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節選)

莫 言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新潮還是守舊,其實都難以擺脫傳統的影響。傳統如同空氣,無處不在。一個作家,當他拿起筆來時,傳統就開始左右他的寫作。如果傳統是水,作家就是魚。

中國小說的傳統是什麼?我粗淺地認為就是說書人在茶樓酒肆、廣場集市講說時形成的一些範式。最初的小說家就是用嘴巴加上一定的形體動作來講述故事的人。他們自己,或者是別人,將他們口頭講述的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後進行整理加工提高,這就成了小說。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中國古典小說,大多還留有說書人的痕跡。連中國古典小說的“章回體”,大概也是說書人創造的吧。說書說累了,就要休息一會,喝杯茶,抽支菸,同時也藉機向聽眾收錢。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我少年時在農村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到集市上聽書。因為沒有錢,只能擠在人縫裡偷聽,為此不知捱過多少說書人的嘲罵。起初,我母親是反對我到集市上去聽書的,但很快她就默許了,因為我每次聽書回來,都可以將我聽到的,幾乎一字不差地複述給她聽。

村裡有一位一字不識的老漢,為生產隊餵養牲口。他年輕時曾是書迷,在青島拉洋車,掙幾個錢,全都用來去書場聽書。據說說書人是一個美女。寒冬的許多個夜晚,在生產隊飼養棚的熱炕頭上,在牛馬咀嚼草料的聲音裡,老漢就給我們複述他當年聽過的書。每次開講前總要回顧一下他與那個說書女人的友誼。一個人的記憶力好到這種程度真是奇蹟。後來我想,他能夠將多年前女說書人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住,大概是他愛上了那女說書人。這樣的聽書經歷,是我最初的小說課程。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當然,中國古典小說,早就從說書人的“話本”形態突了圍,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形態和藝術傳統。北京大學的葉朗教授有一本著名的書,題目叫《中國小說美學》。我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讀書時,曾聽過葉朗先生的課,受益匪淺。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葉先生總結了很多條,我只記住一條,那就是:白描

何謂白描?就是作者不去直接描寫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也不對小說中人物的性格進行主觀評判,而是借人物自己的語言、行為,把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中國古典小說最高明、最迷人的地方。這是真功夫,來不得半點含糊。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對世態人生的豐富體驗,建立在作家推己度人的強大能力,建立在作者對所寫人物如同對自己的親人一樣熟悉的基礎上。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1980年代,中國曾有過一個學習西方文學的熱潮。我們從西方文學中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我們很快就意識到重視傳統、迴歸傳統的重要性。中國作家欲想寫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小說,除了學習西方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去汲取養料,尋找素材。我在198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已經顯示了我回歸傳統的努力。那部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一個民間的說書人。這部小說在當時的文學環境裡是很不時髦的,但我自己知道這本書對我的意義。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後來,我又寫了一部從民間戲曲中汲取藝術靈感的長篇小說《檀香刑》。這是我向民間文化傳統的致敬。這部小說激發了很多年輕同行們的熱情,當然也讓少數人反感。

寫作課丨莫言: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當然,學習傳統、迴歸傳統的終極目標還是創新傳統是一條文化河流,必須有創新之水不斷注入,才能奔騰不息。

↓↓為您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