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文學作品究竟為誰而作?

知名作家莫言、閻連科與麥家日前參加了某文學沙龍座談會。沙龍持續五天,三位作家就“文學”與“影視”、“市場”、“傳統”、“地域”的關係等話題展開討論。

文學作品究竟為誰而作?


“作品質量不受寫作目的影響”
作家們的話題首先集中在剛剛頒發的茅盾文學獎上。還未曾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閻連科認為,拿獎不拿獎沒有那麼遺憾,最重要的是寫出一些有質量的作品來,不管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得獎與否,寫作目的的高尚與否並不決定作品本身的質量。他認為,如果有民間獎把茅盾獎以外的標準建立起來,中國的文學會更豐富一點。

文學作品究竟為誰而作?


“寫小說不能一味迎合導演製片方”
在談到“文學”與“影視”的關係時,莫言說,雖然他的許多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但在他看來最具改編價值的《檀香刑》卻至今沒有人看好。他說,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一種選擇的藝術,但很多導演不具備眼光,往往把一部一流的小說改編成二流的作品。最近十年,小說家和導演蜜月期已經過去,大家各走各的路。現在,小說家有意識地在往影視方面靠,想著怎樣才能夠吸引導演、製片人的眼光。這樣一個先入為主的寫作目的勢必傷害小說。

文學作品究竟為誰而作?


“導演又"編"又"導"作品無深度”
在麥家看來,尤其是這些年,文學和影視的關係不是那麼和睦了,一些導演變成編劇了,他們都想跟文學發生一點點關係。他說:“術業有專攻,編劇就應該幹編劇的活,導演就應該負責導演的事。我們看到,近幾年的國產大片,有許多導演忽略了編劇的力量,既導又編。仔細看看這些影視劇,它們的原創性、思想性,或者說深度,往往是經不起推敲的。這種"近親繁殖"的影視作品,必然多數是不受觀眾和市場歡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