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魯迅先生作為文學界的大師,為後世留下無數經典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文學作品。


發表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被稱為“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以其思想的深邃與藝術的創新所流傳後世。


而魯迅先生的第二篇小說,更是在思想性與藝術性更進一步的同時,極高程度地提高了可讀性。


整篇小說讀起來自然流暢,中間穿插著各種點綴,結尾卻意蘊深長。魯迅也說過這是自己最愛的作品。


你可能沒有完整讀過《狂人日記》,但你不可能沒有讀過它,不過,你也有可能從來沒有讀懂過它——


《孔乙己》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1


對於《孔乙己》的思想,主旨,內涵,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文章,而我們在這裡用一個全新的角度聊聊《孔乙己》的藝術,形式,技巧上的成就,在文學史上,這也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作“看與被看”。


首先是第一層的“看與被看”,發生在(短衫)主顧們孔乙己之間。


書中如此寫到——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從上文,可以看到“短衫幫”對待孔乙己的戲謔,嘲笑深層次是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


一個讀書人,所謂的“士階級”,現在混的如此之破敗,甚至不如自己。因此,這些“短衫幫”在嘲笑孔乙己的時候,可以短暫忘卻自己生活的不如意,獲得一種短暫的滿足感,也就是《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而這第一層次的“看與被看”本質上則是普通人邊緣人之間的“看與被看”。


擴展來說,這是以“短衫幫”為代表的勞動大眾,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處於底層的群眾們對於以孔乙己為代表的邊緣人,零餘人,落魄人的一種鄙夷與碾壓。


這也是封建時代下科舉制度的有害影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一口號將“士”階級推崇至極,彷彿也有無數士子從貧民一躍青雲,但是科舉制度同樣培養出來了更多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沒有進學,不會營生”。孔乙己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僅僅發生在魯鎮的,更不是僅僅出現在清末的,這種悲劇是整個封建王朝的,全中國的,無數個一生也沒有春風得意的可憐人的。


2


其次是第二層的“看與被看”,這時讀者閱讀的視點從“短衫幫”轉向了老闆,這時候,老闆發出了看的動作,而“短衫幫”和孔乙己作為一個整體成為了被看的對象。


書中如此寫到——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這第二層次的“看與被看”本質上則是小商人階級普通人階級間的“看與被看”。


擴展來說,以“老闆”為代表的小商人,由於處在“士農工商”的底層,雖然大多數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但是當時在地位上還低人一等的,這時看到普通人的寒酸與邊緣人的落魄,自然就會產生與勞動者們類似的精神滿足感。


前兩個層次性質差不多,甚至可以放在一起看,而在第三個層次上,“看與被看”開始發生了質變。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3


第三層的“看與被看”,這時讀者閱讀的視點從老闆轉向了小夥計“我”,這時候,“我”發出了看的動作,而老闆,“短衫幫”和孔乙己則一同構成了被看的對象。


書中如此寫到——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從上文,也可以看到“我”作為一個孩子,一個生長在時代鉅變中的新生命,生活的環境,目睹的人事,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第三層次的“看與被看”,本質上則是在時代鉅變下,新生民眾傳統民眾間的“看與被看”。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擴展來說,“我”這個人物形象,也是當時中國社會千千萬萬個新生民眾的化身,甚至“我”在魯鎮的生活,也是無數中國人無法突破的一種生存壞境,因此“我”和其他人,甚至“我”和魯鎮,都是一種壓抑環境的象徵。


但截至到這,“我”仍然是故事的敘述者,以上的所見所聞也都是從“我”的眼睛看到的,“我”仍然是“看”這個動作的主題,所以這時候,魯迅先生讓孔乙己走向了“我”


4


以上三層的“看與被看”,都是文章的顯性層面的,也就是說都是有跡可循的,但是,從第四層開始,這種關係轉向了隱性層面


在孔乙己轉向和“我”交談以後,“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也悄然從一個“看”的人,觀察的人,變為了一個被“看”的,被觀察的對象。


書中如此寫到——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第四層的“看與被看”,這時讀者閱讀的視點從“我”轉向了作者,此時,是隱藏的

作者形象發出了“看”的動作,而“我”,老闆,“短衫幫”和孔乙己則一同構成了被看的對象。


很多人在閱讀時並不會清晰地意識到,這一段是小夥計“我”從“看”轉向了“被看”。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會在讀到“我”對孔乙己厭惡的態度後,會潛意識中感覺到“我”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甚至是一個群體的象徵,也會潛意識地不再僅僅用“我”的眼睛看向這個時代。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這時候,魯迅先生所擔任的作者形象開始隱性出現,讀者們也其實開始無意識地借用魯迅先生的眼睛來看向“我”和其他人。


這第四層次的“看與被看”,本質上則是新生民眾中的思考者和新生民眾中的麻木者間的“看與被看”。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擴展來說,是思考者,革命者,前進者對於這片土地上一些停滯不前的,麻木不仁的同胞的一種觀察。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無論是魯迅先生,還是無數投身文藝的作家們,都知道讓我們捱打的原因,不僅僅在於肉體上的脆弱,物質上的貧困,科學上的落後,更在於精神上的貧瘠,思想上的落後。


並不是以孔乙己為代表的邊緣人們使得國家衰敗,而是以“我”為代表的無數庸眾們,用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待一切,才真正導致社會的落後,思想的固化。


5


第五層的“看與被看”,發生在全文閱讀的完成之後。


與第四層的“看與被看”一樣之處,第五層同樣是隱性層面的;與第四層的不同之處,第五層必須有一個“讀罷此文,掩卷沉思”的過程才能發現。


不過一旦理解第四層作者與“我”構成的“看與被看”後,第五層其實也可以進一步看出來了,那就是讀者作者構成的“看與被看”。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魯迅先生除了被譽為偉大的文學家以外,還被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這正是因為魯迅先生對於中華民族,中國社會無時無刻都在憂慮、思考、批判。


而魯迅先生這一思考者的形象,也蘊藏在每一部作品之後,只有仔細閱讀,我們才會發現,新生民眾中雖然大多麻木不仁,但是仍然有著少數的思考者。


他們也堅信,對於落後精神的展示、揭露、批判是危險的,是艱辛的,但終歸是必不可少的,無可替代的,甚至付出生命也要完成的。


縱有再多“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終歸也是“愛之深,責之切”

《孔乙己》:從五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全新解讀熟悉的經典

綜上所述,五層的“看與被看”,清晰地展露出《孔乙己》全文的整體結構。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一座冰山,水面上只漏出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隱藏水下。


好的小說也是一樣,是時讀時新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高超的藝術構思與思想意蘊所驚歎,由於人生的閱歷也會有著新的理解。


除了《孔乙己》以外,你還有那些印象深刻的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呢,歡迎留言在評論區,也歡迎關注作者【文藝深眸】,沒準下一次你就可以看到你熟悉小說的全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