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曾回憶:“我嘗問魯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說裡,他最喜歡那一篇。”“他答覆我說是《孔乙己》。”——《魯迅先生二三事·》

《孔乙己》可謂是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一篇作品,短短三千字的篇幅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容納了豐富廣闊的人生。它是文學界不可或缺的珍寶,是小說界歷久彌新的典範。

接下來,我們從文章內容入手,逐步分析這篇文章的內容以及它所帶給讀者深層次的思考。

一.濃郁且獨有的地方色彩

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紀末期黑暗且悲慘的時代,故事中的地點“魯鎮”有著濃郁的紹興地方色彩。

環境中的種種細節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酒店的格局(“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飲食習慣(“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等,紹興正是作者魯迅的故鄉,而這些設置都是紹興一帶所特有的。

那為何要這樣寫呢?

我認為,作者寫自己的故鄉是很習慣的,也是能夠充分描述的。

同鄉人看能產生更大共鳴,外鄉人看更能開拓眼界,濃郁的地方色彩能夠將讀者更好地帶入時代環境中,更是具有畫的美感,甚至讓讀者覺得自己就正身處酒館之中,作為看客的其中之一,觀察著孔乙己的一言一行。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魯鎮——魯迅像

二.孔乙己的悲劇是看客的喜劇

在《孔乙己》這篇文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作為第一視角來敘述所見所聞。

“我”是鎮口咸亨酒店的夥計,每天見到的客人也是很多的,但印象深刻的便是孔乙己了。因為掌櫃面兇、主顧嚴肅,店裡快活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會有笑聲,但大多數想必也只是鬨笑。

觀點中認為,孔乙己是讀書人中的正面典型,有其可貴之處,這是他人所不及的。

文章中說,當時有短衣幫和穿長衫的,長衫的闊綽,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他又非是什麼有錢的人,穿長衫也只是證明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說話也是滿口的之乎者也,常引大家鬨笑。

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順著“潮流”,趨炎附勢地脫掉長衫。他堅守著自己的文人身份,不管他人的眼光與嘲弄,依舊著長衫以顯示與短衣幫的不同。

可見孔乙己是清朝末期典型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他信奉封建思想,擁護科舉制度,維護著自己文人的身份。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孔乙己形象

當他到店,有人詢問他臉上新傷疤時,便是報以沉默去點酒菜。而當他們故意嚷其偷書捱打時卻不再沉默,瞪大眼睛說他們汙其清白,但聽見人說親眼看見時,也會心虛地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之後又之乎者也地說起來,引得眾人鬨笑。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孔乙己依舊保持著自己的話語體系,在眾人的質疑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雖是說他真的偷了書、捱了打,但在他個人眼裡,偷書不算是偷。而在他眼裡,其他人根本不懂得這讀書人的事,但反過來,孔乙己的這種行為,在他人看來依舊是偷竊,不會有人贊同,也不會惹來同情。

孔乙己為何認為自己的“偷竊行為”與常人理解的偷竊有差別呢?歷史上曾經有人將竊書者成為“雅賊”。孔乙己認為竊書是比其他偷竊行為高雅的,他依舊固守著讀書人的清高,正如之前文中描述的孔乙己的著裝,便也是他覺得自己作為知識分子比他人高人一等的思想。

在他說話以及他的遭遇的基礎上,孔乙己得到的只是別人的嘲笑,這些看客以取笑他人來愉悅自己,將孔乙己的悲劇當做自己的喜劇,以活躍店內的氣氛,也是在活躍自己。

可悲的是孔乙己成為了他們“活躍”的重點對象,而孔乙己所做的種種,也只是他在自己空間裡維護個人尊嚴的困獸之鬥罷了,即便這維護的力量並非強大但也足夠令讀者去體會了。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孔乙己

三.孔乙己多面人格的體現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關於孔乙己的身世命運,“我”是從他人議論中得知的,孔乙己讀過書但沒有進學,又因不會營生而愈來愈窮。

以前孔乙己給別人抄書還可換一碗飯吃,但因其好喝懶做而又經常偷竊、消失,導致叫他抄書的人也不再請他了。為了生活他便也不得不做些偷竊的事,這種生活所迫也許能得到我們的些許原諒,但放在道德的標準線上,孔乙己無疑已經越過這道黃線了。

但就拋其偷竊的行為,他在店裡確是品行比他人都好的,這表現便是從不拖欠,粉板上從不會出現他的名字超過一個月多,對於他這種窮人算是很難得的了。

當旁人問起他是不是識字時,他不屑辯,但當這些人繼續逼問他識字為何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時,他卻顯出了頹唐不安的模樣,從嘴裡便吐出他人的之乎者也了,這時固然又引起眾人鬨笑,店內又快活起來了。

一向如此,眾人依舊以此作為笑料,但從這部分卻能看出當論到讀書問題時孔乙己在態度上發生的變化,只有這種問題是讓他可以解釋的,雖說說的是令人聽不懂的古話,卻極能凸顯出他的文人的氣質了。

他人格的可愛不僅僅體現在他不拖欠酒菜錢上,孔乙己因不能與大人說話而向孩子們說話,他所能找到自身價值與自豪感的時刻就是如此了。

孔乙己問到了“我”的頭上,問我是否讀過書還有“茴”字如何寫,見“我”不理會他,便誠懇地教“我”如何寫,又當“我”說出寫法時便點頭連說好,要熱情地教“茴”字的四種寫法,很可惜“我”毫不在意,孔乙己便顯出惋惜之情。

還有,當孩子們圍著孔乙己時,他會分給孩子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若不散,孔乙己便慌忙捂住碟子稱不多不多。可見他的熱心以及如同小孩子一般地愛惜自己豆子的心情,他的可愛之處足以體現。

我們雖從中看出了其多面的人格,但這人格的背後多體現出的是時代背景下讀書人的悲哀。他善良、可愛卻也會為生計偷竊,他不許人說是因為他骨子裡自認的讀書人的清高。

他教小夥計識字,是認為知識是小夥計升為掌櫃的重要條件,這也是封建思想中“學而優則仕”的極致體現。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孔乙己

四.小人物的悲劇——精神與肉體上皆傷痕累累

魯迅在談到吳敬梓《儒林外史》中封建知識分子時,曾指出這類人是:“八股之外,一無所知,也一無所事。”

文中說,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看到這一句,突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悲哀,孔乙己在這些人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個可供消遣的微不足道的人物而已。有他大家笑一笑,沒他也不會對生活產生任何影響。

正如後來掌櫃結賬時才發現孔乙己已經很久沒來了,是因為還欠十九個錢。後來又聽人說因偷了丁舉人的東西而被打斷了腿,許是死了。掌櫃的態度便是不再問,繼續算他的賬,似乎並未為孔乙己而感到絲毫的哀傷。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孔乙己

待後來,初冬時,孔乙己竟出現了,只可惜這時的他在櫃檯下對著檻坐著,又黑又瘦,穿著破夾襖,“我”在收他錢時發現他手上的泥,就知道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見到這幅慘狀,掌櫃卻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然而孔乙己沒有爭辯,只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又在是否因偷書才打斷腿的問話中卻低聲說是跌斷的,可見孔乙己並不想提起這件事,同時又想維護自己少許的尊嚴。儘管如此,掌櫃和幾個人都笑了,後來,孔乙己喝完酒後便用自己的手坐著慢慢走回去,這又是在旁人的說笑聲中。

但仔細體會,以前人們取笑孔乙己竊書的事情時,孔乙己的態度是理直氣壯地指責他人“汙其清白”,而如今卻只能低聲懇求他人不要再提。此時的孔乙己心中“知識即一切”的意識逐漸消失,他不再反抗,只能默默離開。

論《孔乙己》——悲慘時代下的困獸之鬥

孔乙己

孔乙己被大眾當做戲子,是別人來說笑的工具,但他自己從來沒有主動扮演戲子,不僅僅是一句“不要取笑”,而是他處處顯示出這樣一種知羞恥與榮辱的讀書人的本性。

在文章的結尾,很久都沒有見到孔乙己了,這也是在掌櫃不斷提起“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中所覺察到的,到了中秋便不說了,再到年關也沒再見到孔乙己,大概他的確是死了。

孔乙己是一個以悲劇結尾的人物,但我們卻從這篇文章中發現了在他身上的許多發光點,我們很難從一個人的某一個動作或是一句話就評判一個人的好與壞,但是在魯迅的這一篇《孔乙己》中,作者卻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物,孔乙己雖在他人眼中是用來活躍氣氛的,但他本身卻形成了一個高大的個體,在他的身上有著不同於書中人物的自尊和氣質,雖貧窮但也可愛,雖偷竊但卻不拖欠酒菜錢,這便是他身上的可貴之處。但統治階級的壓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孔乙己對科舉制度的虔誠擁護也使得他遭受著難以磨滅的痛苦,這是孔乙己的悲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作者簡介:秦啊閒,愛奇思妙想的90後老阿姨,熱愛生活,時常幻想,願我們搭乘時光列車一路領略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