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郭松龄,郭鬼子为什么要起兵反奉?

大头喇嘛


郭松林何许人也?

郭松龄字茂宸,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年幼时郭松龄进入省城东南常王寨董汉儒先生开设的书院继续学习,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与姜登选、韩麟春为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作为奉军的主力,击溃直军并获得胜利。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

可以说郭松龄是奉系的重要将领,是张作霖父子最为倚重的心腹。郭松龄只身来到奉系,靠着张氏父子的提携当上了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进入了奉系的核心层。按照道理,他就不应该反可是为什么就反了呢?郭松龄


多种因素诱导,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反

  1. 由于奉系内部还分成三大集团,分别为元老派,士官派和陆大派。郭松龄就是陆大派的首领人物。当时奉系内部权力的倾轧非常严重。由于元老派和士官派思想比较保守。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和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长期不和,两派矛盾非常尖锐,张作霖也乐于让他们内斗,但郭松龄的陆大派明显处于下风。张作霖又明显偏向士官派,所以郭松龄心怀不满。
  2. 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不容小觑,张作霖与日本人承诺了各种权益,但郭松龄极力反对,遭到张作霖呵斥。当南方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再加上冯玉祥一劝,觉得“反”才有希望!
  3. 郭松龄得到共产国际的口头支持,又手握重兵,郭松龄认为任何人上台都会对他不利,而且张学良被他认为不堪重用。使得郭松林不得不“另谋出路”。
  4. 最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爱国。郭松龄早有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动,一向疾恶如仇,他参加过同盟会,接触过孙中山,所以很多人认为他反奉并非偶然;当时张作霖大肆杀害革命党对东北实行黑暗统治,郭松龄十分愤恨,决心“改造东北、铲除军阀暴政”,所以他举兵反奉是必然的。

张作霖

对于这一点,我基本认同。但是,郭松龄反奉理由准备不充分,把自己至于不“义”反而失去了部分民心,在《盛京时报》则登有一副对联:“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只能说可惜了。


浅议轻谈


郭松龄军事才能很强,上过军校,在奉系中算有学问的,和张学良的交情非浅,在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中表现优越,掌管一定的军权。按道理张作霖对他不薄,为啥还要反奉,最后兵败被俘,被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与张作霖政见不同,张作霖是旧式军阀,没上过学,土匪出身,身边多少一起当土匪的兄弟,对民主共和之类的不感冒,郭上过新式学堂,思想受到民主共和熏陶,一身热血,随时想着为国做点贡献。另外,张作霖和日本人的态度暧昧,郭铮铮铁骨,对日本人非常讨厌,这也反应了郭只是一个将才,不懂政治,张作霖和日本人接触是玩的政治手段,郭认为张作霖要当汉奸,极其愤怒。

二,郭松龄进不了奉系的核心集团,虽然郭很能打,有军功,但在张作霖眼里不如一起当土匪的兄弟,始终进不了那个圈子,张作霖对人事安排也是有点偏向以前的老兄弟,这让郭松龄很愤怒,打仗的苦活累活让我主打,一到分功劳,便打折,老郭心理苦啊。

三、被冯玉祥耍了,冯玉祥民国第一倒戈将军,逮谁坑谁,正是因为冯玉祥答应出兵相助,郭松龄才有底气反奉,没想到冯玉祥见情况不妙,出尔反尔,没出一兵一卒,郭鬼子是让冯玉祥给坑死了。

虽然郭松龄最终失败,但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他本可以胜,只要和日本人合作,新的东北王就是他的,但他拒绝了日本人。也给自己的命运关上了门。


饕餮中国


在东北王张作霖的奉系里,有一员将领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最后却背叛了张作霖,他就是让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又爱又恨的郭松龄。

郭松龄出身辽宁沈阳,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当时东北有俄国和日本的驻军,被当地人不喜,统统称为俄国鬼子、日本鬼子,郭松龄因身材魁梧,又衣着朴素,外貌上与当时的白俄士兵相仿,因而得了一个外号“郭鬼子”。

张学良本来就有正义感,对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不排斥,两人逐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连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也变得情同姐妹,韩淑秀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于凤至也二话不说,用自己的私人财产帮助她。

在讲武堂,郭松龄对所有学员一视同仁,要求严格。渐渐地,张学良身上的少爷脾气少了,学会了严于律己。又天资聪慧,得郭松龄倾囊相授,军事知识和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毕业后更把郭松龄调到自己麾下,一起操练新军,整顿军纪。

奉军的钱袋子在王永江这个财神的打理下,变得日渐丰盈。张作霖野心也随之变大,把目光望向了关内。在总参谋长杨宇霆的策划下,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这场仗也是一块试金石,在直系军队先进的战术和猛烈的大炮轰击下,奉军老牌部队节节败退,折兵损将、惨不忍睹。

在山海关前,还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三八旅顶住了压力,一番苦战后,粉碎了吴佩孚的直军攻占奉天的计划,最后两军议和。张作霖休养生息后,发动了号称复仇之战的第二次直奉大战,郭松龄率所练之新军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打到秦皇岛,此战以奉系的胜利而告终。

这两场有名的大战展现了郭松龄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深受老帅、少帅父子俩的器重和信任。郭松龄字茂辰,张学良人前常说郭茂辰就是我,我就是郭茂辰,足见其厚爱。张学良后来还为郭松林争取到统领奉军最精锐的七万新军的权力。张学良不在天津的时候,整个军团郭松龄一人说了算。

郭松龄身居高位,军事指令也下达通畅,无人掣肘,按理说应该心满意足才是。不料郭松龄却暗中联系冯玉祥、李景林,打着清君侧、拥立张学良的口号,彻底背叛了奉军,并通电全国。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张作霖?争论一直不曾停息。在小编看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与杨宇霆的私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奉军新军里一直分为两派,一派是郭松龄为代表,在国内陆军学校毕业的陆大派,另一派则是在日本陆军学校毕业的留洋派,像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都在此列,两派因军事理念的差异一直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杨宇霆一直建议张作霖挺进关中,统一全国,迎合了张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龄却希望奉军可以好好经营东三省,国人不要自相残杀。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大胜结束。张作霖把各个省封给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给杨宇霆,山东封给张宗昌,把江苏封给姜登选。而此战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却什么也没得到。趾高气扬的杨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龄,成了让两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鲜明写照。其实张作霖是把郭松龄与张学良捆绑一起。等张学良彻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龄在整个奉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他没等到这一天。

二、新旧两派的矛盾

张作霖团队里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这些把兄弟为张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东北王的信任。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他们陈旧的作战思路和带兵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而新派则是张作霖搜罗来的各处人才,以王永江、杨宇霆为代表。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着革新,让张作霖愈发器重。两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当中,不过郭松龄确是一个例外,他虽身处新派,但因其性格刚直、自尊心过强,落得个两边不讨好,孤家寡人一个。

三、民族大义

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队伍,对三民主义很是认同。他的夫人韩淑秀也是同盟会会员。郭松龄有一颗救国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张作霖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准备大打内战的消息后。郭松龄很反感。

四、性格偏激

郭松龄自尊心太强,不削与人交往,被杨宇霆挤兑后,两人关系变得势如水火。张学良居中调停,请两人坐下来一起吃饭,郭松龄听说杨宇霆也要到场,不顾张学良的好意,愤然缺席。

后来直奉大战,郭松龄在作战部被姜登选挤兑,竟然违抗军令,擅自带走部队。战场抗命,已经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枪决的。不过张学良却没有处罚他,只是找到他让他把作战部队带回去。后来郭松龄在背叛奉军以后,把姜登引诱出来杀害了。后来杨宇霆失势,郭松龄手握7万精锐的兵权。按理说应该大气一点,他却在火车站当面讥讽杨宇霆,像一个报复成功的孩子。

虽然郭松龄反叛奉军前期节节胜利,可签订合作密约的另外两方,冯玉祥、李景林却不想真的和郭松龄合作。最后两方居然为了争夺利益自己打了起来,让郭松龄后院失火。再加上张学良用飞机发布传单,传单里有一句“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足显张学良之才智,令反战情绪在郭松龄的军队里迅速蔓延。几件事儿叠加起来,注定了郭松龄的败局。

郭松龄的这场兵变,虽说出发点是为了救国救民,消灭内战,不过不难发现双方背后有日俄两国的影子浮现。其实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操纵。就像今天的中国,正在变得日益强大,军事、经济等各领域齐头并进,让昔日西方列强不得不为之侧目,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愈发变得举足轻重起来。欢迎留言,咱们明天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