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歷史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意義多在於警示,無論腐朽或是輝煌。時代不同下人們追求的信仰不一。

然而,時代的紀念意義從不侷限於批判或是追崇,它的本質是成長。那麼在它的成長過程中,它的任何模樣我們都應該用處於那個時代目光去感受它,而它所能給我們帶來任何一種心靈體驗,也都該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去理解,時代沒有完整或者是巔峰,底下的人也無可厚非要在其中為其所處的時代奉獻自己的記憶,而其中就不乏有著教訓以及值得讚揚的精神。

《檀香刑》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作家莫言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本質上鄉土氣息的文學著作,在內容的表達和所反應的時代背景上卻是令人嗔目結舌的。“檀香刑”,一種並不在古代六大酷刑中的駭人聽聞殘酷刑罰,莫言通過描述檀香木劍貫穿人體的同時不乏附帶著對封建腐朽帝國被貫穿的緬懷和感嘆。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1900年德國人入侵“山東高密東北鄉”修建鐵路時,主人公趙丙從一個普通戲子因德國人羞辱自己的媳婦兒而將兩名德國兵打至一死一傷後,無奈參加起義軍對抗德國兵失敗後淪為“檀香刑”受刑者的故事。小說通過趙丙這一人物作為主線,附帶、交叉引出20世紀初中國被列強侵略的那段血雨腥風的真實場景以及那個時期下的中國統治者昏庸所導致的國度腐朽和民不聊生。

小說將故事放回到1900年那個烽煙瀰漫、內外交困的時刻,就一直是國人不願提及或去深入探索的歷史,但如果將視角轉變為去欣然接受我們身處國境曾經那不堪的往事的時候,就會發現,那個時代下無論民生何等卑賤、國度如何落後,其中依然留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以及偉大文明形成的艱難歷程。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從宏觀和寫作藝術角度看,趙丙被施以“檀香刑”這種並不在古代六大刑罰卻不輸給任何一項刑罰的殘忍度都刑罰,在小說中又如何成為“靈魂”的存在?在我看來,或許其中的意義就猶如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大門並在其中修建便於他們隨意出入中國的鐵路一般,象徵著那個時期中國在外國眼中是那般弱小。

微觀角度,趙丙及其周邊的人都是小說中主題人物,那便是“小人物”,在祖國遭到入侵時,作為祖國的一份子,他們散亂甚至自相殘殺,即使趙丙作為英雄人物登場,結果也無非只是看客們議論、探出窺色以及外國人用來殺雞儆猴的對象。

這場史無前例的國家危難史,用我們現在目光看來是讓人難以置信、怒上心頭的,而對於當時人們我們也自然而然將他們視為懦弱和愚昧的存在。可在我看來,一個封閉的國度,無論這扇國門是自行打開或者是被外界強行撬開,這都將是一次慘烈的國與國以及人性生存與現實的戰爭。

不妨用諒解和感同身受去體會那個時代,或許我們就可以從中感受到在最危難的時刻下,那些不屈、倔強、英勇等眾多被讚揚的精神又是如何養成的。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01、一段國家的成長曆程,一場血雨腥風的教訓——小說背景

中國清末年間,一個不單單只是記錄時間的歷史時刻。它代表的是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德法洗劫古觀象臺、德國殖民山東修建鐵路等一系列中國近代發生的沉重往事。

引起這一系列的根本因素便是中國清末年間昏庸君主統治下將國度封閉的結果,當各國列強爭相搶奪土地資源的時候,中國卻在以不前之勢自居,由此爆發了一系列被侵略的歷史故事。

一個封閉國度欲以不爭之態存於世的安詳、美好同時也成為了以國為“野獸”的撲食爭奪蛋糕。封閉,代表著落後,落後代表著捱打,先進與落後間不僅是較量甚至是肆虐,這是殘酷的事實。

這些建立在破壞基礎上的富饒和強者的象徵即使是勝利也將只是一時之歡,而由一個落後者到失敗者的轉變,這個過程也將是必然,以血腥和慘烈的形態猛烈抨擊者腐朽的無知,那宛如災難般的降臨和涅槃般的重生滿是對偉大形成過程的激勵和時代歷史對人性的鞭撻。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02、時代激流下的小人物——身不由己


大清朝第一劊子手趙甲,受過帝王接見封賞的存在,一生砍過的人頭不計其數。當德國人與袁世凱討論如何處置孫丙時,德國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什麼都落後,唯獨刑罰是先進的,讓人忍受最大的痛苦才死去,是屬於中國人的藝術,更是中國政治的精髓。”

而趙甲也完美演繹著這種“藝術”,在刑部帶了四十多年的趙甲,熟悉各代以來各種慘烈的酷刑,作為刑部四劊中的第一人物,趙甲對自己的“工作”認知是:“在行刑的時候,我們不是人,是神”,然而,事實也的卻如此。趙甲代表的是大清朝的法,而法不容情。對比當下,法律依舊是懲罰罪犯和守護秩序的威嚴,但法律在懲罰一個人的同時也保護著一個人生為人的尊嚴。而莫言筆下的趙甲手下處置的對象,都無法稱之為人。

對於趙甲,他的權力所佔的比重是大的,但也僅僅只能用在了刑部。法制社會,趙甲在那個時期象徵的卻不是法,而是威嚴,公正與否他無法干預,即使是作為刑部權力最高的他,他也只是個冷酷無情的劊子手。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孫眉娘,馬桑鎮著名的“狗肉西施”,因身著一雙大腳“違背了當時流行的三寸金蓮”無奈嫁給了趙甲那痴傻且同為屠夫的兒子趙小甲。成婚後孫眉娘又因趙小甲無能而不甘屈服命運尋求愛情與縣長錢丁私會勾搭,成了當前廣為流傳的風流人物。當得知自己父親被袁世凱通緝後連夜通知父親出逃,又當孫丙被抓起來後毅然放棄了已知身邊這位靠不住的縣長另尋救父之法。

在孫眉娘身上不難發現,作為一個亂世下的女性她風流且有情有義,在大清帝國崩塌前夕,孫眉娘追求女性獨立的形象,體現的淋漓盡致。

孫丙,戲曲“貓腔”的傳承者和發揚改革者。最大的夢想是“貓腔”戲曲發揚光大流傳千古,無奈因自己老婆被德國兵羞辱而殺人,從此走上了義和團起義反抗德國兵的道路。花拳繡腿終將無法抵擋火槍大炮,當德國兵駕著大炮將整個鄉縣包圍起來時,那個被視為打鬼子英雄形象也最終選擇了投降。然而,他的投降換來的不是憐憫,而是整個鎮子火光瀰漫,百姓連滾帶爬出逃的結果。

孫丙的英勇精神體現在處於牢獄中有獲救希望卻放棄,他試圖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千萬國人奮起抗爭而甘願受刑。而作為一個有理想有義氣的漢子,他的無奈反抗與最後的受虐換來的只是百姓無奈的憤怒,看客嘆息的窺色以及千百“貓腔”戲人為其歌頌慘遭陪葬的結果,而孫丙也將只是德國人槍打的那隻“出頭鳥”。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錢丁,縣太爺,作為政府官員的他在高密鄉是服眾的人物。身處仕途又視前途為第一的他無奈因孫眉孃的感情糾葛而參與了這場孫丙行刑案。在即將泯滅的良心面前,錢丁無法釋懷自己親眼目睹的德國軍殘殺百姓的行徑,更無法接受眼前那位“無名岳父”被不斷折磨,最後選擇親自出手給了孫丙一個痛快,更結束這場酷刑的鬧劇。

小說這種將角色以“甲乙丙丁”形式命名的同時又將角色重要性階級區分的寫作藝術手法,是莫言帶給眾多作家的技巧。而其背後的法為一,如助紂為虐、麻木不仁的趙甲、情為次,如有情有義充當鏈接作用的獨立女性孫眉娘、勇義為末,如英雄主義、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孫丙和良心未泯的錢丁。小說通過人物情感構建出的國度到民眾的框架,未嘗不是無微不至對時代、人性的回憶。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這場行刑與被行刑間的殘暴反映著植根於國民心中那人人為己、六親不認的深層腐朽,血腥中帶著歷史與現實中人性良知的扣問。莫言先生以作家身份帶給後人的回憶和感悟遠比文字深刻。

03、在未知的苦難下,居安思危是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所必備的意識


當現代化的外國列強與中國“貓腔”藝術對持之時,藝術會因語言不通而被誤解為反抗的喧囂。正如小說中,當孫丙被行刑時底下的“貓腔”藝人被掃射一般諷刺。可回顧歷史感受當下,會發現,苦難似乎並不僅僅只是歷史記憶。當下的我們也正面對著種種未知的苦難,大到國度,小到個人,而我們是否能夠在前人身上得到真正的教訓和成長還只是未知。

在沒有面對絕對的苦難時,我們並不能夠站在道德高度去批判、去忽略。將目光放回到那個時代與其平行感受,那個時代下受災的人們身上多的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系列勇者無畏的精神。

通過《檀香刑》,回憶、感悟清末年間那些多層面的精神成長


《檀香刑》這部以現實為基石的藍本,實則也是以德國強迫清政府訂立了《膠澳租借條約》時期,抗德隊伍中的帶頭人物“孫文”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而其中莫言先生做了多大的改變我們不得而知,但它充滿血腥和醜惡的同時又將懦弱和腐朽不斷擴大反映,以最慘烈的方式深刻警醒著每一個讀者乃至當下泰若自然的人們

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美好的,過往的人們為我們做著無數的正向精神嚮導以及各種反面的教訓,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和銘記的,而那些被無數人讚揚和歌頌的精神本質上都需要一個養成的過程。災難和苦難是未知的且只會愈發殘酷和艱難,當新的苦難來臨時,是否具備從容應對條件和勇者精神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