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封建社會中衍生出來的“主子”和“戲子”

《孔乙已》作為魯迅先生的精品之一,其中的主要觀點,中國讀書人的兩種角色:“主子”和“戲子”,更是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思考以及爭辯。小說以孔乙已和丁秀才為代表人物向我們描述了這兩種角色的特徵。魯迅先生提倡要讓自己成為既非“主子”也非“戲子”的“真的人”。

孔乙已和丁舉人本來並無大的差別,受到相同的教育,讀著相同的書,他們身上最大的不同就出在科舉制度上。清朝文科科舉制度總共分為三級,第一級為童試,考中者被稱為秀才,第二級為鄉試,考中者被稱為舉人。

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第三極包括會試複試和殿試。舉人即使沒有通過第三級,也會有做學官和知縣的機會。丁舉人魚躍龍門通過了第二級考試,而孔乙已連第一級考試都沒有通過。兩人的地位一下子就懸殊起來,鎮子上的人對丁舉人恭恭敬敬,對他有著懼怕和敬畏的心理。

甚至都不再直呼丁舉人的名字,整日舉人老爺的叫著。除此之外,人們還以能在舉人老爺家裡幫忙而感到榮幸,丁舉人儼然已經變成了鎮子上的“主人”。由此足以看出當時舉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了。孔乙已存在著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的雙重心理,對那些可能做官的人阿諛奉承,同時又好吃懶作,麻木迂腐,被人們當作“戲子”。

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科舉制度的發展

令兩者差距變大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發展的呢?科舉制度從隋煬帝時期開始,延續到1905年被廢除,這項制度在中國整整持續了1300多年的時間。有些人認為科舉制度和現下的高考制度類似,實則不然,通過高考決定的是你步入哪個層次的教育學校,也就是進入哪個大學,然後繼續教育的環節,這可以為以後的發展增光添彩,但卻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科舉制度則是為朝廷選拔官員的,這就意味著教育環節已經結束,參加科舉就是加入官僚體系的一種道路,這種制度和考取公務員更為相似。

科舉制度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寒門子弟提供了機會,宋代有很多人就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加入官僚體系,然後再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升到宰相的位置。

得任高官的人還可以通過蔭補來使家族子弟受益,挑選優秀的家族子弟進入官僚體系實習,實習期滿之後便有可能留下來成為正式的官員,這種制度具有封閉和開放雙重性。

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總的來說科舉制度的實施還是因為當權者為了鞏固統治的策略,讓天下的有識之士都把青春耗在了詩詞歌賦上面,使得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逐漸變少。科舉制度的考核內容一直沒有實際用途,明清以

《四書》,《五經》為題,文體更是規定為八股文,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限制了人們的創造性。

通過科舉制度構建的龐大的官僚集團,再加上家族的封蔭,使得重要的經濟力量都掌握在皇家或者親信手裡,導致集團內部爭鬥不斷,從清朝開始當權者乾脆使用文字獄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使得人們都不敢有思想,麻木迂腐。百姓們也逐漸形成了對官員畏懼,以及趨炎附勢的心理

封建社會文化荼毒人民

中國人在封建社會中浸染了多年,直到現在也依然還殘留著一些封建思想。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口號——“存天理滅人慾”,主要特點就是禁慾,以表達慾望為恥。佛教因此禁殺生,禁食葷,禁性慾,提倡通過打坐自省來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除此之外,封建社會的君權主義也格外突出,這一點在我們平時玩的象棋中頗有展現。中國象棋的規則是,卒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而將只需待在家裡即可,另外還有士和象的保護。至於判斷輸贏的辦法,僅僅是看誰的將軍活到最後,不管你還有多少棋子,至關重要的只有一個將而已,這麼一對比,其他的棋子反倒顯得無足輕重。舉人老爺的一句話說出來,鎮子上的人可能把這話奉為金科玉律。要是孔乙已也說一句,

恐怕會被人當作傻子戲弄。

封建社會文化還含有消極的處世觀念,“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人怕出名豬怕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等等。員工生病了怕別人說閒話而硬撐著去上班,明知領導說的不對,可依然是一味地奉承。老闆虐待員工卻依然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盲目的跟從別人,有人奉承舉人老爺,其他人也跟著做,不願費心去思考怎麼做是對的,反正大家都這麼做,要對一起對,要錯一起錯,好歹自己不會突兀,導致人們思想麻木,全都睡著了,這種被封建社會荼毒的消極處世觀念依然殘留在我們的生活中。

重讀《孔乙己》:讀書人為啥會有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

封建社會官場文化盛行

在封建社會中,“官場文化”尤為突出,中舉之前,舉人老爺無人問津,可中舉之後,他的一言一行都被重視起來,舉人老爺立馬有了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覺得自己有了“主人”的樣子,原本不熟悉他,不瞭解他的人,也都會千方百計的親近他,吹捧他,奉承他,也許心裡想的和表現出來的並不符合,儼然成為了一個表演的“戲子”。

魯迅先生認為,讀書人應該要擺脫這兩種困境,他應該勤學上進,有毅力且有決斷。一個人既不應妄自菲薄,迎合別人把自己當做別人調笑的戲子。也不應隨便看輕別人,把自己當成主子。如果有權,則應該用到正道,而不是騙人

孔乙已最後悲慘的命運,除了封建社會的荼毒,也跟他自身的性格以及意識密切相關。百姓們習慣的把讀書人看成“主子”或者“戲子”,

一個洋洋自得,作威作福;一個則羞愧難當,為了不讓自己太突兀而隨大眾。通過孔乙已,我們應該有所瞭解,有所醒悟,並且從中借鑑精神力量,還原讀書人本來的樣子,才不會成為一個時刻察言觀色進行表演的可憐人。

參考文獻:

《孔乙已》

《宋代科舉社會》

《科舉制度和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