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羽哪裡默默無聞的韓信,為什麼劉邦那就有“蕭何月下追韓信”?

大馬哈魚12


說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韓信平生。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韓信最早投奔的項羽,不被重用。說到這裡,我的先說一下項羽這個人,大家都知道,項羽,號稱“西楚霸王”,絕對不是浪得虛名,這種人呢,本身自己就非常強大,猛然跑來一個小弟弟,說自己很牛叉,讓項羽聽他的建議,怎麼可能?沒有拉出去砍了就不錯了,不過項羽並沒有這麼幹,反而讓他做一個“執戟郎”,啥是“執戟郎”說白了就是拿個紅纓槍看門的!項羽偶爾在帳篷裡議論軍機大事的時候,韓信又好探頭偷聽,你說聽就聽了吧還好發表“高見”,這樣一來項羽就越來越不高興了,於是就把他“插出去”了!

出去之後,沒地方去,那就投靠劉邦吧!

投靠劉邦後,劉邦本身也是不喜歡韓信的(縱觀中國歷史,哪個領導喜歡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人,即使你有真才實學也不行),因為不喜歡,所以不中用呀,給個小官幹吧!韓信很不高興,這時候,蕭何通過各種途經打聽,都說韓信對軍事行動有獨特見解,也常常找韓信聊,於是,蕭何認為韓信確實有大才,於是再次舉薦給劉邦,但是劉邦不看好他,韓信一生氣,走了,不幹了,於是又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被追回來以後,蕭何又一次去找劉邦,推薦韓信,雖然有一百個不情願,但是蕭何的面子有抹不開,那就用一下試試吧,於是拜韓信為大將軍!然後的事就不用說了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你再有才能,沒有伯樂還是不行,如果沒有蕭何,怎麼可能有攻無不克的韓信,沒有韓信怎麼有大漢王朝的劉邦!



黃河浪客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夕陽西下,劉邦軍營,韓信跪在地上,和他一起的還有十三個士兵,他們十四個人因觸犯軍法,將要被砍頭,獵獵的寒風灌進他們的脖子裡,韓信悲從中來,自己從小熟讀兵法,立志建功立業當王侯,然現在卻身死異處,他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


楚國貴族項梁,響應陳勝吳廣率兵起義。經范增建議,擁立楚王后代熊心為楚懷王,起兵反抗暴秦。

韓信隻身投入項梁軍營施展抱負,參加了項梁的每一次戰役,秦將章邯採用銜枚戰術偷襲定陶,殺死項梁,韓信轉投項羽,被任命郎中。

項羽打心裡看不起出身微末的韓信,雖然韓信數次獻計,均被項羽拒絕。韓信感到在項羽處無出頭之日,轉而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在劉邦軍營成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士兵,因和其他十三名士兵無意觸犯軍法,被處以砍頭的處罰。在前面十三人皆被砍頭時,韓信看到了劉邦的心腹夏侯嬰,連忙大喊:“漢王難道不準備奪取天下了嗎?為何要殺有才能的人!”

夏侯嬰聽聞,抬頭一看,見喊話之人氣度不凡,忙叫停了劊子手,經過和韓信攀談,發現他談吐不凡,於是向劉邦引薦。

看在夏侯嬰的面子上,韓信被任命治粟都尉,管理糧食的調運。藉此和他的上級蕭何接觸多了起來,多次的接觸,蕭何發現韓信是帶兵的良將。

蕭何雖多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也因此心灰意冷。


韓信將張良的推薦信拿給蕭何看,蕭何頓時心有主意,當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遷徙巴蜀之地,期間很多士兵逃走。

蕭何同韓信密謀,讓韓信假意逃跑,蕭何假意追趕,以引起劉邦的注意。

一天傍晚,韓信藉故逃走,到達和蕭何約定的地點。蕭何在韓信走後,假裝大吃一驚,顧不得和劉邦通報,連忙騎馬去追韓信。

劉邦得知蕭何不辭而別,心中煩躁,如失左右手一般,大罵蕭何不講信義,當縮頭烏龜。


趁著月色,蕭何與韓信到達約定的地點,他們並沒有立即返回,而是兩人攀談起來,等了一日後才緩緩回到漢王軍營。

得知蕭何又回來,劉邦又驚又喜的罵他,蕭何說:“當時情況緊急,來不及稟報,我是去追韓信了。”

劉邦罵道:“跑了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去追韓信?”

蕭何道:“漢王如果想一輩子待在蜀地,當然用不著他,如果想問鼎天下,非用韓信不可”,他邊說邊拿出張良的推薦信。

經過蕭何一出月下追韓信的戲碼,加上張良的推薦信,劉邦終於相信韓信有大才,隨即拜他為大將軍,統領劉邦所有兵馬。


小結

韓信之所以在項羽處默默無聞,是因為:

一、他出身微末,在當時講究門閥等級的秦末,是不被貴族出身的項羽所重視的。

二、韓信雖有鬼神莫測的計謀,霸王項羽也是一個天生的戰神,同樣對兵法有很深的理解,鉅鹿之戰大敗章邯,彭城一戰打的劉邦潰不成軍,險些被擒。

所以過分自負的項羽並沒有重視將才韓信。

張良、蕭何、夏侯嬰等人通過和韓信接觸,均被他靈活多變的兵法謀略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所以眾人才向劉邦大力舉薦,蕭何更是配合韓信演了一出“月下追韓信”的戲碼成功打動劉邦。

劉邦得知韓信的才能後,更是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從一個治粟都尉的小官,提拔為統領全軍的大將軍,此等氣魄是項羽等人學不來的。

韓信當了大將軍後,首次獻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幫劉邦成功平定三秦,佔領關中之地。


帥帥讀史


首先,韓信在項羽賬下默默無聞是由項羽的自負造成的。

韓信此人,本來就是一個狠角,心氣又高。當初尚在家鄉時,家中十分貧困,母親病逝,無錢辦喪事,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由此可見其性情。後來又受人欺辱,甘受胯下之辱,又可見其隱忍。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率軍度淮河北上,韓信趁此機會加入,開始了戎馬生涯。可是此時的韓信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一默默無聞之輩。後來項梁戰死,韓信又投奔項羽,做了郎中。此時的韓信本以為時來運轉,以後可以跟著項羽一起施展抱負,但是你想項羽是誰啊,著名的西楚霸王啊,力能扛鼎,蓋世無雙的,為人十分自負,可不是從善如流之輩啊。於是韓信在三番兩次向項羽獻策被拒後,也逐漸的心灰意冷,漸生去意。

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開啟了他一生的傳奇。

其實劉邦本人並不是特別重視韓信起初只是給了韓信一個小官做,並沒有太過重視。要說這人啊,要是倒黴,喝涼水都塞牙,但是好在韓信這人命好,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蕭何。蕭何瞅著韓信這人不錯,肯定是人中龍鳳,不同凡響,於是一個勁的向劉邦舉薦。劉邦一聽,蕭何舉薦的人肯定是得給面子啊,得,給個管糧草的官做吧。可是韓信人家不是這樣想的啊,你這不是侮辱人嗎,為一個未來的齊王,你就給個這麼芝麻大小的官,不幹了,於是一生氣,跑了。

本來蕭何還在想,這下為大王覓得良將一枚,算是大功一件了,可誰知還沒顧得上高興呢,就聽說韓信跑了,蕭何一聽,不妙啊,趕緊追啊,於是快馬加鞭一路狂奔而去,最終追上了韓信,一頓猛說,連蒙帶騙的把韓信給弄了回來。蕭何這一跑不要緊,立馬就有人跑到劉邦那告狀:“蕭丞相逃跑了”,這個著實嚇了劉邦一身冷汗。好在沒多久,蕭何帶著韓信回來了,說明緣由,劉邦這才正視起韓信來,後來拜將封侯,不在言表。

因此,韓信之所以能夠在劉邦賬下繼續待下去,蕭何佔頭功,劉邦由於不傻,自然也是對韓信恩威並施,使得韓信甘願為劉邦效勞,最終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謝謝。


息淮夏氏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項羽自己的原因。項羽出身貴族,是看不起韓信這樣的底層人士。而且項羽非常自負,但他不能放手任用賢才,從他起兵到自殺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江東人為主。

從歷史上可以看出,項羽捨不得給屬下官位。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就是婦人之仁。

2、韓信的原因。韓信極善隱忍,在項羽看來是懦弱,所以項羽看不起韓信。項羽出身貴族不喜歡使用陰謀詭計,而韓信恰好就推崇兵不厭詐的思想,於是他提出來的意見即便是對的,也不會被項羽採用。因為身為貴族的項羽根本就不屑於做這種“下三濫”的勾當。於是一直以來,項羽都非常瞧不起韓信,以至於即便知道韓信有才,更是用一個執戟郎中的官職來嘲弄他。

3、劉邦為什麼敢用韓信。劉邦的出身不比韓信好多少,劉邦就是一地痞流氓出身。手底下也沒什麼像樣的可以領兵作戰的。當他知道韓信的才能得時候就像是賭徒一樣放手一搏,從他封韓信為大元帥時卻不想給兵符就可以看出來。有韓信的漢軍和沒韓信的漢軍是不一樣的,前期的漢軍可以說是經常吃敗仗的,有了韓信就像開了掛一樣。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韓信在項羽的陣營中,項羽只是看在他是叔叔的部下的份上把他提為了郎中。韓信心中很不甘心,他多次利用郎中便於接近項羽的機會為項羽出謀劃策,以表現自己 的才能。但是項羽卻始終對他的意見置若罔聞。自負的項羽實在無法接受一個普通侍衛對自己提建議。韓信看到雖然項羽率領著大軍打了許多漂亮仗, 不斷地在群雄中樹立起威信,但項羽始終忽視正面戰場以外的局勢變化。韓信感覺自己在楚營沒有再待下去的必要了。

韓信投靠了劉邦之後,經常和丞相蕭何接觸,一有機會就向蕭何吐露自己的胸中大志,讓蕭何認識到自己的蓋世才華,沒過多久蕭何就徹底地被韓信的才華征服了。在蕭何的眼裡韓信比漢營中其他將軍都要厲害,他認識到,漢王劉邦要想成就天下霸業,就必須有韓信這位軍事家輔佐不可。蕭何便主動地去向劉邦進一步舉薦韓信。然而劉邦卻很不以為然,導致韓信對劉邦也失望了,於是他悄然離開了漢營。

韓信的離開使蕭何大吃一驚。雖然當他得知韓信離開了漢營時天色已經很晚了,他甚至沒有來得及向劉邦報告就披星戴月急追而去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傳說也就是由此而來。

後來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很快就表現出自己的軍事天才,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終也沒有逃脫“功臣末路斷頭顱”的悲劇。


看著天空的貓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項羽自己的原因。項羽出身貴族,是看不起韓信這樣的底層人士。而且項羽非常自負,但他不能放手任用賢才,從他起兵到自殺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江東人為主。

從歷史上可以看出,項羽捨不得給屬下官位。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就是婦人之仁。

2、韓信的原因。韓信極善隱忍,在項羽看來是懦弱,所以項羽看不起韓信。項羽出身貴族不喜歡使用陰謀詭計,而韓信恰好就推崇兵不厭詐的思想,於是他提出來的意見即便是對的,也不會被項羽採用。因為身為貴族的項羽根本就不屑於做這種“下三濫”的勾當。於是一直以來,項羽都非常瞧不起韓信,以至於即便知道韓信有才,更是用一個執戟郎中的官職來嘲弄他。

3、劉邦為什麼敢用韓信。劉邦的出身不比韓信好多少,劉邦就是一地痞流氓出身。手底下也沒什麼像樣的可以領兵作戰的。當他知道韓信的才能得時候就像是賭徒一樣放手一搏,從他封韓信為大元帥時卻不想給兵符就可以看出來。有韓信的漢軍和沒韓信的漢軍是不一樣的,前期的漢軍可以說是經常吃敗仗的,有了韓信就像開了掛一樣。


鍋盔餅子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幅韓信墓前祠堂中的對聯,可謂高度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而這其中的“知己”,指的便是蕭何。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仗劍投奔項梁,項梁死後歸入項羽麾下,因不得重用而轉投劉邦,仍然不受重視之下便想逃走,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典故,那麼蕭何對於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為何如此重視呢?

△蕭何月下追韓信(網友神圖)

從仗劍投項到拜為漢將,韓信的崛起之路

韓信本為平民,雖“志與眾異”,但卻沒有謀生手段,因而家境貧困,常常靠他人接濟度日,日久便為鄉鄰所惡,“一飯之恩”、“胯下之辱”等均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末天下大亂,隨著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六國後裔也紛紛於各地起兵,楚國項氏後裔項梁也趁機在楚地起兵,韓信也在這一時期仗劍投軍,投入了項梁軍中。然而,韓信雖然跟隨項梁打了不少仗,但始終默默無聞,沒能受到重用。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項梁於定陶之戰中被殺,韓信就此又歸屬了項羽,但項羽也僅僅是任命其為郎中。郎中這個官職其實並不大,其始設於戰國時期,主要負責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司詔策文書。這個職位有點類似於現代的作戰參謀,即跟隨將領作戰,也負責出謀劃策。

作為郎中的韓信雖然擁有了參與軍機、貢獻策略的機會,奈何項羽太過剛愎自用,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史記·淮陰侯列傳》),長此以往,韓信對於項羽便也逐漸失望了。西入關中滅秦之後,項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之後各諸侯各自返回封地,韓信則就此脫離楚軍陣營,轉投漢軍。

然而,轉投漢軍的韓信依然沒有受到重用,只是被任命為了管理倉庫的小官,韓信非但沒有受到重用,反倒因為他人犯罪而被連坐,差點就被處斬,幸好他急智之下求助夏侯嬰,這才免於一死。然而,夏侯嬰雖然對韓信極為欣賞,也曾向劉邦進行推薦,但劉邦也只是讓其管理糧餉而已。

不過,韓信負責管理糧餉之後,卻與主管後勤的蕭何有了接觸機會,並很快引起了蕭何的重視和賞識。然而,韓信依舊沒有受到重用,他見深受劉邦重用的蕭何推薦依然無用,便又生了改換門庭之心,趁著不斷有漢軍逃散的機會也偷偷溜走了,蕭何得知之後,則顧不上稟告劉邦便連夜去追,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才讓劉邦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最終拜其為大將。

韓信此前始終默默無聞,為何蕭何對其如此看重

從仗劍投項到轉投劉邦,韓信始終沒能受到重用,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然而作為劉邦左膀右臂的蕭何,卻對其如此看重,甚至不惜冒著被劉邦猜忌的風險,不加稟報便連夜去追,這又是為什麼呢?

1、蕭何善於識人。蕭何雖然沒有“相面”那種神奇的功法,但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最為典型的便是他與劉邦之間的關係。早在劉邦還是布衣之時,身為縣吏的蕭何便與其交往甚密,且多次暗中袒護劉邦。等到劉邦成為亭長之後,蕭何作為劉邦的上級,竟然“常左右之”。《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載,“(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蕭何在多次與韓信交談之後,善於識人的他很快便發覺了韓信的與眾不同。

2、韓信口才出眾。韓信早在管理倉庫時,便差點因連坐被殺,眼看就要被殺頭的他,看見夏侯嬰之後僅憑數語便引起了夏侯嬰的重視,不僅得以逃過一死,而且還得到了夏侯嬰的推薦。而在與蕭何數次交談之後,又立即引起了蕭何的重視,使得對方連夜追趕自己。而在被拜為大將之後,第一次為劉邦獻計,便使得劉邦“大喜,自以為得(韓)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可見,韓信的口才應該是極為出眾的,也只有如此,默默無聞的韓信才能迅速引起他人重視。

3、劉邦唯才是舉。在那個尚未建立人才選拔機制的年代,一個人是否有才,往往只能通過名氣來判斷,韓信為何屢屢不受重用,一個極大的原因便是他太過默默無名。劉邦之所以一開始沒有重用韓信,並非是他識人不明,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與韓信有所接觸,根本沒有機會去發現韓信的才能,只不過在夏侯嬰推薦之下順手提拔了一下而已。但是劉邦又有一個優點,那便是唯才是舉,只要讓他覺得你是人才,那麼不論出身如何都能獲得重用,這也是劉邦手下人才濟濟的一個原因。而正因如此,蕭何才敢於去追韓信,因為他知道只要能夠引起劉邦重視,那麼韓信必得重用,如果劉邦也無識人之明,那麼即使蕭何知道韓信有才,想必也沒有追的必要了。

如上所述,蕭何之所以在韓信默默無聞之時上演“月下追韓信”,即源於蕭何自己的識人之術,也源於韓信本身的出眾才能,同樣源於劉邦陣營的用人原則,這三點可以說缺一不可。


香茗史館


有三個因素,與大家分享。

1:劉邦的丞相蕭何很賞識韓信,韓信到劉邦處後也未得重用,但蕭何與他交談多次,

認為韓信懂兵法,能幫劉邦打敗項羽而奪天下。

2:項羽雖兵強馬壯,但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他主要信任從前的江東子弟兵,韓信得不到重用。

3:劉邦雖弱於項羽,但他求賢若渇,韓信在他那裡有發揮的空間。


嘗古研今


《史記》中講“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說韓信最開始是跟著項梁的,在他手下也一直是默默無名。項梁死了以後就跟著他兒子項羽,項羽任命他為郎中,就是保護項羽的一名!普通侍衛,還是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也多次跟項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項羽是多麼自負的人,怎麼會聽一個侍衛的計策呢,可以想象韓信不得志的失落。

理想報復不能實現,想辦法就乘機逃到劉邦這來了。可惜的是劉邦這邊也只是安排了個管糧草的官,有一次出岔子還被夏侯嬰抓了。偶然的機會蕭何認識了韓信,覺得韓信說的挺有見識的,極力推舉到劉邦那去,當時的劉邦被項羽打到沒脾氣,或許也是抱著有個人才總比沒有的強。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段奕宏扮演的韓信


阿琛閒聊


說到項羽、劉邦跟韓信為什麼會這樣?那麼我們從項羽跟劉邦倆人身上的品格,來看看兩人的為人處世,再分析為何韓信到劉邦這裡這麼吃香。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應該會感興趣哦。

第一、項羽

項羽,姬姓,項氏,名藉,字羽,春秋戰國項國宗室後裔,項燕之孫,項梁之侄。 秦末群雄並起,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舉兵吳中抗秦,後項梁戰死,項羽殺掉秦子嬰,自稱西楚霸王。項羽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來看韓信在去投奔劉邦時,對劉邦描述項羽所說的話:“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算匹夫之勇。”從這句話我們看的出來項羽雖然勇猛過人,但不懂的安撫手下的人,不會挖掘人才,信不過手下的人,一起在戰場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結果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吶!自己驕傲自負,只會一味地責罰,讓將士們都對項羽打內心裡恐懼。所以說白了,項羽就是個匹夫,當然他有些地方還是可圈可點,但太少了。韓信在他手下的時候,多次向項羽進諫良言,但項羽驕傲自滿不予採納。所以韓信在項羽那裡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感覺跟錯人了,於是決定轉投劉邦。

第二、劉邦

說到劉邦的話,就要聊聊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怎麼回事了。在韓信轉投劉邦以後,仍然是個無名小卒得不到重用,在倉庫當個管糧倉的官。當時他們管糧倉的人,加上韓信十四個人都觸犯了法律,應當問斬。其他十三個人都被問斬輪到韓信時,韓信對夏候嬰(夏侯惇的祖宗,當時劉邦手下的將領)說:“漢王不想得天下了嗎?為何要斬壯士?”夏候嬰發現此人相貌不凡,而且說話跟他人也不一樣,於是救下韓信,在後來跟他交談過程當中非常賞識韓信,並把它推薦給了劉邦的丞相蕭何。在和蕭何交談時也很快把蕭何給征服了,蕭何也特別賞識他,準備舉薦給劉邦。後來舉薦幾次,劉邦都沒有重用韓信,鳥都不鳥一下。在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趕他去漢中的時候,劉邦很多將士都逃跑了,其中就有韓信,因為韓信還是沒能得到重用。蕭何一聽說韓信也跑了,都沒跟劉邦說一聲馬不停蹄的去追韓信。劉邦聽說丞相蕭何跑了,氣的直跺腳。等蕭何回來,劉邦問你為什麼逃跑,蕭何回答去追韓信那小子了。劉邦又問,那麼多人跑了你不追追個韓信那小子做咩啊。蕭何回,其他人不算人才,但韓信天下無雙。劉邦說,那麼就給你個面子,就看看這韓信到底是什麼貨。待劉邦見韓信時,韓信將他對項羽的瞭解,以及天下形勢的分析和如何起兵東征的韜略跟劉邦一說,劉邦大為驚喜,覺得跟韓信相見恨晚。[擦汗]後來跟隨劉邦四處征戰,為劉邦打下西漢王朝。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三、原因之一

韓信身高九尺,英明不煩,而且天資聰慧過人,但是家裡窮的叮噹響,吃百家飯,在韓信母親去世時都沒錢辦理後事。後來遇到秦末農民起義,韓信去參加了項梁、項羽叔侄倆的義軍,項梁戰死,跟了項羽一段時間,多次向項羽進言,驕傲的項羽都沒有重用,覺得你一個小小的兵懂什麼,要知道韓信當時在項羽那裡只是個看門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是跟在項羽身邊有段時間了的,所以以韓信的智商,肯定了解了項羽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項羽做了些什麼事。然後站在項羽對他手下角度去看,得出結論項羽雖自稱西楚霸王,但已大失軍心民心。失軍心:每次打勝仗不給手下封賞,因為功勞都自己一個人佔了,即使給也只給自己喜歡的,可見他自私自利偏心,自然不得軍心。失民心:秦末三將章邯、董翳、司馬欣,以及數十萬中原將士被項羽坑殺,征戰時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生靈塗炭,慘遭踐踏殘害。所以韓信非常瞭解項羽為人跟項羽所作所為,以及當前的社會形勢跟以後的趨勢。這麼瞭解項羽的一個人難道隨便放棄?肯定是不的,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次韓信的格局,眼光以及談吐比普通人更上一層,取決於他的聰明,更何況一身的武力,智勇雙全的一個人難道不是天下無雙嗎?所以蕭何被其文才武略深深吸引。若讓劉邦得此人,起兵伐西楚肯定會輕鬆很多,自然無論如何也要將其留下,推薦給劉邦。果然後來韓信帶領大軍勢如破竹,打下天下,足以說明。

第四、原因之二

我覺得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蕭何和夏候嬰對劉邦都非常忠心,應該是源於劉邦懂得愛惜人才。比如當劉邦聽說蕭何逃跑回來的時候的表現,又愛又恨,很無奈體現劉邦的愛才。所以劉邦招賢納士,大愛天下有才之人,並且重用賢能,對蕭何他們的愛惜以及劉邦的一些其他品德,覺得跟著劉邦幹絕對有未來。讓蕭何對其忠心不二,遇到人才自然要拼盡全力留住介紹給劉邦。

以上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過程以及韓信在兩大陣營待遇不同的原因。以下圖一漢高祖劉邦,圖二丞相蕭何,圖三韓信母親帶著韓信要飯,所以現在知道韓信家有多窮了吧。[汗]

[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互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