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教會我們唱歌的歌手(1):張惠妹

那些教會我們唱歌的歌手(1):張惠妹

張惠妹是個運氣不好的歌手,在成名前經歷了不少曲折,成名之後路也不順,出道不過幾年,就遇上了好幾張質量一般的專輯。靠作品吃飯的職業真的活得心驚膽戰,因為成績怎麼樣真的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就連傳奇如張愛玲,後期的作品的流行度也不如早年了,為此她還陷入了自我否定。

大眾對於歌手唱功的判斷並不是根據自己的聽覺來的,而是看歌手的地位。比如惠特尼休斯頓,因為一首保鏢,沒人敢說她唱功不好,如果覺得不好聽,那一定是欣賞的方式不對。前幾年還沒徹底過氣的瑪麗亞凱莉就沒這種待遇了,不過這兩年隨著年紀增長,牛姐的地位也慢慢凸顯出來了,在大眾評論裡,也不再有質疑她唱功的聲音了。

同樣的現象挪到華語樂壇來也一樣。在《你在看我嗎》之前,張惠妹只是一個唱功很好的女歌手,而在這張專輯之後,阿妹的天后地位已經穩固,成為了女歌手唱功的標杆。在耳帝的評論裡,他認為《如果你也聽說》是阿妹唱功的分水嶺,到《這都什麼時候了》達到巔峰,但這只是從技術層面說,實際上阿妹歌唱實力的體現,早在97年的《妹力四射》中就已體現出來。

技術方面不多說,我覺得阿妹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對情緒的拿捏,不僅準而且範圍廣,甚至可以說,張惠妹教會了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感。

1.

我不算張惠妹的忠實粉絲,所以我之前只聽她的熱門歌曲,整盤的專輯我幾乎沒點開過。最近突然想聽聽她早年的歌,就點開了《妹力四射》這張專輯。

文字和畫面這兩種東西的力量很強,它可能輕易觸碰到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而《不要告別》這首歌則告訴了我們,歌聲同樣也有這樣的效果。

像悲傷、痛苦這種直接的情緒,已經不容易表達了,那麼表面是喜,內核是悲的情緒則是地獄級難度,換種說法,如何把隱藏的情緒表達得很明顯,但同時又得讓人清晰地認識到這是“隱藏”的情緒?

《不要告別》是翻唱的早年的一首歌。早年很多愛情歌曲都是隱忍的悲情浪漫主義,這首歌就是這樣。開頭是“我的眼裡,有兩個你,十個你,萬個你”,浪漫,甜蜜。後面卻變成了“不要告別,不要抱歉,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沒有人會流淚”。是啊,我那麼愛你,可你要走了,我又能怎麼樣呢,我不難過,你別愧疚,因為在燈火輝煌的夜裡,沒有人會流淚。

這首歌讓我聯想起了一篇沈從文的小說,女主角是小溪邊的一個小姑娘,從沒去過城裡,也不懂事,有一天城裡來了一個男人,他是那麼地令人著迷,像是帶著小姑娘來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世界,他呆了幾天就走了,小姑娘一直在想他,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又來了,又走了,書中始終沒有正面描寫他們間的關係,只寫了小姑娘的言行和情緒,你甚至不敢說這是愛情,但你卻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小姑娘的心思。

《不要告別》的第一段,阿妹的聲音時而輕時而重,而且對比得非常明顯,可不就是像喝醉的人那樣跌跌撞撞嗎,但第一段全程還是保持著平衡的混聲,保證了聽覺上的美感,也添了一絲柔弱感。第二段從“你的目光說明一切”開始,聲音開始放開、加重,這裡的強聲讓人感受出故作的勇敢,就像嘴裡大聲說著不在乎,心卻在顫抖。第三段是阿妹版本獨有的升key高音,其他翻唱版本都沒有,在第三段的高音中,終於帶出了壓抑了大半首歌的哭腔,但依然是隱忍的,剛出來一點就收回去了,這樣表達出的情感更加立體也更加真實,表面再怎麼裝著說“不要抱歉不要告別”,心裡也不可能忍得住的,或許我在你記憶裡留下的最後一面是體貼的祝福,但轉身之後,我面對自己的樣子,誰又看得到呢?

這樣敏感而多層次的情感表現當然是有紮實的技術支撐的。我在前面提到這首歌是一首“混合情緒”的歌。開頭的告白是浪漫的,但實際上全曲的基調是悲傷的,這種矛盾的感情不可以是割裂的,必須是並存的,所以浪漫的某些唱詞上,稍稍提一下笑肌,甜蜜的感覺就有了,但同時卻充滿了連續的、弱而不虛的尾音——這就溢出了脆弱感,這需要很好的氣息和混聲技術來支撐。

對高音的嫻熟的控制力則可以收放自如,表現出不同層次的情緒,例如在第二段中的“壓著放”以及最後一段的爆發,都是強聲高音,情緒卻是不同的。

2.

《真實》是我以前很喜歡拿來練習的一首歌,我曾經很興奮地跟朋友說:“真實很適合拿來練感情哦!”因為“愛錯一個人”“心痛比快樂更真實”這兩句都很容易帶出爆破音和哭腔,我還很喜歡非常誇張地演繹“錯”和“痛”這兩個字,並非常得意自己的表現。

我在聽阿妹的原唱時,卻發現她在這兩個字上並沒有非常over的表現,所以我曾經一度認為自己唱得比阿妹“更有感情”。

後來有一天,我聽懂了這首歌,我就重錄了一遍,然後我發現原來那兩個字並不需要唱得那麼雞血,再聽回我最開始那個版本,只覺得狗血。

作為創作者,一生都在與“自認為”抗爭,一篇文章,作者自認為寫得好,但發出去可能沒人看,一首歌,歌手自認為唱得有感情,但聽眾可能覺得狗血,一部電影,演員自認為很感動,但觀眾可能覺得很尬。

“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感也是一門技術,而這個方面我們通常是忽略的。很多歌手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都很臉譜化,所以我們在ktv唱的時候也很容易學得似模似樣,這個地方大聲一點,那個地方用個氣聲,這地方故意啞一下。

就好像模仿牛姐的人,那些蒼蠅手小碎步學得惟妙惟肖,我們也大呼“一模一樣!”但是牛姐本人有那樣做嗎?臉譜化的情感表達並沒有錯,只是“還不夠”,阿妹的情緒表達會讓你覺得“真實的就是那樣的。”

臉譜化的情緒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粗暴地劃分情緒,失戀就是哭,甜蜜就是嗲。

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阿妹的情歌可以組成一本《失戀全族譜》,你可以在阿妹的情歌裡找到所有的類型的情傷,任何人都可以在她的歌裡找到自己。

《真實》——欺騙

《剪愛》——失望

《藍天》——走不出來

《人質》——感情變質

《不像個大人》——心累

《我要快樂》——愛錯了人

《我恨我愛你》——放不下

…..

其實這些不同的失戀歌所包裹的情緒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刀切地把所有失戀歌都表現成“哭”,那就像很多直男把粉紅、玫紅、姨媽紅都直接歸為紅色。

《真實》中我還聽出了另一種情緒,就是茫然,可能這是我過度解讀了,但我真的這樣覺得。

曾經有個朋友讓我點評他唱的真實,我說你唱得太狗血了,太作了,然後他就平靜地唱了一遍,我說這樣就沒感情了,他問那怎麼辦。我說,你試著用茫然的感情的來唱,你想象一下自己的身份證掉了,你一邊喃喃自語:“我的身份證呢…我的身份證呢…”,一邊翻箱倒櫃地找,記著這個喃喃自語的感覺,帶進歌曲裡面唱,後來他這樣一試,果然好了很多。

在我們想象中,人被愛人欺騙之後可能會是仇恨或是嚎啕大哭,但在現實中,人的反應應該是會懵掉,這就是茫然的感覺。這才是人真實的表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妹這種對情緒的把控能力是已經內化了的,她並不是一句句想好怎麼唱,然後背下來。我曾經看過她一個《真實》的現場,好像是歌友會,她一邊唱一邊跟歌迷飛吻打招呼,那個現場是唱得“挺開心”的,完全沒有被欺騙的悲痛感,不過我並不覺得這不好,因為歌友會嘛,大家開開心心的不也挺好的。我舉這個例子主要是想說,一首歌怎麼演繹,阿妹是很靈活的,擱置在裡面的情緒也是可以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