家若做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在一個家庭裡面有兩個大門的話,那這個家庭就會因此衰敗,家裡的人就會分崩離析。在我們的傳統社會中,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的話,等到孩子成家以後就是要分家的,也就是讓孩子自己成家立業,但是絕對不會把自己家的院子隔成兩個家庭。

有句話說的好“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如果主動把房屋分割的話,那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家人成了兩家人,因為有了兩個大門,這樣心裡多少都會有些彆扭,遲早會出問題。同在一個屋簷下,抬頭不見低頭見,把家隔成兩個的話,確實不怎麼好。在現實生活中,曾經也見過有人這樣做,一戶人家把自己家隔成了兩個院子,兩個大門出,結果沒過多久就出了事情,家就散了。分家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分的話就要分的徹底一些,不要住在一起,這樣矛盾也會少一些。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大多也就是一兩個兒子,在兒子成年之後,父親也會多蓋一個院子,這樣在給孩子分家的時候也相對容易一些,不會出現一些分歧矛盾。“一家若做兩家出,家敗人散兩相離”這句俗語告訴我們的是家庭要變得有錢,還是要和諧團結,不要總是讓一些吵鬧出現。


老農民說事


首先說說,什麼是一家若作兩家出。所謂的一家就是一棟房子,一個院子。不但是院子開一個大門,而且房子的前牆也是開一個門。也就是說兩家出入都走 一個門。如果一棟房子在前牆開兩個門,那就不叫一家,叫兩家。過去農村住房緊張,有的也買不起房,兩家合夥買一棟房子。這種情況較少。大多數都是父子或者是兄弟兩家住一棟房子。現在這種居住格局很少。

既然一棟房子一個門,怎麼能住兩家人?在我國北方的農村建房,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一棟房子一般都是三間或者是五間。在中間那間房開門的屋,叫正屋,也有了叫堂屋。三間房子的正屋一邊一間。五間房子的一邊兩間房子。正屋東邊一個鍋灶,西邊一個鍋灶。也就是說一家一個鍋灶。正屋內的東邊開一個門,西邊開一個門。也有的把這種居住格式叫做住對面屋。在80年代以前有不少這種情況。這就叫做一家出兩家。意思就是說兩家出入都走一個門。

這種居住方式確實不好。兩家人都出門時,外門一把鎖配兩個鑰匙。屋內一家一把鎖。做飯時,一般都趕在同一時間,做什麼都能看到。空間也狹小,過去做飯,都是燒草,往往燒草都沒地方搞。而且相互之間的米麵油鹽醬醋都放在同一個屋,有時候很容易用了另一家,常常相互懷疑。做點什麼好吃的還得相互送點,不送不好看。時間長了什麼給你多了,給我少了。冬天還好說,到了夏天熱的時候也不敢脫衣服,都是男人或者都是女人也好辦。哪一天一不小心脫了衣服,讓對屋異性看到了非常尷尬。在我們屯子裡還真發生了這類事情。一個公公喝大了,光著身子去廁所,一下被兒媳婦看見了。這個兒媳婦就說公公不正經,要求搬出去住,可是也沒房子,後來真的為這事離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