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冷知识?

代贞


论明朝皇帝的胡子。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胡子是上面八字胡,底下向下方向的胡型。

到了朱棣,胡子忽然就开始飘起来了,到了他儿子洪熙,孙子宣德,爷孙三个胡子造型一模一样,朱棣上面还多了两绺弯曲的细长的胡子。

朱棣那细长的胡子是怎么留出来的?这个造型不错~~~

然而,到了天顺帝朱祁镇,胡型为之一变,完全是走复祖路线,即和朱元璋的胡型一样。一连三代胡型一样。

到了正德帝朱厚照,胡须量忽然急剧减少,变得非常稀疏,此后直到崇祯帝,一连七个胡须量都很少,而且下巴的胡子几乎没了。

结论:明朝皇帝的胡须量越来越少,胡型也在变化之中,衣服也越来越花里胡哨~~~


师明礼


我来答个关于朱元璋祖的冷知识。

近年来,网上出现了许多充满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比如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国”。鼓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南宋灭亡,十万军民蹈海赴死,中华文明的传承已经断绝。

这完全是荒谬之言!说这句话的人百分之百不懂明朝,更没看过明史。因为《明史.外戚传》里的记载足以粉碎这个谎言。

《明史.外戚传》的这位主人公姓陈,名字没有记载,这里就以陈公相称。陈公是扬州人,在南宋末年曾是张世杰的手下士兵。

王姓陈氏,世维扬人,不知其讳。当宋季,名隶尺籍伍符中,从大将张世杰扈从祥兴。

陈公跟着南宋行朝一路逃亡,最终在广东崖山,南宋小朝廷被元军击溃,而陈公在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海战中不幸落水,又侥幸上岸,最终在已经降元的旧日上司的帮助下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乡。

回到老家的陈公不愿意再入行伍,于是便迁居盱眙,娶妻成家,当起了算命先生。陈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后来嫁给了一户朱姓人家,生有四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一位取名叫重八......

没错,这位陈公就是朱元璋的外公,朱元璋正是崖山宋军的后代,在他的祖辈国破家亡九十年后,朱元璋驱逐鞑虏,又建立了一个汉人王朝——大明。

陈公享年九十九岁,按年龄推算,肯定活到了朱元璋出生,说不定小时候朱元璋还经常承欢外祖父膝下,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呢。


历史八卦社


明朝有哪些冷知识?下面是我的回答;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书本上不怎么常见,所以我们一般称这样的事为冷知识。

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重新启用了后宫殉葬制度,比如正德皇帝曾经下旨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养猪,因为他认为皇室姓朱而自己又属猪,养猪杀猪太不吉利,所以禁止养猪。还有像《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经也参与了争夺天下其主正是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等等这些不一而足,而这其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明朝皇帝的名字。

仔细研究明朝皇帝的姓名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朱元璋子孙后代名字中基本都是带“金木水火土”偏旁部首的字,由于带金字旁的字实在有限,明朝皇帝又不想跟祖上重名,于是造出了许多比较生僻的字,以至于造出了半个元素周期表。

1368年,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秦始皇一样,朱元璋也想着把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天下传给二世、三世,直到千秋万世,于是在给后代取名时立下规定,采用五行相生的法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希望明朝能长久不衰永远存在下去。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朱棣,都是带有木字旁,孙子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燧,都是带有火字旁,而重孙朱瞻基是土字旁。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想到朱家后代的繁殖力会有这么强大。朱元璋最厉害有二十六个儿子,第四任皇帝朱高炽有十个儿子,第六任皇帝朱祁镇有九个儿子,第八任皇帝朱见深有十四个儿子,到了明末之时,朱元璋的后代竟然达到近百万人。由于遵循五行相生的取名方式,到了明中期带有金字旁、火字旁的字实在不够用了,怎么办呢?只能翻阅各种古籍,找生僻字、通假字,最后还是不行只好造字了,于是就出现了:镭、钠、镁、钴、烯、烷这些在当时没有啥用处的字了,只能用在这些名字上:朱在钠、朱成钴、朱恩铈、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朱效钛、朱效锂、朱诠铍、朱弥镉。

到了1896年,元素周期变传入中国,由于没有合适的汉字来与元素对应,人们只好不断翻阅古籍来找一个形声兼备的文字,恰巧就翻到了朱家家谱,于是人们借鉴里面的文字创造了元素周期表。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无心之举也为后世做了一定的贡献,哈哈!





说历史的图图


§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总兵力达到惊人的280万人,堪称古代王朝之最(😰😰😰比现在还多80万,要知道明朝人口只有1-2亿啊)。

§明宣宗在1429年曾开展了一次针对官员的大规模扫黄运动,他查封了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批妓院,废除了官妓制度,禁止官员携妓宿娼。但各级官员却用纳妾的方式将娼妓接回家,这次扫黄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明朝灭亡时,府库中穷的只剩区区2300两白银;而李自成进北京后,仅从嘉定伯周奎家中就抄出53万两白银。

§按照白银换算,1490年时明朝税收总额是1700余万两,同时期的英国则为140万两。英国人每年人均纳税0.5两,明朝则为0.13两。

§被称作南明奸臣的马世英至死都没有投降清朝,而与阉党势不两立的东林党党魁钱谦益却最终降清。

§一说到锦衣卫,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从事侦察、逮捕的特务形象,但实际上,锦衣卫还有两项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职责,一个是拘捕私自净身的人员(想自宫做太监,没门!);另一项就是养大象(礼仪用途)。

§七下西洋的郑和,11岁时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了几年秀童(类似男妓)。

§1424年,朱棣驾崩后的庙号其实是明太宗,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十七年(1538)才改为明成祖。

§明朝太监里没有一个姓朱的,原因你懂的……😂😂😂

§朱元璋曾经给当时的朝鲜国王下了一道白话圣旨,质问对方朝贡“为甚么迟来?”


你们都瞧不起我廖化


来来来,告诉你们一些冷掉牙的明朝冷知识。


一: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元素周期表起的。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文化程度不高,还亏得后来当和尚几年识了几个字。于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就规定后代的名字必须按五行相生来取,所以儿子辈的都是“木”字旁,如朱标、朱棣;木生火,于是孙子辈就是“火”字旁,朱允炆,朱高炽;火生土,朱瞻基、朱瞻垠;土生金……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朱家后代太会生,皇室又都是继承制,名字取的不够用啊,于是就各种“生造字”出来了,比如:朱公锡 、 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 、朱安汞、朱在钠、 朱均铁、朱成钴 、朱恩钾……

就这样,生出了个元素周期表。

二:明朝顶级火器都是“合资产品”,还是日本人传给明朝的

谈起火器,也就是火枪,许多人一脸骄傲,那不仅是中国的,而且咱大明永乐皇帝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火枪队—神机营。

但是很抱歉的是,明朝火器一直停滞不前,都是老土的“火绳枪”。你们在那种兵书上看到的都是明朝人脑洞大开瞎编的,在实际应用上进步不大。而这个时候,欧洲人却率先发明了“燧发枪”,之后传入日本,再由日本的倭寇带进中国,明朝政府才发现“哎呦,这兵器比咱们的牛逼大发了”,再加上早前就由葡萄牙人打澳门时候留下的枪炮,明朝政府逐把自己的火枪淘汰,能换的都换上了这些进口货,并叫工匠拆解仿照,既“佛郎机炮、佛朗机铳”。

当然了,虽然明朝火器很狗屎,但是比清朝好多了,清朝就是看到别人的火器更牛逼,也无所谓。

三:朱厚照会八国语言?

明武宗朱厚照很多人都知道,是历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当然这些都是黑啦。不过有一件事你肯定出乎意料,那就是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精通阿拉伯语,曾亲自写过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

据说,朱厚照还学过葡萄牙语,那就可真是第一位懂外语的中国皇帝了,他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也很感兴趣,当然了,这些都是据说,还没实证。


三观粉碎机


冷八卦:

Ø 废除嫔妃陪葬制的不是仁慈的仁、宣二帝,也不是痴情的明宪宗,而是宠信太监、爱杀大臣的明英宗。

明英宗从蒙古被接回之后,被明代宗朱祁钰幽禁在南宫。不仅与世隔绝,连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饥一顿饱一顿,只有老婆钱皇后不离不弃,靠做手工挣钱,换成吃的给他送去。就这样 一直把明英宗养“续”到了复辟。

可惜苦尽甘来的钱皇后终身未孕,按照明朝祖训,是要跟皇帝陪葬的。在明英宗临死前,这个执政时既昏聩又残忍的皇帝,还是展现了最后一丝人性,颁布遗诏废除了后妃殉葬的制度,救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

Ø 洪武年间,官员被问罪极为普遍,官老爷都不够用了,于是经常出现上堂审完案,下堂戴枷继续服刑的闹剧。

为了给朱标和朱允炆执政“清障”,朱元璋在洪武四大案中一共杀了近10万官员(空印案约10000官员、郭桓案约30000官员、胡惟庸案约30000官员、蓝玉案约30000官员)。可惜这直接导致了在朱棣起兵造反后,朱允炆无人可用,只能让李景隆这种无能且不忠的祸害掌握兵权。可以说朱元璋反倒是害了自己的接班人。

Ø 朱家不少能工巧匠,有发明《十二平均律》的亲王朱载堉,也有亲手制作中国第一座人工喷泉的“铜缸水戏”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还设计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全自动折叠床(不知道短命的他自己有没有用上)。

Ø 明世宗朱厚熜是铁杆猫奴。爱猫“霜眉”死后,朱厚熜居然让满朝大臣给喵星人写祭文,礼部侍郎袁炜写就一篇漂亮的悼词,于是被提拔为一品大员。

朱厚熜还用袁炜文中“化狮为龙”的祭词,专门为霜眉修了一座坟,起名“虬龙冢”。

冷数字:

Ø 6500万:明初在册等级人口约为6500万,而在1500年左右,整个欧洲人口也就4810万。

Ø 997万:明成祖永乐年间,疆域达到顶峰,为997万 Km²,比元朝1372万 Km²(1330年)缩水400万Km²。

Ø 960亿:1600年,明朝的GDP是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

Ø 158000:万历年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皇室人口已达到15万8000人,这些人口不需要从事生产,由国家供养。

Ø 132:14世纪的《白猿经》载有132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16幅的云图。

Ø 80:明朝国家养老制度规定,80岁以上口碑不错的老人家,每月政府发放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岁数再大点,每年还多发帛一匹、絮一斤。


银枪白袍马孟起


大明酒神曾棨

这老兄是永乐二年的状元,要说这货的状元其实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那年本来是打算取刘子钦的,但是刘子钦这孩子有点装大尾巴狼,得罪了主考解缙,解缙提前把考题泄露给曾棨,他才当上状元。

曾棨这人学问不错,是《永乐大典》的修撰之一,但也不是个死读书的,喝酒吹逼样样精通,堪称复合型人才。永乐五年左右的时候,交趾遣使入贡,不晓得是不是故意给大明找别扭,他们的正副使竟然也是喝酒吹逼的好手。

入朝以后这哥俩成天拉着礼部官员撸串,喝躺下10几个陪酒的朝臣,搞得这帮官员苦不堪言,见到这俩酒蒙子都绕着走。没人陪喝酒的日子自然不好过,本着请将不如激将的原则,这俩作死的二货开始宣称大明一个能喝的都没有。

偏偏这事儿还穿到朱棣耳朵里去了,我们都知道永乐大帝是军伍出身,典型土流氓性格,输啥不能输阵,丢啥不能丢人。这么卡脸的情况自然让他非常不爽,于是在朝堂上问谁帮朕摆平那俩混蛋。

这时候曾棨站出来了:“陛下,要不.....我去?”

朱棣:“你酒量多大?”

曾棨:“em......喝那俩傻货还用出全力啊?陛下等好消息吧!”

就这样,曾棨跑去找两个使臣喝酒,一个人陪两个喝,用碗!而且喝的极其凶残,大抵劝酒词都是“初次见面走一个”,“再次见面走一个”,“第三次见面走一个”这类不过脑子的词儿,从晚饭一直喝到了凌晨天都快亮了。

最后俩使臣被他彻底喝懵逼了,口喷长箭,人事不省,这哥们正好收拾收拾没耽误上朝复命。涨了面子的朱棣非常高兴,声称曾棨不但是文状元,还是酒状元,总之我大明就是牛XX云云。

正德的法号

正德皇帝这人办事不太靠谱,偏偏好奇心又重,他特别喜欢听别人讲神神叨叨的故事。在当时能把这些故事讲出水平的当然是僧道之类的法师,所以天天缠着这些人讲轮回的故事,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这类出世离家之人一般都有法号,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已斩断红尘。对此正德非常羡慕,他给自己也取了一个法号——大宝!嗯......大宝天天见,这很正德。

苦逼的宝钞司

明朝内宫有二十四衙门之说,其中不乏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称,宝钞司就是其中之一。但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印钱的,那是户部宝钞提举司的买卖,内宫宝钞司其实是做厕纸的.......

胡宗宪遛鸟

这个事儿记载在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上,本来笔记小说之言不足取信,但写的实在太好玩了,吐槽机还是决定转载一下。

胡少保宗宪素自负嫪毐之具,醉后辄欹坐肩舆中,以手摩之,东西溺舁夫及从官肩。咸掩目而笑,胡故自若。

需要翻译吗?那吐槽机就翻译一下,说抗倭名将胡宗宪大人认为自己的鸟很大,堪比转轮王嫪毐,喝多酒就会坐在轿子里自我解放,每次都弄的轿夫满肩膀乳白色不明液体。轿夫受不了只能挡着眼睛笑,老胡在轿子里却依然镇定自若.....


历史吐槽机


1.明朝法律明确规定骂人的犯法的,而且这条法律还是属于刑律。根据《元史》记载,元代骂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形成了融合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骂人语录,明代建立之后,"骂詈"法被认为驱除鞑虏,恢复汉文化的措施之一。但是这个法律并不是限制所有的人,读书人是可以骂人的,这就比较奇葩了。

2.明代朱元璋规定严禁普通百姓畜奴,但是明朝到了中晚期这种问题其实十分严重,他们很多名义上不是奴隶,是义子身份。但是收义子的手续和收奴隶是一样的。

3.海瑞是小农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作为朝廷大员还是自己种菜吃。

4.明朝是有禁猪令的,这个问题其实可能让很多人都困扰,因为明朝皇帝姓猪,那怎么避讳猪这个忌讳呢?其实就算是要求特别苛刻的朱元璋,都没有说老百姓不能吃猪肉,实际上朝廷里礼部祭祀用的肉食都还是猪肉。明朝的禁猪令是在明武宗正德14年南巡江南时候下达的,因为他不但姓朱,还正好生在猪年!但是这个禁猪令只维持了3个月,就被撤回了 。

万历皇帝为了赚钱已经丧心病狂了,万历朝的皇家印书馆拼命的做生意,什么东西都印也不搞审查。印点小黄书也就算了,就连闻香教造反的宣传手册都是皇家印书馆印的。





历史哈哈哈


重商抑农的神奇国度

说到中国古代,学过高中历史的骚年便会立刻回想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专有名词,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但明朝显然是个奇葩,因为这个由农民建立的帝国,税收有九成都来自于农民身上,而对商人课税极低。



据说啊,朱元璋出身于穷苦人家,这宇宙无敌的运气加到他身上,让他当了皇帝,那当家做主可得精打细算、爱惜民力,于是他定了个3000万石/年的税额,每年就收这么多,以后子孙都不准增加,政府省着点用,比如官员俸禄极低,确保收支平衡。每逢灾荒,老朱还给一些地方减免赋税,乍一看这皇帝当的还是很够意思的,实打实的坐在龙椅上的农民。



而由于老朱不懂工商业,于是就突发奇想,给了个“三十税一”的实惠标准,要知道今天中国特许经营的茶叶也不过十五税一,可见当时明朝商人睡觉都能笑出来。于是明朝初期,政府财政收入约折算成银子是2640万两,其中来自工商业的只有340万两,而主要的税负还是压到了农民身上。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朝皇帝号称天下共主,在政治上把农民地位抬得很高,每年还要亲自出席大型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操作着曲辕犁劳作一下,同时打压商人,把商人按士农工商排在末位,不能穿特定服饰等等,但在税收上却是完全相反,农民成了主要被薅毛的羊,不仅每逢加税必有他们(比如明末三饷),而且还要承担政府无偿分派的劳役,也就是驿站服务、修路筑城。



到明朝中后期,役重已远远高于税负,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苛政猛于虎,许多人逃难形成庞大的流民,危及政府统治。而商人则大富大贵,到了末年国家没钱都不愿意缴税(万历六年,浙江金华全年商税仅7两)。更讽刺的是,万历时期三任内阁首辅,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都是商人家庭出身,对商人的歧视性条款形同虚设。

有意思的是,早在汉景帝时期,宰相晁错就曾说过:“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明朝“重农抑商”结果适得其反,可谓对这句话的生动演绎。


春秋正义


韩国汉城西大门外 有一座牌楼式建筑名为“独立门” 而“独立门”的前身 原名叫做“迎恩门” “迎恩门” 是朝鲜藩王专门为迎接中国钦差而修建的(建于1407年,初名“迎绍门”) 1539年 明朝一钦差为该牌楼题写了“迎恩门”三字牌匾挂了上去 之后此门就被称为“迎恩门” 在“迎恩门”旁边 还修有用于招待中国使节的国宾馆 题名为“慕华馆”(仰慕中华之意) 后来 清政府甲午战败(1894-1895)与日本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朝鲜逐于1896年名义独立 成立所谓“大韩帝国” “独立”后的朝鲜将“迎恩门”上部木结构拆除 仅留石制基础 在其基础上修建了“独立门”(1898年竣工) 门西一侧上书汉字“独立门” 门东一侧上书谚文“独立门” “慕华馆”改名“独立馆” 每当明朝使臣到来,朝鲜国王是要在这跪着迎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