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孔乙己》是魯迅的經典小說之一,也是課本里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沒落讀書人孔乙己,在封建復古逆流的時代,上擠不進主流社會,下融不入底層階級的悲慘一生。

周作人曾說,“魯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差不多就寫出了這一群人的末路”。孔乙己就是“這一群人”的代表,他雖然滿腹經綸,卻“弄到將要討飯”的境地,甚至還受人鄙視、任人嘲諷。

雖然孔乙己的物質生活一塌糊塗,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並不空虛。在與書為伴的日子裡,孔乙己保持著善良,堅守著初心、反抗著絕望。他的善良值得被傳承,他的反抗精神,更值得被尊重。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1. 表面上是貧窮帶來的不幸;實際上是善良造成的悲劇

《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當時仍然具備,封建科舉制度的社會基礎。貧苦的知識分子,仍然沒有出路。因為貧窮,所以孔乙己即使滿腹經綸,也無法謀取一官半職;因為貧窮,他即使不願與底層階級同流合汙,也還是會受盡他們的嘲諷。

在封建制度復古逆流的社會,孔乙己無疑是不幸的。但是他的悲劇,卻並不單單因為貧窮,而是因為他的善良。在這個不被理解的孤獨時代,書本成了孔乙己唯一的寄託,也給了孔乙己一副善良的靈魂。

孔乙己的善良,體現在他的寬容上。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即便別人嘲笑他的才學,他也不與爭辯,更不會記仇、報復;孔乙己的善良,還體現在他愛護幼兒上。因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即便他沒有義務,給不認識的孩子吃茴香豆,也還是會肩負起照顧幼兒的責任,將自己本就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

孔乙己銘記,“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道理。即便別人給的“果子”,只是嘲諷。孔乙己也還是會善良地選擇以德報怨,但遺憾地是,在那個“吃人”的時代,人們並不懂孔乙己的善良,反而利用他的善良,變本加厲地傷害他,甚至樂此不疲地促成他的悲劇。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2.細節處,盡顯孔乙己的善良,及對文化信仰的守望

善良的孔乙己,與酒店裡冷漠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魯迅利用具體形象的動詞,將靜態的孔乙己寫活,也讓孔乙己的善良,被放大。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這一段是孔乙己教“我”寫“茴”字時的場景。在“敲”“點”“蘸”幾個動詞的點睛下,孔乙己的興奮、熱情,被描寫得淋漓盡致。面對“我”這樣一位平日裡嘲笑他的夥計,孔乙己仍然願意不計前嫌,傳授知識。

但,他的善良,卻並沒有得到“我”的感激。反而,讓“我”覺得他很煩。當煩躁傳遞給孔乙己時,一個“嘆”字,便表達了他的失落。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

孔乙己非常想擠進主流社會,但是卻不被接受。當酒館的人戳中他“落第”的痛點時,“籠”字便寫出了他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孔乙己從不懷疑自己的學識,所以他不屑向人證明自己的“文化”。但是,沒能考取功名,是他內心的痛。然而,即便如此,善良的孔乙己,也從沒抱怨過社會,或是報復輕視他的人。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這一段的孔乙己表現出了善良、可愛的一面。豆子是孔乙己的,孩子是別人家的,所以他完全沒必要,將碟子裡的茴香豆,分給這些孩子。但他的友善,卻讓孩子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討要。

“伸”“罩”“彎”“直”“搖”這一連串的動詞,則寫出了孔乙己用力保護茴香豆的可愛與善良,他不忍心居高臨下地去哄罵孩子,也不願看孩子沒有吃食。但不幸的是,當他需要“討飯”時,卻沒有任何人願意去善待他。

魯迅將自己多年的觀察與體驗,投射到孔乙己的身上,以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和精確的用詞,將孔乙己雖然貧苦,卻依然善良的樣子,描繪了出來。讓我們既佩服,又想要將這份善良傳承下去。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3. 如果生活充滿絕望,就要有反抗的精神,即便還是會失望,也心無所憾

所謂“人善被人欺”,孔乙己的善良,並沒有得到善待。他的生活充滿了絕望,這絕望,不僅來自於主流社會的不接受,也來自於底層階級的嘲諷。但是,孔乙己卻仍然以讀書人自居自傲,因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絕望對抗。

汪暉曾說:“‘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並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探討,而是體現為對普遍存在的人生狀態的觀察和思索。”

雖然無法躋身主流社會的孔乙己,覺得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但是他卻從不做諂媚、巴結等有辱讀書人骨氣的事;與底層階級相處時,為了不與之為伍,他也常表現得“與眾不同”。比如,他不會像短衫客一樣穿短衫,即使長衫破舊酸臭,也不肯脫下長衫;酒也總會比短衫客多要一碗,還會外加一碟茴香豆。

雖然這些做法,在主流社會的人看來,是迂腐、窮酸;對底層階級而言,是滑稽、愚蠢。但對孔乙己而言,卻是他不願與之同流合汙的態度,以及衝破黑暗、反抗絕望的決心。

即使他上擠不進主流社會,下融不入底層階級,最後悲劇離場,他也還是會為了心中守望,與絕望對抗。因為對孔乙己而言,絕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無望。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4. 善良,且勇於反抗絕望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孔乙己的反抗,並沒有帶他衝破絕望,他的人生最終還是悲劇散場。

但人生的失敗,並不代表人品的失敗。孔乙己善良的品格,值得我們傳承;孔乙己對絕望的反抗,更值得我們尊敬。

一個人無力改變周遭的環境,卻唯獨能守護好自己的靈魂。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絕望和冷漠時,有些人會像孔乙己一樣,在冷漠中保持善良;在絕望中,勇敢反抗;但有些人,卻甘願被絕望打敗、與冷漠為伍。雖然前者的日子,一定不好過;但後者的歲月,也絕不會靜好。

所以,生活中,還是需要那些善良,且勇於反抗絕望的人。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善良,因為他從不把別人對他的否定,放在心上。王小波的長相,並沒有像他的小說一樣吸人眼球。妻子李銀河,初讀王小波的作品時心動不已,但見到他本人後卻“心如死灰”。

其實,不光是李銀河,許多人都嫌棄過王小波的長相。但是,王小波卻從不生氣,也不會心生怨懟。而是以一種幽默地自嘲,化解尷尬。比如,有次李銀河因為醜,向他提出分手時,王小波就打趣道:

“我要去爬蟲館和那些爬蟲比一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麼難看。”

這樣的幽默不僅逗笑了李銀河,還增添了王小波的個人魅力。然而,雖然王小波擁有一副有趣的靈魂,但是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都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後,才逐漸讓人看到了它的好。

但,漫長的等待,永遠與絕望相伴。在一次次的拒稿後,王小波的內心其實是絕望的。因為小說中,涉及情愛的描寫,所以他的作品一直無法受到主流社會的青睞。他就像一個在黑夜裡趕路的人一樣,傾盡所有、付出心血,去完成的作品,就像一沓廢紙般,被主流社會撕的稀爛。但倔強的王小波,卻並不想要“屈服”,而是堅持自己的風格,努力反抗生活帶給他的絕望。

正如王小波所說:人活著都是為了要表演,所以才失去了自我。即便無處可去,也要永不屈服。我堅決不改了。我寧可寫有滋有味發不出來的東西,也不寫自我約束得不成樣子的文章。在此我毫不謙虛地說,我是個高層次的作者,可是有些人卻拿我當十六歲的孩子看待。”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雖然不被理解,讓他絕望;但是,對文學的執著,卻給了他反抗絕望的動力。而事實證明,王小波真的突破了絕望,並邁向了主流社會;而他骨子裡的善良,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有趣的王小波。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回顧一生時,發現自己該堅守的沒有堅守,該反抗的沒能反抗。

孔乙己一生貧苦,尚且不願放棄心中守望,始終堅守一顆善良的心,用反抗的決心,去應對絕望的態度,令人欽佩;而王小波在面對相貌、和作品,屢次被質疑的情況下,仍然選擇用幽默,堅守善良;以堅持,來對抗絕望的做法,也同樣換來了後人的尊重。

莎士比亞說:一隻小小的蠟燭,它的光照耀得多麼遠!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出廣大的光輝。

夏爾·凡多姆海恩也說過:“悲慘的話就反抗,心存懊悔的話就前進,只會為不幸哀嘆的你,連豬都不如。”

任何時候,心存善念的人,都一定會否極泰來。因為心若向善,惡自離散。而如果此時,你的人生正充滿不被理解的困擾、不被接受的絕望。請先振作起來,然後與絕望對戰吧。因為絕望不會自己消失,只有你反抗它,它才會停止“搗亂”。

所以,做人就做一個善良的人吧;做事時,即便遇到絕望,也請堅持下去,反抗到底吧。因為你的善良、和反抗絕望的決心,一定會還你一個美好的未來。


魯迅《孔乙己》:被誤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