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1925年11月22日,张作霖帐下五大将之一郭松龄突然武装反奉,起兵滦州,七万大军迅速占领了锦州,营口,直逼奉天。张作霖知道这件事后,几乎都要收拾家当北逃旅顺。但是郭松龄最后却失败了,这各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松龄这次反奉其实是一时冲动,热血上头,一场私人情绪的彻底爆发。郭松龄先祖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所以郭松龄身上一直有着父辈留下来的复兴祖业,爱国奉献的热情。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参加过护发运动,所以骨子里有着“三民主义”的执着。他和夫人在考察日本的时候,听说张作霖购买日本武器,和日本有来往密切。没有一系列的细致调查,郭松龄义愤填膺的回家起兵反奉了。后来,一些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张作霖其实并没有要为了自身利益卖国,要不然也不会在皇姑屯被炸死。


还有郭松龄在讲武堂作为张学良的老师被张学良介绍给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张作霖对郭松龄十分赏识,郭松龄的才华也在张作霖处得到了展现。第一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作为司令,有着出色的表现,深得张作霖,张学良信任。所以郭松龄反奉时,他的兵和将都是张作霖的,所以当时有“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冤家”。(郭松龄身材高大,浓眉白净,长的像俄国人所以叫“郭鬼子”)所以张学良喊出“张家人不打张家人”时,郭松龄军心就已经散了。在情义上,郭松龄过不去。


还有郭松龄反奉的时候联系了冯玉祥 ,但是冯玉祥临阵倒戈,没有作为,反而自己占了不少地。郭松龄致电日本等外国使馆,不要插手。本来已经选择中立的日本在张作霖答应了延长铁路和在东北地界给予诸多好处后,出兵攻打郭松龄。郭松龄在盟友不作为,日本人夹击的窘境下兵败。但是时候,张作霖对日本开始赖账,这也为后来他在皇姑屯被炸死埋下伏笔。

最后郭松龄反奉的旗号打的是自己的学生“张学良”,意思就是要张学良逼老父亲下位,为此张学良差点被张作霖枪决。所以师生陈兵巨流河最后一站的时候,张学良对当初和老师一起模拟的巨流河地形了如指掌,郭松龄的兵其实也是张学良的兵,因为两人多次以正副司令的身份出现在战场,张学良自然在气势上占优。郭松龄反奉之前,枪决了同为张作霖五虎将的姜登选。姜登选为人仗义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姜登选不愿反奉,甚至骂郭松龄忘恩负义。郭松龄便将其枪决,这无疑伤了一部分士兵的心。



反奉失败,郭松龄夫妇被枪决。


红雨说历史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郭松龄反奉后几乎是众叛亲离,自竖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龄被俘虏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郭松龄的七万大军基本失自开战后没多久就悉数投降了。

郭松龄其实是一个非常又头脑的人,他本人是保定军官的出身,而且还是属于张作霖军阀里面的新派人物,加之当时的新旧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冯玉祥的拉拢下起兵反奉。

其实郭松龄的反奉,几乎是注定的失败的。

郭松龄反奉被冯玉祥卖了。

本来是冯玉祥联合了直系军阀,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当冯玉祥控制了北京热河的时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龄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郭松龄肚子一人硬刚张作霖,所以很显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张作霖,郭松龄基本是没有胜算的。

其实郭松龄这么快战败的原因还有就是这七万大军并不算是郭松龄的嫡系。这七万大军其实是张作霖为张学良培养的精锐战斗力,这批人很强,但是确是张学良的家底。

因为当时的孤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所以取得了军权,但是在张作霖的亲情攻势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有这样的两个基础,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郭松龄就落入了下风,结局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这个历史很正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辽北老代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导致郭松龄最后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日本后期的阻挠,张学良劝降他的部队,冯玉祥不遵守约定共同发兵,还有就是张作霖的部队规模增加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郭松龄起兵的全过程就能知道,为什么郭松龄率领七万精锐还是失败了。

起兵造反,张学良劝解失败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郭松龄的军队由滦州向榆关出发。而郭松龄之所以能够命令的了这些军队,也是因为郭松龄所下达的命令都是假代张学良签名后,以二人的名义联合发出的。

二十六日,张学良乘镇海舰由葫芦岛赶到秦皇岛,发电希望郭松龄能够来见面谈一谈。郭松龄回了一封信,说“龄一身所有,皆公之赐。拼得此身,以效忠于公职志。现分途前进,清君侧除宵小。另造三省之新局面。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结局。”

收到信后,张学良则给他的回信道,对待朋友尚不能不义,自己又如何能够“背叛家父”呢。并说,如果郭能休兵,一切善后,“弟当誓死负责”。至此,郭松龄就再没有回信了。而是枪决了姜登选,把扣留的军官解到天津交李景林看管。

此时的郭松龄已将生死置诸度外,彻底与奉系决裂了。二十七日,郭松龄军占领榆关,二十九日,又占领绥中;三十日,郭改称为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也就是彻底倒向了冯玉样一边。

日军反过来合作张作霖

张作霖至此方正式下达讨伐郭松龄的命令,并悬赏八十万,购买郭松龄的活口(提头来献者,赏金八万),同时将郭松龄的父母也扣押了起来。

十二月三日郭松龄在兴城与张作相冒雪展开激战,张作相不敌败退,于是郭松龄在两天后,也就是十二月五日攻克锦州。

张作霖得知锦州失守的消息后,马上准备外逃,并请沈阳日本总领事转达他对郭松龄暂缓攻击的请求,说自己愿意下台,与郭松龄进行协商。赢得喘息的机会后,他又马上派张学良到兴隆店设立司令部,设置防线。据说,此时的张作霖焦急万分,一会躺在士坑上吸几口大烟,一会起来转着圈子,跺着脚骂几声“小六子(张学良)混蛋”。

十二月八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来到沈阳,向张作霖提出种种特权要求。由于郭松龄当时已改称为国民军,日本无法得到郭松龄的合作了,便趁此机会,迫使张作霖答应他们的条件。机敏的张作霖见之前支持郭松龄的日本前来与自己商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于是在十二月九日,日军移住沈阳,张作霖也就觉得自已的地位有了保障了。

十二月十二日,张作霖带领吉林军回到沈阳,第二天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吴俊升亦率领黑龙江骑兵到达沈阳。二人一见面,老张便放声痛哭,一定要让位给他的这位“吴大哥”。吴俊升好是劝解了一番,并表示齐心合力讨伐郭松龄,张作霖方自任讨郭军总司令,说是要亲临战阵哩。

冯玉祥失信,腹背受敌

就在郭松龄改称国民军的当日,冯玉祥便派宋哲元,开赴了朝阳,将热河占为己有。当郭军与奉军冒雪激战的时候,李景林扣压了郭军的冬装和钱款,郭军就只能着单衣作战了。紧接着,冯玉祥又率军进攻李景林,抢占直隶,霸占天津。如此一来,郭松龄既要孤军作战,还要在后军设防。

十二月十九日,日本又加派一混成旅到沈阳,代替奉军守城,使张作霖没有了后顾之忧,连自已的卫队都可以开赴前线作战。而郭松龄的部队却处处遭受到日方的阻遏,不许郭松龄利用铁路,进军路线也受其限制。

张学良劝降,部将离开,饥寒交迫之下军心涣散

第二天,郭松龄与张家军在巨流河对峙,而这时候与他对峙的正是张学良。张学良便使用飞机撒下印有张家人不打张家人的纸张,对郭军进行策反,富双英、刘震东等各团,又都脱离郭松龄,投归了张学良。

二十三日张军骑兵穆春,率五千余人,向白旗堡郭军司令部展开突击,同时又有飞机配合投弹。郭军饥寒交迫,又军心不稳。不免引起混乱而致败绩。二十四日,郭松龄逃至日本领使分馆,不纳,随后被杀。

结语

从上面郭松龄起兵到被枪毙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郭松龄可以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眼见起义卓有成效,就在以为自己要成功的时候,腹背受敌,之前许诺给予其好处的日本人,在收到张作霖更多的好处允诺之后,不再对其援助甚至阻碍他前进,再加上后来张学良劝降,冬天士兵的饥寒交迫,导致兵败,可以说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样是在郭松龄这一边的,这样一来,郭松龄如何能不失败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郭松龄反奉是奉军的一次重大危极,张作霖差点就宣布通电下野,但郭松龄在开局极好的情况下最后却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郭松龄为何反奉?



在奉系军阀内部,郭松龄和杨宇霆一直被公认为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但是在看似同声同气,上下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奉系军阀内部“老派”与“新派”,“士官派”与“陆大派”长期的利益斗争。“老派”作为奉系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早年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结拜兄弟,核心成员有张作霖“结义八兄弟”中的张作相、汤玉霖、孙烈臣、张景惠、吴俊升,这些人在奉系内部资历威望都极高,因此都担任了军政要职,但是这些人思想顽固保守,对于郭松龄、杨宇霆这样具有革新意识的人来说是难以形成合作意识的。



然而,不仅“新派”与“老派”之间难以走到一块,甚至“新派”内部也同样矛盾较深,基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派”,奉杨宇霆为首脑,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而“陆大派”,则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属于正统的本土系,他们奉郭松龄为领袖。“士官派”与“陆大派”同样斗争激烈,郭松龄与奉天省省长王永江都主张“精兵强卒、保卫家园、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辱”,当时日本人在东北已经扎根多年,俨然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心腹大患,奉系最大的威胁正是已在东北渐成气候的日本关东军。



而杨宇霆,因为留洋背景,且能说会道,故极受张作霖信任,他是张作霖向关内渗透,与直系、皖系逐鹿中原的最得力助手。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性格上的缺陷,杨宇霆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有时候甚至连少帅张学良都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则心胸狭隘、刚愎自用,郭反奉时杀害了刚直正派的安徽督军姜登选就是真实的例子。杨郭派系不同,历来不合,分别占着有大帅和少帅的支持,关系水火不容。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赏罚不分,委杨宇霆任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而在此次直奉战争中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却并没有得到封赏,心里因此感到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和姜登选把苏皖给弄丢了,郭松龄就更觉得这两人是奉军的毒瘤,想要除掉这二人,因此反奉之心益决。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前往日本观操,得知了张作霖准备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准备由日本提供给奉军提供军火,向冯玉祥的西北军挑起战争,张作霖这种一意孤行出卖主权发动内战的行为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于是郭松龄积极部署,安插亲信,频繁与冯玉祥联系,为武装反奉做准备。



由于郭松龄在奉军内部作为陆大派的首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他身兼军长之职,很快就在奉军与国民军爆发战争前拉起一支队伍,并将矛头直接对准张作霖和杨宇霆,公开通电反对这二人,提出三大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首恶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奉系统帅,改革东三省。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组织了5个军,七万人的军队,自任总司令,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郭松龄反奉战争由此爆发。

郭松龄反奉之目的



郭松龄反奉,最震惊的无疑是张学良,两人之间亦师亦友,无比亲密的上下级关系,使得张学良倍受父亲方面的压力,张学良紧急赶往秦皇岛要与郭松龄面谈,但遭到了他本人的婉拒。此后,张学良又亲笔书信希望郭松龄能幡然醒悟,及时止兵,这一次郭松龄总算给出了回应,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以由自己回奉执政,执掌东北军政大权作为退兵条件,这显然是狮子大开口,没有留下任何斡旋的余地。

至此郭松龄反奉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朗了,他要以手中的七万精锐作为施压的筹码独自掌控东三省,以实现自己改造东北之目的。如此,张学良苦口婆心劝郭松龄及时回头的目的落空,对他已不报什么幻想。于是,派飞机在郭军阵地上空空投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的名义反奉,谴责其忘恩负义,以起到瓦解人心的作用。

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



1925年11月28日,郭军进占山海关,12月,辽西突降百年一遇的大雪,此时李景林突然背盟,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开战,郭军在天津的钱款军储被扣押,导致郭军给养发生困难,郭军不得不不分兵防备李、冯后方制造威胁。郭松龄在给养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依然乘着大风雪做掩护,突破连山防线,连夜突进锦州,镇守锦州的奉军稍做抵抗即撤退,郭军顺利攻占锦州,形势的发展对郭松龄非常有利。

不料,形势很快急转直下,孤立无援的郭军没有等到友军的支援,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郭松龄反奉的失败,外部因素,包括与他结盟的冯玉祥、李景林都为了保存实力而观望,在与奉军不成比例的作战中,郭军的失败不可避免,归结原因,有两点:

一:内讧不断,自相攻击



在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张作霖已经做好了下野的准备,此时孤军深入的郭军正需要友军的正面支持。不来此时冯玉祥却突然进攻李景林的军队,要知道直录督军李景林是郭松龄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同盟,如今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公然进攻李景林抢夺直录省的地盘,还霸占了天津港这一重要的出海口,另外,冯玉祥还突然出兵夺取了郭的另一个盟友阚朝玺的地盘热河省。

这场内讧使得郭松龄孤军奋战苦苦支撑,在辽宁与奉军的正面对抗中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这是郭军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背后支持奉军



郭松龄是不屑于和日本人合作的,借着这次的反奉战争,日本人再一次搭上张作霖,在局势极度不利于张作霖的情况下,他也是慌不择路答应了日本人提出的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如此,奉军得到日本人的后援,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在日本方面的干预下,郭军因为日军的阻扰而推迟了对奉军发起总进攻的时间,日本还从国内紧急调来两个师团分别驻扎在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来拱卫奉天。



在日本的干预下,奉军的形势大有好转,补充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衣物食品补给,在严寒的冬季作战中,盟友的失信和退路的隔绝,粮草弹药的缺乏都严重的打击了郭军的士气,张学良还加紧了策反工作,凡缴械投降者既往不咎,此举令郭军全线震动。而生死存亡关头,郭松龄仍然摒弃“停战议和”的主张,一意孤行要与奉军决一死战,其结果的失败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以说,郭松龄反奉,友军如冯玉祥、李景林的背盟行为是极为可耻的,再加上郭本人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犯了不少战略上的失误,失败是注定的。


大国布衣


郭松龄兵败其实对张作霖的伤害还是十分严重的。


怎么说呢?因为郭松龄属于奉系,他手下的七万精兵是张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队了。但是郭松龄竟然开始反奉,这个就给张作霖的势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首先,军队是郭松龄的,但是其实又不是郭松龄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虽然这些人受着郭松龄的节制,但是其实就其本源,他们是张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龄反了,这也就可以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奉天的一切东西都和他们无缘了,没有了供给,郭松龄就只有靠着他自己的资源去供给着这一个七万人的军队了,但是偏偏他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外交上,他郭松龄也是比较尴尬的。他们不屑于日本的帮助,而且其实还有着反日的情绪,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不依赖日本,他们确实寸步难行,这个后来的结果也着实证实了这一件事情。



他的失败其实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对于奉系来说,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是阿维啊


当年郭松龄率领七万精锐向奉天城进攻,有这样的作战实力本应当是十拿九稳,可是没想到郭松龄后来却失败了,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么为什么郭松龄会失败呢,原因有哪些?

实际上当时郭松龄率领大军打到新民就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并没有打到奉天城。当时张学良率兵前来迎战,将郭松龄阻挡在奉天城以外,从而宣告失败。但是原本郭松龄所率领的这支军队是由张学良统率的。当初张学良很信任郭松龄,毕竟郭松龄是他的教官,而且平日里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十分亲厚,所以虽然张学良是军队的总司令,但是指挥权早就交给了郭松龄,这才让郭松龄有机会统率这支部队。而张学良当时自然没有想到,郭松龄会利用这一点率军反抗自己,确实是讽刺。

那么和张学良关系如此密切的郭松龄为什么会反了呢?张学良是张作霖的继承人,所以张作霖所留下的衣钵将来都会交给张学良,张学良因为有父亲给自己打基业,自然就不太懂得辛苦付出。所以张学良只想要过着少爷般的享乐生活,将带兵的事宜全权交给了郭松龄。而且当时张学良很信赖郭松龄,将这些工作交给郭松龄也可以给自己减轻不少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一切都按照张学良的想法来进行自然不会出什么岔子,可是郭松龄当时已经遭到了排挤。当时支持张作霖的元老派很讨厌郭松龄,因为郭松龄得到了少帅的信任,这样的好机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所以很多元老派就联合起来挤兑郭松龄。当时张学良还给郭松龄放权,这让元老派更加嫉妒,这个时候张作霖也开始不满郭松龄,所以他的处境十分艰难。

当时张作霖对郭松龄也很不公平,郭松龄明明有辉煌的战绩,可是他始终都是副司令,后来冯玉祥和张作霖决裂,郭松龄就趁势和冯玉祥联合起来反奉。对于当时的郭松龄来说,一旦成功就可以取代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不再受他的气,

当时日本人还提出会协助郭松龄。但是郭松龄很厌恶日本人,所以就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后来郭松龄在作战之际陷入被动局面,而合作伙伴冯玉祥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没有及时出兵援助,这才导致郭松龄的失败。


历史小地主


民国时期,我国各地军阀对外混战,其中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强势占据东北多年,然而,奉系内部派系林立,难以调合,终于,在1925年11月,奉系军内代表人物郭松龄,突然宣布反叛,率领奉系几乎全部精锐,攻打奉天,以此逼迫张作霖下台。

郭松龄的反叛,对于奉系内部大部分人而言,十分突然,而且,经过多年的培养,以及与张学良的师生关系,郭松龄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奉系精锐,所以,郭松龄的反叛大军,起初一路势如破竹,无人能挡,逼得张作霖差点逃出奉天。

然而,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郭松龄的反叛大军,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郭松龄的失败,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原因:

反叛同盟的背叛

郭松龄的反叛计划,并非只有自身一路,国民革命军的冯玉祥,以及同为奉系陆大派的李景林,本应是郭松龄的强势外援,三组势力,为了各自的私利,签订密约,相互配合,力求反叛成功。

然而,郭松龄自滦州起兵反叛起,三方的军事动作,便与战前所制定的计划,相差甚远,尤其是三方中的冯玉祥。随着郭松龄的势如破竹,他忌惮郭松龄的势力,尤其事关战后的利益分配,为争取更多的利益,冯玉祥毅然违背三方盟约,派部下宋哲远进驻热河。

冯玉祥的小聪明,无疑触碰了李景林的利益,这导致李景林十分的不满和怨恨,很快,因为热河的利益,冯玉祥与李景林两人,彻底反目,战前的三方同盟,两家却突然打起来了,这让郭松龄十分无奈,同时,开弓没有回头箭,郭松龄只得孤军奋战。

日方的大力干涉和阻挠

因为郭松龄叛军的势头迅猛,虽然张学良已率军阻拦,但是,结果很难预料,在生死存亡之际,奉系首领张作霖,无奈与日方签定秘密协议。

通过置换东北的利益,日军愿在对战双方之间,保持中立,而且,在南满铁路二十公里范围之内,不允许进兵,这无疑极大的阻止了郭松龄的进军势头,间接导致了郭松龄的失败。

军心不稳,军队倒戈

张作霖占据东北多年,经济发展迅猛,而且,相较于其他军阀,张家对待官兵不薄,所以,反叛军内部很多人并非真心反叛。

郭松龄起初以扶持张学良的名义,以及他自身作为指挥官威势,使得军队内部以他为尊,对战势如破竹,但是后来张学良亲身率军阻拦,并且,通过广撒传单等方式,大搞心理战,直接导致叛军内部,军心大乱,尤其,曾经受过张学良好处的军官,更是不愿再跟随郭松龄反叛。

郭松龄若是可以一直进军迅猛,军心还可勉强维护,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以及多方势力的干涉,郭松龄已难有起初的进军势头,加之,大多军官、士兵的家眷,仍然控制在张作霖的手中,他们还要背负叛军的骂名,尤其是起初被郭松龄蒙蔽的军官,更是十分不忿,在张学良的心理战下,纷纷制造机会,倒戈相向,重归张学良的军中,这直接导致了郭松龄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