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冷知識?

代貞


論明朝皇帝的鬍子。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鬍子是上面八字鬍,底下向下方向的胡型。

到了朱棣,鬍子忽然就開始飄起來了,到了他兒子洪熙,孫子宣德,爺孫三個鬍子造型一模一樣,朱棣上面還多了兩綹彎曲的細長的鬍子。

朱棣那細長的鬍子是怎麼留出來的?這個造型不錯~~~

然而,到了天順帝朱祁鎮,胡型為之一變,完全是走復祖路線,即和朱元璋的胡型一樣。一連三代胡型一樣。

到了正德帝朱厚照,鬍鬚量忽然急劇減少,變得非常稀疏,此後直到崇禎帝,一連七個鬍鬚量都很少,而且下巴的鬍子幾乎沒了。

結論:明朝皇帝的鬍鬚量越來越少,胡型也在變化之中,衣服也越來越花裡胡哨~~~


師明禮


我來答個關於朱元璋祖的冷知識。

近年來,網上出現了許多充滿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比如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鼓吹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南宋滅亡,十萬軍民蹈海赴死,中華文明的傳承已經斷絕。

這完全是荒謬之言!說這句話的人百分之百不懂明朝,更沒看過明史。因為《明史.外戚傳》裡的記載足以粉碎這個謊言。

《明史.外戚傳》的這位主人公姓陳,名字沒有記載,這裡就以陳公相稱。陳公是揚州人,在南宋末年曾是張世傑的手下士兵。

王姓陳氏,世維揚人,不知其諱。當宋季,名隸尺籍伍符中,從大將張世傑扈從祥興。

陳公跟著南宋行朝一路逃亡,最終在廣東崖山,南宋小朝廷被元軍擊潰,而陳公在這場被載入史冊的海戰中不幸落水,又僥倖上岸,最終在已經降元的舊日上司的幫助下死裡逃生,回到了家鄉。

回到老家的陳公不願意再入行伍,於是便遷居盱眙,娶妻成家,當起了算命先生。陳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二女兒後來嫁給了一戶朱姓人家,生有四個兒子,其中最小的一位取名叫重八......

沒錯,這位陳公就是朱元璋的外公,朱元璋正是崖山宋軍的後代,在他的祖輩國破家亡九十年後,朱元璋驅逐韃虜,又建立了一個漢人王朝——大明。

陳公享年九十九歲,按年齡推算,肯定活到了朱元璋出生,說不定小時候朱元璋還經常承歡外祖父膝下,聽他講過去的故事呢。


歷史八卦社


明朝有哪些冷知識?下面是我的回答;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在書本上不怎麼常見,所以我們一般稱這樣的事為冷知識。

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重新啟用了後宮殉葬制度,比如正德皇帝曾經下旨在全國範圍內禁止養豬,因為他認為皇室姓朱而自己又屬豬,養豬殺豬太不吉利,所以禁止養豬。還有像《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曾經也參與了爭奪天下其主正是朱元璋的對手張士誠,等等這些不一而足,而這其中我認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明朝皇帝的名字。

仔細研究明朝皇帝的姓名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朱元璋子孫後代名字中基本都是帶“金木水火土”偏旁部首的字,由於帶金字旁的字實在有限,明朝皇帝又不想跟祖上重名,於是造出了許多比較生僻的字,以至於造出了半個元素週期表。

1368年,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同秦始皇一樣,朱元璋也想著把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天下傳給二世、三世,直到千秋萬世,於是在給後代取名時立下規定,採用五行相生的法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希望明朝能長久不衰永遠存在下去。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朱棣,都是帶有木字旁,孫子朱允炆、朱高熾、朱高燧,都是帶有火字旁,而重孫朱瞻基是土字旁。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沒想到朱家後代的繁殖力會有這麼強大。朱元璋最厲害有二十六個兒子,第四任皇帝朱高熾有十個兒子,第六任皇帝朱祁鎮有九個兒子,第八任皇帝朱見深有十四個兒子,到了明末之時,朱元璋的後代竟然達到近百萬人。由於遵循五行相生的取名方式,到了明中期帶有金字旁、火字旁的字實在不夠用了,怎麼辦呢?只能翻閱各種古籍,找生僻字、通假字,最後還是不行只好造字了,於是就出現了:鐳、鈉、鎂、鈷、烯、烷這些在當時沒有啥用處的字了,只能用在這些名字上:朱在鈉、朱成鈷、朱恩鈰、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彌鎘。

到了1896年,元素週期變傳入中國,由於沒有合適的漢字來與元素對應,人們只好不斷翻閱古籍來找一個形聲兼備的文字,恰巧就翻到了朱家家譜,於是人們借鑑裡面的文字創造了元素週期表。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無心之舉也為後世做了一定的貢獻,哈哈!





說歷史的圖圖


§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總兵力達到驚人的280萬人,堪稱古代王朝之最(😰😰😰比現在還多80萬,要知道明朝人口只有1-2億啊)。

§明宣宗在1429年曾開展了一次針對官員的大規模掃黃運動,他查封了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批妓院,廢除了官妓制度,禁止官員攜妓宿娼。但各級官員卻用納妾的方式將娼妓接回家,這次掃黃運動也以失敗告終。

§明朝滅亡時,府庫中窮的只剩區區2300兩白銀;而李自成進北京後,僅從嘉定伯周奎家中就抄出53萬兩白銀。

§按照白銀換算,1490年時明朝稅收總額是1700餘萬兩,同時期的英國則為140萬兩。英國人每年人均納稅0.5兩,明朝則為0.13兩。

§被稱作南明奸臣的馬世英至死都沒有投降清朝,而與閹黨勢不兩立的東林黨黨魁錢謙益卻最終降清。

§一說到錦衣衛,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從事偵察、逮捕的特務形象,但實際上,錦衣衛還有兩項聽起來不可思議的職責,一個是拘捕私自淨身的人員(想自宮做太監,沒門!);另一項就是養大象(禮儀用途)。

§七下西洋的鄭和,11歲時成為明軍的俘虜被閹割,在軍中做了幾年秀童(類似男妓)。

§1424年,朱棣駕崩後的廟號其實是明太宗,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嘉靖十七年(1538)才改為明成祖。

§明朝太監裡沒有一個姓朱的,原因你懂的……😂😂😂

§朱元璋曾經給當時的朝鮮國王下了一道白話聖旨,質問對方朝貢“為甚麼遲來?”


你們都瞧不起我廖化


來來來,告訴你們一些冷掉牙的明朝冷知識。


一: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元素週期表起的。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生,文化程度不高,還虧得後來當和尚幾年識了幾個字。於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就規定後代的名字必須按五行相生來取,所以兒子輩的都是“木”字旁,如朱標、朱棣;木生火,於是孫子輩就是“火”字旁,朱允炆,朱高熾;火生土,朱瞻基、朱瞻垠;土生金……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朱家後代太會生,皇室又都是繼承製,名字取的不夠用啊,於是就各種“生造字”出來了,比如:朱公錫 、 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 、朱安汞、朱在鈉、 朱均鐵、朱成鈷 、朱恩鉀……

就這樣,生出了個元素週期表。

二:明朝頂級火器都是“合資產品”,還是日本人傳給明朝的

談起火器,也就是火槍,許多人一臉驕傲,那不僅是中國的,而且咱大明永樂皇帝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專業的火槍隊—神機營。

但是很抱歉的是,明朝火器一直停滯不前,都是老土的“火繩槍”。你們在那種兵書上看到的都是明朝人腦洞大開瞎編的,在實際應用上進步不大。而這個時候,歐洲人卻率先發明瞭“燧發槍”,之後傳入日本,再由日本的倭寇帶進中國,明朝政府才發現“哎呦,這兵器比咱們的牛逼大發了”,再加上早前就由葡萄牙人打澳門時候留下的槍炮,明朝政府逐把自己的火槍淘汰,能換的都換上了這些進口貨,並叫工匠拆解仿照,既“佛郎機炮、佛朗機銃”。

當然了,雖然明朝火器很狗屎,但是比清朝好多了,清朝就是看到別人的火器更牛逼,也無所謂。

三:朱厚照會八國語言?

明武宗朱厚照很多人都知道,是歷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當然這些都是黑啦。不過有一件事你肯定出乎意料,那就是朱厚照信奉伊斯蘭教,精通阿拉伯語,曾親自寫過許多讚美伊斯蘭教的詩,後來被編輯成了《御製尊真主事詩》。

據說,朱厚照還學過葡萄牙語,那就可真是第一位懂外語的中國皇帝了,他對其他民族的語言也很感興趣,當然了,這些都是據說,還沒實證。


三觀粉碎機


冷八卦:

Ø 廢除嬪妃陪葬制的不是仁慈的仁、宣二帝,也不是痴情的明憲宗,而是寵信太監、愛殺大臣的明英宗。

明英宗從蒙古被接回之後,被明代宗朱祁鈺幽禁在南宮。不僅與世隔絕,連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飢一頓飽一頓,只有老婆錢皇后不離不棄,靠做手工掙錢,換成吃的給他送去。就這樣 一直把明英宗養“續”到了復辟。

可惜苦盡甘來的錢皇后終身未孕,按照明朝祖訓,是要跟皇帝陪葬的。在明英宗臨死前,這個執政時既昏聵又殘忍的皇帝,還是展現了最後一絲人性,頒佈遺詔廢除了后妃殉葬的制度,救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

Ø 洪武年間,官員被問罪極為普遍,官老爺都不夠用了,於是經常出現上堂審完案,下堂戴枷繼續服刑的鬧劇。

為了給朱標和朱允炆執政“清障”,朱元璋在洪武四大案中一共殺了近10萬官員(空印案約10000官員、郭桓案約30000官員、胡惟庸案約30000官員、藍玉案約30000官員)。可惜這直接導致了在朱棣起兵造反後,朱允炆無人可用,只能讓李景隆這種無能且不忠的禍害掌握兵權。可以說朱元璋反倒是害了自己的接班人。

Ø 朱家不少能工巧匠,有發明《十二平均律》的親王朱載堉,也有親手製作中國第一座人工噴泉的“銅缸水戲”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還設計製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自動摺疊床(不知道短命的他自己有沒有用上)。

Ø 明世宗朱厚熜是鐵桿貓奴。愛貓“霜眉”死後,朱厚熜居然讓滿朝大臣給喵星人寫祭文,禮部侍郎袁煒寫就一篇漂亮的悼詞,於是被提拔為一品大員。

朱厚熜還用袁煒文中“化獅為龍”的祭詞,專門為霜眉修了一座墳,起名“虯龍冢”。

冷數字:

Ø 6500萬:明初在冊等級人口約為6500萬,而在1500年左右,整個歐洲人口也就4810萬。

Ø 997萬:明成祖永樂年間,疆域達到頂峰,為997萬 Km²,比元朝1372萬 Km²(1330年)縮水400萬Km²。

Ø 960億:1600年,明朝的GDP是960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3。

Ø 158000:萬曆年間,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皇室人口已達到15萬8000人,這些人口不需要從事生產,由國家供養。

Ø 132:14世紀的《白猿經》載有132幅雲圖,並與氣候變化聯繫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而歐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現只有16幅的雲圖。

Ø 80:明朝國家養老制度規定,80歲以上口碑不錯的老人家,每月政府發放米五斗、肉五斤、酒三鬥,歲數再大點,每年還多發帛一匹、絮一斤。


銀槍白袍馬孟起


大明酒神曾棨

這老兄是永樂二年的狀元,要說這貨的狀元其實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那年本來是打算取劉子欽的,但是劉子欽這孩子有點裝大尾巴狼,得罪了主考解縉,解縉提前把考題洩露給曾棨,他才當上狀元。

曾棨這人學問不錯,是《永樂大典》的修撰之一,但也不是個死讀書的,喝酒吹逼樣樣精通,堪稱複合型人才。永樂五年左右的時候,交趾遣使入貢,不曉得是不是故意給大明找彆扭,他們的正副使竟然也是喝酒吹逼的好手。

入朝以後這哥倆成天拉著禮部官員擼串,喝躺下10幾個陪酒的朝臣,搞得這幫官員苦不堪言,見到這倆酒蒙子都繞著走。沒人陪喝酒的日子自然不好過,本著請將不如激將的原則,這倆作死的二貨開始宣稱大明一個能喝的都沒有。

偏偏這事兒還穿到朱棣耳朵裡去了,我們都知道永樂大帝是軍伍出身,典型土流氓性格,輸啥不能輸陣,丟啥不能丟人。這麼卡臉的情況自然讓他非常不爽,於是在朝堂上問誰幫朕擺平那倆混蛋。

這時候曾棨站出來了:“陛下,要不.....我去?”

朱棣:“你酒量多大?”

曾棨:“em......喝那倆傻貨還用出全力啊?陛下等好消息吧!”

就這樣,曾棨跑去找兩個使臣喝酒,一個人陪兩個喝,用碗!而且喝的極其兇殘,大抵勸酒詞都是“初次見面走一個”,“再次見面走一個”,“第三次見面走一個”這類不過腦子的詞兒,從晚飯一直喝到了凌晨天都快亮了。

最後倆使臣被他徹底喝懵逼了,口噴長箭,人事不省,這哥們正好收拾收拾沒耽誤上朝覆命。漲了面子的朱棣非常高興,聲稱曾棨不但是文狀元,還是酒狀元,總之我大明就是牛XX云云。

正德的法號

正德皇帝這人辦事不太靠譜,偏偏好奇心又重,他特別喜歡聽別人講神神叨叨的故事。在當時能把這些故事講出水平的當然是僧道之類的法師,所以天天纏著這些人講輪迴的故事,立志當一名優秀的法師。

法師這類出世離家之人一般都有法號,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已斬斷紅塵。對此正德非常羨慕,他給自己也取了一個法號——大寶!嗯......大寶天天見,這很正德。

苦逼的寶鈔司

明朝內宮有二十四衙門之說,其中不乏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稱,寶鈔司就是其中之一。但你們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印錢的,那是戶部寶鈔提舉司的買賣,內宮寶鈔司其實是做廁紙的.......

胡宗憲遛鳥

這個事兒記載在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上,本來筆記小說之言不足取信,但寫的實在太好玩了,吐槽機還是決定轉載一下。

胡少保宗憲素自負嫪毐之具,醉後輒欹坐肩輿中,以手摩之,東西溺舁夫及從官肩。鹹掩目而笑,胡故自若。

需要翻譯嗎?那吐槽機就翻譯一下,說抗倭名將胡宗憲大人認為自己的鳥很大,堪比轉輪王嫪毐,喝多酒就會坐在轎子裡自我解放,每次都弄的轎伕滿肩膀乳白色不明液體。轎伕受不了只能擋著眼睛笑,老胡在轎子裡卻依然鎮定自若.....


歷史吐槽機


1.明朝法律明確規定罵人的犯法的,而且這條法律還是屬於刑律。根據《元史》記載,元代罵人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形成了融合蒙古文化和漢文化的罵人語錄,明代建立之後,"罵詈"法被認為驅除韃虜,恢復漢文化的措施之一。但是這個法律並不是限制所有的人,讀書人是可以罵人的,這就比較奇葩了。

2.明代朱元璋規定嚴禁普通百姓畜奴,但是明朝到了中晚期這種問題其實十分嚴重,他們很多名義上不是奴隸,是義子身份。但是收義子的手續和收奴隸是一樣的。

3.海瑞是小農經濟的堅定支持者,作為朝廷大員還是自己種菜吃。

4.明朝是有禁豬令的,這個問題其實可能讓很多人都困擾,因為明朝皇帝姓豬,那怎麼避諱豬這個忌諱呢?其實就算是要求特別苛刻的朱元璋,都沒有說老百姓不能吃豬肉,實際上朝廷裡禮部祭祀用的肉食都還是豬肉。明朝的禁豬令是在明武宗正德14年南巡江南時候下達的,因為他不但姓朱,還正好生在豬年!但是這個禁豬令只維持了3個月,就被撤回了 。

萬曆皇帝為了賺錢已經喪心病狂了,萬曆朝的皇家印書館拼命的做生意,什麼東西都印也不搞審查。印點小黃書也就算了,就連聞香教造反的宣傳手冊都是皇家印書館印的。





歷史哈哈哈


重商抑農的神奇國度

說到中國古代,學過高中歷史的騷年便會立刻回想起“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等專有名詞,似乎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但明朝顯然是個奇葩,因為這個由農民建立的帝國,稅收有九成都來自於農民身上,而對商人課稅極低。



據說啊,朱元璋出身於窮苦人家,這宇宙無敵的運氣加到他身上,讓他當了皇帝,那當家做主可得精打細算、愛惜民力,於是他定了個3000萬石/年的稅額,每年就收這麼多,以後子孫都不準增加,政府省著點用,比如官員俸祿極低,確保收支平衡。每逢災荒,老朱還給一些地方減免賦稅,乍一看這皇帝當的還是很夠意思的,實打實的坐在龍椅上的農民。



而由於老朱不懂工商業,於是就突發奇想,給了個“三十稅一”的實惠標準,要知道今天中國特許經營的茶葉也不過十五稅一,可見當時明朝商人睡覺都能笑出來。於是明朝初期,政府財政收入約折算成銀子是2640萬兩,其中來自工商業的只有340萬兩,而主要的稅負還是壓到了農民身上。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明朝皇帝號稱天下共主,在政治上把農民地位抬得很高,每年還要親自出席大型祭祀活動祈禱風調雨順,操作著曲轅犁勞作一下,同時打壓商人,把商人按士農工商排在末位,不能穿特定服飾等等,但在稅收上卻是完全相反,農民成了主要被薅毛的羊,不僅每逢加稅必有他們(比如明末三餉),而且還要承擔政府無償分派的勞役,也就是驛站服務、修路築城。



到明朝中後期,役重已遠遠高於稅負,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災難,苛政猛於虎,許多人逃難形成龐大的流民,危及政府統治。而商人則大富大貴,到了末年國家沒錢都不願意繳稅(萬曆六年,浙江金華全年商稅僅7兩)。更諷刺的是,萬曆時期三任內閣首輔,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都是商人家庭出身,對商人的歧視性條款形同虛設。

有意思的是,早在漢景帝時期,宰相晁錯就曾說過:“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明朝“重農抑商”結果適得其反,可謂對這句話的生動演繹。


春秋正義


韓國漢城西大門外 有一座牌樓式建築名為“獨立門” 而“獨立門”的前身 原名叫做“迎恩門” “迎恩門” 是朝鮮藩王專門為迎接中國欽差而修建的(建於1407年,初名“迎紹門”) 1539年 明朝一欽差為該牌樓題寫了“迎恩門”三字牌匾掛了上去 之後此門就被稱為“迎恩門” 在“迎恩門”旁邊 還修有用於招待中國使節的國賓館 題名為“慕華館”(仰慕中華之意) 後來 清政府甲午戰敗(1894-1895)與日本簽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 朝鮮逐於1896年名義獨立 成立所謂“大韓帝國” “獨立”後的朝鮮將“迎恩門”上部木結構拆除 僅留石制基礎 在其基礎上修建了“獨立門”(1898年竣工) 門西一側上書漢字“獨立門” 門東一側上書諺文“獨立門” “慕華館”改名“獨立館” 每當明朝使臣到來,朝鮮國王是要在這跪著迎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