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2016年美國著名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榮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評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鮑勃迪倫在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的表達。

世界震動!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將目光投向音樂藝術家。而鮑勃迪倫擊敗的對手有萬年陪跑村上春樹、敘利亞流亡詩人阿多尼斯。

當一切冷靜之後又感覺並不意外,鮑勃迪倫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他心中的詩意。

隨後就有學者提出,如果中國要選出一位音樂家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話,想來想去也只有羅大佑了。

他的音樂,即使拋開作曲,單拿歌詞咀嚼,一樣唇齒留香,瀰漫著詩意的氣息。

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小時候在老家西部山村,崇山阻隔,那時我們並沒有多少娛樂,外部新鮮事物的接觸機會同樣寥寥,聽首歌都要拿個本子來相互抄歌詞。

即便這樣,能聽到的歌曲也並不多,其中就有一首《童年》。還是小朋友的我並不知道寫這首歌的人是誰,也不關心是誰。

就這樣,這首歌唱了一年又一年,其他歌曲換了一茬又一茬,《童年》還在,它過了初中,過了高中,直到進入大學。

大學的日子悠閒又充滿哲思,同一寢室的同學常會就某個問題展開玄談辯論。

我們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注改革,關注矛盾……像每一代著眼時代的學子一樣。

我們又享受悠閒,我們戀愛,我們肆意著青春……如每一個同齡的年輕人。

羅大佑便在此時以他獨有的面貌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他像一座寶庫,我們越挖越深,越挖越感覺不可思議。當我們終於探底他的整個人生,將他的作品與它的時代相印,又與我們當下的時代穿插,才不得不感嘆羅大佑當真是流行音樂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網絡上各種媒介關於羅大佑的文章很多很多,但文章的模式卻大同小異,以“紀傳體”的方式回顧一個人豐富不尋常的人生,像一篇簡約版的由他人寫成的“自傳”。而對於他的作品,多以專輯與專輯來整體論述,太過粗糙。

在這裡並不在渲染本篇文章觀點有多新,角度有多好,只是有感於目前的流行音樂界呈斷崖式的自由落體,特別在周杰倫淡出之後,年輕一輩卻再出不來甫一出道便驚豔絕倫的創作者,最重要的是沒有思想、沒有文化底蘊。

由此,我就更想分析羅大佑的“教父”地位是如何煉成的。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年輕時黑衣、墨鏡、長髮的羅大佑


假如對羅大佑的音樂進行一個大概的分類,按照歌曲承載的思想深度,可大致分成四種類別:

第一類,校園民謠的青澀年華。

代表作:童年、歌、錯誤、鄉愁四韻、閃亮的日子、戀曲1980、青春舞曲、稻草人等等。

其中《錯誤》、《鄉愁四韻》是分別對鄭愁予和余光中的詩進行直接譜曲,曲調瀰漫著古典之美。

這是年輕的羅大佑,是青澀浪漫的青年。一首《童年》寫出了所有人最無邪天真的小時候;那兩首詩歌是我們大學時風花雪月最文藝的浪漫;《閃亮的日子》、《戀曲1980》、《青春舞曲》等是年輕人的多愁善感,對易逝的傷懷。

這一類的羅大佑比對大陸,相當於九十年代的老狼、葉蓓,21世紀初的水木年華、朴樹。至於如今新生代,雖然也有《北京東路的日子》,但就詩意的優美已經無法與他們的前輩相比了。而在所有這一類中,就作品的美學而言,羅大佑顯然更典雅,深具東方傳統之美,其中以《鄉愁四韻》為最。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華語流行音樂開天闢地的專輯《之乎者也》


第二類,有一定人世閱歷的個人情感與生命的體悟。

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你的樣子、野百合也有春天、告別的年代、是否、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愛的箴言、小妹等等。

這一類別的作品太多了,且首首經典。這時的羅大佑經歷了社會的複雜,他對時間、生命、情感的理解徹底超脫了校園民謠高牆封閉式的美好浪漫,進入人生體驗階段。不再是生命沒有經歷浸染,最初的輕飄飄形態,而是已經摻入了個人對現世的感悟。

很多歌手都會表達個人情感,但更深入對生命的體悟卻寥寥無幾,只一項便可篩除99%的歌手。

這一類的羅大佑比對大陸,相當於九十年代寫《那一年》、《兩天》時的許巍,目前最新一代的音樂人中只有趙雷、宋冬野等民謠歌手,他們的歌曲同樣描刻了對世事的感悟,卻又有不同。民謠的形態是故事,一首歌一個故事,而羅大佑和許巍則更深入的將故事情感提煉昇華,如詩意般深沉雋永。

羅大佑寫光陰逝去與《時間都去哪兒了》不同,寫感情悲劇蒼涼的《你的樣子》就絕不流於愛啊恨啊之類淺白表面,寫普通人的嚮往用“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意象,寫離別則從個人上升到那個共同年代的告別。

總結出來便是,此類作品羅大佑在故事的基礎上,採用意象的堆積或類比進行藝術手法上的提煉,而不是直接講故事的更簡單手法。

個人覺得,羅大佑和九十年代的許巍算這一類的天花板,而新一代中只有趙雷的《畫》達到這一層級。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香港開辦“音樂工廠”時


第三類,站在更高的視角,有歷史厚重的情感表達。

代表作:東方之珠、滾滾紅塵、戀曲1990、追夢人、海上花、明天會更好

一部作品要想承載住歷史的厚重,就須要創作者將自己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站在文明之上,穿透時間的洪流。無論何種藝術,皆是如此。

而能做到這一層的音樂人,都是一個時代的藝術家。

《東方之珠》自不待言: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一首歌便將香港的歷史滄桑、如今的東方明珠地位、曾經的飽經憂患、以及黃色的臉的家園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厚重感撲面而來。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寫得出來的。

還有《滾滾紅塵》中對張愛玲與胡蘭成一生糾葛的愛恨描寫: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聚難聚,愛恨的千古愁。

《戀曲1990》中對人生、天涯、家等意象蒼涼的刻畫:

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

《追夢人》則是對作家三毛傳奇一生的總結提煉:

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這一層級的歌曲值得我們一聽再聽,值得去逐句分析回味。那種美感與深刻會淨化我們的靈魂。

而想要進入這一層級,創作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文化素養與視野高度。

對比大陸,真正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一塊紅布》;2000年後的許巍屹立於這一層,他的《藍蓮花》、《第三極》等;前兩年創作出《平凡之路》的朴樹也邁入了這一層。相比而言,朴樹的文化素養要稍弱一點,但他對生命的體悟卻極深,若非經歷大起大落、喧囂寧靜,是寫不出來《平凡之路》的。

當然寫出《青花瓷》的周杰倫也位於這一層,只是這裡對標的是大陸音樂人。

至於新生代,最有希望的還是未來的趙雷。他與許巍年輕時很像,但後來許巍研讀佛經後,自身的文化底蘊有了質的蛻變,這也是他能寫出《藍蓮花》和《第三極》這樣厚重作品的積累儲備。

個人的感情終究太單薄,歷史的厚重需要更厚重的文化來承載。趙雷值得期待,但還需提高。

所以大陸這20年的流行音樂最高成就者,非許巍莫屬。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最冷峻最具批判的羅大佑


第四類,繼承傳統文人的批判意識,對現世的拷問和對人的關懷。

代表作:之乎者也、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鹿港小鎮、皇后大道東、美麗島

這一類,值得大書特書。它代表了最具羅大佑個人特色,也是他最高成就所在,雖然他在前面三類中都做到了該類別的最頂尖。

縱觀華語樂壇,能踏入這一層級,且挖掘如此深刻的,唯有羅大佑。

李宗盛沒有,周杰倫也沒有。

這裡不是說他們的作品不好。而是指一踏入這一層,他的音樂便跳出了流行音樂的範疇,具備瞭如小說、詩歌、藝術等針砭時弊的功能,音樂也就成了承載作者思想,記錄時代的工具。

音樂不再是音樂,而僅僅是一種載體,核心成了它要表達的思想。

這樣的作者便不再是歌手或音樂家,而是文人,是知識分子。

前面分類時便言明“繼承了傳統文人的批判意識”,若創作者不具有文人的批判意識,他是永遠也踏入不了這一層的。這也是先前說明李宗盛、周杰倫也不能的原因。

《之乎者也》是羅大佑將傳統解構,嘲諷當時的老輩人物像個老夫子一樣只是一味的指責年輕人,卻不聆聽他們的想法,其實那些老夫子自己腦子都不清醒,就胡亂發表意見。

現在聽聽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麼

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鹿港小鎮》表達的是城市工業化的進程中,鄉村傳統消失了,而底層人民在城裡改變命運的夢想幻滅,等想回去時,才發現故鄉也已回不去了。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整首歌如詩如畫,縈繞著一種宿命般的無奈悲涼。很難想象,這首歌是羅大佑第一張專輯的第一首歌,起點實在太高。

在羅大佑此類所有作品中,最最重要的是《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它們分別刻畫的是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部作品構成了一幅長長的畫卷,寫盡了臺灣的最主要的時代思想。

其中《現象七十二變》已經收錄入我們大學語文教材,作為詩歌學習:

隨著都市現代化的程度

每個人多少追求一點幸福

是個什麼樣的心理因素

每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

在西門町的天橋上面閒逛

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

就像我看到文明車輛橫衝直撞

我不懂大家心中作何感想

本來只打算摘錄這一點,但這首歌詞實在太好了: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

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

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而《未來的主人翁》則是立足當下的時代進程,對未來的預言:

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

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真心的關懷

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最最厲害的是,羅大佑在1983年就已經預見到了遊戲與電腦對未來孩子們的影響: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1981年IBM才剛剛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而羅大佑其後便準確預言了它對未來孩子的影響。你無法用語音來形容他對世事的洞見之明。

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是流行音樂的歌手?甚至簡單的音樂家?

羅大佑:華語流行音樂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和老友組“縱貫線”時


上面具體解析了羅大佑作品的四種分類,接下來將進一步分析為何他能被評價為華語樂壇“教父”?

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他拓展了流行音樂的邊界。

一如“宋詞”,在蘇東坡以前,盡是男歡女愛,傷春悲秋,風格綺麗靡靡,而至東坡蔚為大觀,對於世事、生命感悟,無一不能入詞,“宋詞”由此方入大雅之堂。

又如武俠到金庸手中,才擺脫草莽文學,成為雅俗共賞的類型文學。

而流行音樂到了羅大佑手中,他將西方搖滾樂的精神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批判精神比較系統地融入流行音樂,既提升了流行音樂的美學高度,又前所未有地鑿入了深刻性與嚴肅性,極大地拓展了流行音樂的邊界。

至此人們才發現原來流行音樂也可以承載嚴肅的哲思。它不只是娛樂大眾,表達自身情愛,還可以成為時代的記錄工具。

二是,對時代和民眾的關懷。

羅大佑的音樂往往都有一種大時代感。通過批判,展示出他對時代的思索,以及對普通民眾的人文關懷。批判從來不是目的,渴望世界變得更美好,才是真正現實主義批判的精髓。

羅大佑對音樂邊界的拓展是開創性的,對時代和民眾的關懷又充滿了深邃的思考與人文氣息。在思想性和開拓性兩方面,他創造了一座難以超越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