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為什麼有些人寧可乾枯燥的工作也不辭職?為什麼有些人一份工作幹久了就只懂這一行?為什麼有的人越老越固執,活得越久眼光越狹隘,而不是越廣闊?

答案是認知窄化

什麼是認知窄化?

有學者拿歐洲的嬰兒來做實驗。

嬰兒在出生時,能夠很好地識別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的差異。得等到6個月時,再讓嬰兒來辨識,卻只能辨識出白種人和黃種人,看到黑種人就蒙了。

等到9個月時,嬰兒能認識爸媽和另據,對每個白種人都能有效識別,但看所有的黑種人沒區別,看所有的黃種人,也都是一個模樣。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類的認知,是在成長中不斷改變的。

初始的嬰兒認知,可以說是全維廣角,但伴隨著成長,會有意識地放棄冗餘的面孔加工過程,形成對主要訊息的強化優勢。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在《社會心理學》中也有科學解釋,這是由於人類簡化環境的方法——分類——造成的,隨著認知的發展,我們通過把客體歸入不同的類別,來組織和認識世界。而“種族”和“性別”是最有效的對人進行分類的方式。

當我們看到另一個族群的面孔時,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種族和性別,而不是個人特徵。但若是看到自己種族的面孔時,就會更多地關注個人細節。

因此,“異族效應”讓我們看到一箇中國人時,會更容易記住他的長相、身高、體態等小細節;但看到一個外國人時,我們可能只會記住他的頭髮和皮膚的顏色。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多數歐美人看來,中國人長得都一樣。

這就是認知窄化,我們的認知範圍逐步萎縮。

如果你仔細留意,生活中這種現象很普遍。比如我自己,就不太喜歡讀國外的書,因為書中出現的人名很長、也很難念,不容易分清楚誰是誰,我也統統都記不住。再比如,有些人學知識只看要點,忽略案例分析。漸漸地,就只知道道理,完全記不住案例,哪怕當時看了。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越長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

前面說了,我們的認知,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會變化的。在認知這件事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是變窄,就是變得更加寬廣。

如果我們沒有任何意識,也不做任何行動,我們的某些認知能力是會有所降低的,比如認知新事物的能力。

我發現家裡老人,對我們新手爸媽育兒的各種嘗試,總是發出冷笑嘲諷,特別是在嘗試失敗的時候。

因為這樣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沒有錯。他們不願意嘗試,也不願意學習,關鍵有時候願意學也學不會,因為這些觀念和方法挑戰了他的固有認知,而他們的認知能力已經退化。

倒不如堅持己見更為舒坦,這也是為什麼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執的原因。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職場上也多有認知窄化的現象,比如長期進行重複性單一的工作,人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傻。只知道自己工作範圍內一畝三分地的事,對超出這個範圍之外的事物既不關心,也完全聽不懂。

很多人的認知水平是停滯不前的。要保持認知水平不變,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為時代變化太快,我們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一個人的認知是變窄還是變寬,區別在於,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哪裡。我們要學會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生重要的事件上面,比如終身學習、獨立思考、善於提問、保持好奇等等。否則一旦哪天,我們主要的關注點不再重要,這些你認為次要的事項突然間變得重要起來,我們會感覺到非常吃力。

不同的成長階段,我們會面臨不同的課題。越長大,越年長,越要比誰的認知更寬廣,比誰能夠最快速度重返嬰兒時的全維認知。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如何避免認知窄化?

01 主動尋求變化,避免認知固化

不要讓自己固化在一個狹小的認知範疇裡。最典型的就是能力陷阱。所謂能力陷阱,是指我們總是習慣於做我們擅長的事情,越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做,如果一直這樣,就很容易被這各項能力限制住,甚至一葉障目,看不到其它新的可能,發展也會受限。

在生活工作中主動尋求變化,多做一些習以為常或能力範圍之外的事,保持工作生活多樣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打開思維視野,不斷接受新知,讓自己的認知不至於窄化,這樣才有無數具有想象力的發展空間。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沒有空去做額外的事情,我的精力只夠我自己專注於眼前的事情。那麼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在書裡看到的故事。

故事說一家醫院的手術室總是不夠用,一家諮詢公司給出了建議,把其中的一個手術室改造成一個急診室。院長不理解,但是還是照做了,剛開始的時候很混亂,但是慢慢地,手術室擁擠的現象確實得到了改善。因為一些可以在急診室處理的病人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整體對於手術室的需求降低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你感覺沒有時間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騰出時間去做,做著做著就有時間了。因為你的能力成長了,看的格局也更遠了,那麼做這些事的速度也會變得更快。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02 行動先於思想,用行動改變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現,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也就是說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他的這個說法已經得到很多社會心理學家的正式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改變了他的想法,是因為他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正如管理學家理查德帕斯卡爾所說:成年人更傾向於先做,而後產生新的想法,而不是先想,再以一種新的方式去做。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感受,今天你去聽了一堂課,在課上學到了很多的理論和知識,也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是當你想要去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當前的想法恰恰是阻礙你繼續前行的絆腳石,你需要改變的是你的思維方式,而只有一種方法能改變他,那就是改變你的做事方式。

在做事和行動的過程中,你的思維方式、你的思想才會得到改變,你的認知才會得到擴大和升級。

年紀越大,越要小心認知窄化,35歲前請做好這3件事

03 保持學習力,做個終身學習者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習也是。無論什麼時代,保持學習力很重要,這是與時俱進,不被社會淘汰的基本,也是不斷提高認知、增長智慧的方式之一。

比如同樣是家庭主婦,愛讀書和不讀書的家庭主婦狀態就不一樣。讀書越多的那個,生活上的煩惱都會越少。因為她的認知層次提高了,不再糾結家裡無論怎麼收拾都會亂糟糟,因為她知道有個概念叫熵增。她也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就大吼大叫情緒崩潰,因為她知道這是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決定的,她需要更多耐心和方法。她會更有生活的“智慧”。

如今學習的方式非常便捷和多元化。讀書、上課、以人為師、利用互聯網,只要有心,隨時隨地都是學習的好時機。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別讓發達的互聯網技術被動窄化你的認知。什麼意思呢?現在的信息流技術,能夠做到你經常看什麼內容,客戶端就給你推這類信息。這也容易造成個體視野窄化的問題。

當平臺在為你提供個性化資訊推薦的同時,你要更加清晰地認知自己的閱讀行為,及時調整和完善自己的閱讀類型和知識結構,防止因個性化定製帶來的興趣範圍和知識結構上的窄化。


諾貝爾獎得主洛倫茲說:認知窄化這種事,其實不止是人類。動物也有這毛病。洛倫茲長期觀察雁鵝,發現母雁鵝很喜歡色彩豔麗、翅膀肥厚的公雁鵝。為了贏得異性青睞,公雁鵝就進化得色彩鮮豔、翅膀肥厚。結果在大自然中遇到天地,翅膀肥厚的公雁鵝根本就逃不掉,只能淪為天敵的腹中餐。

這些色彩鮮豔的肥雁鵝,好比人類社會的乖孩子、好員工、好妻子。這些人,在一段時間內的確會嚐到甜頭,但社會發展、時代變化,若不有所行動,他們就會如同肥厚的雁鵝,頓時陷入困境。


作者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職場二寶媽,成長學習博主、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寫走心的成長感悟、實用的職場分享、高效的寫作技巧,歡迎關注我。

熱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