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塞林格是以“遁世”而聞名的美國作家。一九五一年發表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使他一舉成名。這部小說很快風靡全美,尤其受到青少年歡迎。儘管評論界對它褒貶不一,而美國的青年學生對它卻一直情有獨鍾,後來,耶魯大學等二百七十五所高校又都把它列為教材,其影響更是歷久不衰。同時代的美國作家諾曼·梅勒曾說:“在整整的一代青少年和大學生的眼裡,塞林格曾是美國最出色的作家。他是他們被放逐的領袖。”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然而,與大多數西方現代作品相比,《麥田裡的守望者》情節實在單一。小說敘述了霍爾頓獨自一人在紐約遊蕩了一天兩夜的經歷:出人於旅館、車站,逛舞廳和夜總會,與女朋友一起看戲、看電影、溜冰和泡酒吧。他還曾一度想徹底擺脫眼前那令他討厭的一切,到西部去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但由於他小妹妹的反對,他的出走計劃最終落空,回家後不久就大病了一場。

像這樣一部只不過以一個“問題少年”為主角,內容並不複雜的小說何以會勾起人們持久的熱情呢?其奧秘也許正在於霍爾頓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和對大自然的“迴歸”意識。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這一反抗的具體表現就是所謂以“天真無邪的坦率言辭,鞭撻了虛偽、貪汙腐化和道德敗壞”。霍爾頓以他少年的率真與敏感洞察了這個“假和平時期”的無所不假:貴族學校培養英才的“校訓”“完全是騙人的鬼話”,“潘西有的是賊”,“學校越貴族化,裡面的賊也越多”。

他周圍的世界汙穢不堪,特別是矯飾虛偽盛行,這種現狀實在令他難以忍受。像他這樣一位天生不屑於“統一和簡化”的少年,怎麼能容忍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學校呢?他的唯一選擇只有反抗!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霍爾頓那獨特的反抗方式。即以遊戲的、調侃的方式面對虛偽的人群與世界。他知道自己在“裝腔作勢”,字裡行間也像嘲諷、椰榆別人一樣對自我充滿批判的意味。他曾說:“我老是在跟人說`見到你真高興’,其實我見到他可一點也不高興。”他與薩麗在汽車後座上擁抱,他隨即自省:“我竟對她說我愛她,這當然是撒謊,……我真是瘋了。

霍爾頓另一種反抗方式是雖身處現代化的繁華喧囂的大都市中,但卻憧憬和嚮往與世隔絕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小說中還有一個以往少有人重視但卻耐人尋味的情節。表面看這是完全遊離主線以外的情節。第一次是他決定離開潘西去歷史老師斯賓塞先生家告辭時,一邊就老師給他不及格的事信口胡扯,一邊卻想到冰湖和野鴨: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但奇怪的是,我一邊在信口開河,一邊卻在想別的事,我住在紐約,當時不知怎的竟想起中央公園靠南邊的那個小湖來了。我在琢磨,到我回家時候,湖裡的水大概已經結冰了。要是結了冰,那些野鴨都到哪裡去了?我一個勁兒琢磨,湖水凍嚴以後,那些野鴨到底上哪兒去了。

此後,小說中有三處寫到霍爾頓關心這些鴨子。費人尋思的是,所有這幾處,包括他酒醉時的深夜這一次,充斥於滿篇的調侃和“髒話”以及誇張的語言突然消失了,無論對話或敘述都顯得平和嚴肅,這不能不使人揣摩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聯繫到霍爾頓想遠離塵囂,想到山林中去,想到“沒有一個大人的”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做遊戲的麥田裡“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想到西部“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找一個同我一樣又聾又啞的美麗姑娘。……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裡”,可知:“冰湖”和“野鴨”並非信筆所致,無疑是一種暗示和象徵:前者是霍爾頓極力逃避的社會現實;後者正是霍爾頓這樣嚮往自由而又勢單力薄、孤獨難忍的少年。霍爾頓關心冰湖中的野鴨實在是種同病相憐!

​正因此,他的態度才那麼認真誠摯,語調才那麼嚴肅正經。於是,作者把小說最終定名為“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一個看起來頗為費解的名字的原因也有了答案:他寫的是一個與現實格格不人的二十世紀的“個人反抗者”的形象,並且煞費心機又含而不露地對這位反抗者秉承幾世紀前的先哲們即已提出的“迴歸自然”式的反抗方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何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

作者表面上漫不經心提到的霍爾頓的“冰湖”和“野鴨”、“山林”和“麥田”,但這其中包含著一切智者的共同信仰,這就是對自然近乎“神性”的結構、秩序最至深的敬畏和激賞。只有作這樣的理解,庶幾談得上對霍爾頓這個形象超乎其年齡意義的深層次把握。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