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羅大佑的歌是一面鏡子,映出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私和群體的保守與因循。同時也是一柄利劍,插入社會的心臟,無情地解剖軟弱的政治、混亂的理論、汙染的環境、麻木的人性、冷漠的人群、喧囂的時代……“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2017年7月26日,羅大佑出了新的專輯《家Ⅲ》,這距他的上一張專輯《美麗島》已經13年了。

1984年30歲的羅大佑發行了他的第三張專輯《家》,歌曲《家Ⅰ》,“誰能給我更溫暖的陽光/誰能給我更溫柔的夢想/誰能在最後終於還是原諒我/還安慰我那創痛的胸膛/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地方/那是後來我出逃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歌曲《家Ⅱ》他唱著:“多年前滿懷重重的心事我走出一個家/而今何處能安撫這疲憊心靈浪跡在天涯……給我個溫暖的家庭/給我個燃燒的愛情/讓我這出門的背影/有個回到家的心情”。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家Ⅰ》《家Ⅱ》不但誠懇地道出了羅大佑內在的渴盼,而且也和前期處理愛情歌曲時抑鬱低調的情緒大相徑庭,是羅大佑作品中第一次出現明朗溫暖的情歌。33年前,那個歌唱著憧憬家的年輕人,33年後,也已娶了老婆,生了女兒,在《家Ⅲ》裡,家終於有了定論,“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彼此關照的家庭……展翅高飛的人兒/離開是否穿越時空告別/到那天忽然重現在你面前/對你再次微笑才發覺”。

但《家Ⅲ》這張專輯對於很多羅大佑的歌迷來說,專輯呈現出來的並不是他們熟悉的那個充滿反抗、憤怒和諷刺的羅大佑。就像採訪羅大佑的那期“十三邀”裡談到《家Ⅲ》時許知遠所說的:“羅大佑已經有十三年沒出專輯,這些歌和我熟悉的那個羅大佑不大相同。他年輕的時候是以尖銳性、對抗性著稱的,年紀更大的時候更溫暖,不是那麼對抗性的跟自己的年齡跟自己的生活環境做出某種融合妥協。”

記得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羅大佑,“你怎麼理解幸福?你認為什麼樣的日子才是閃亮的日子?”他回答說:“西方有一句話: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這個地方是家,這個地方就有幸福。你在這個地方最沒有憂慮,你可以穿著內褲到處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非禮的地方,沒有嘈雜,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私人權利受到侵犯。”其實“家”是羅大佑歌曲經常提及的一個主題,在他的歌裡,“家”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存在:一個年輕時想逃離的地方,一個現在想回去的方向。

4月18日羅大佑發表了今年的第二支單曲《免費》,對於更多的羅大佑歌迷而言,那個我們熟悉的唱過“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哨/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的羅大佑又回來了。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三十六年前,羅大佑發行個人第二張創作專輯《未來的主人翁》,那是一張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經典之作,豐富、深邃、張力十足的音至今聽起來仍令人讚歎不已。同名歌曲是羅大佑最博大的歌曲之一,由城市的迷茫——兒時理想的失落——借景想到下一代和對未來的期望,他像一位惡毒的預言家寫下了穿透時空的吶喊:“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水平線/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

三十六年後,單曲《免費》似乎是對《未來的主人翁》的一種回答,或者說是《未來的主人翁》的續寫,同時也唱出了美麗時代外衣下的深度思考:“網路/上網下載免費/以虛擬友情按贊來奉陪/在市服務器內面對面進化人類/升級到雲端的規格格式化輪迴/拷貝免費”,“起飛/窗外的風景免費/等降落/人出境菸酒免稅/讓專機豪宅魚翅超跑的原罪/救贖給慈悲的滷肉飯和礦泉水”。這個世界真的有便宜可佔嗎?羅大佑用音樂告訴我們:“免費很貴/付出的駟馬難追”,如果你相信“免費萬歲”,那麼“大家快快來排隊/讓各位都能體會/大家一起體會”。

我們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沒有免費的早餐、晚餐和宵夜。免費,一個極具誘惑性的詞,但代價往往也是最貴。就像歌詞裡講的,免費的門票代價是人情,免費的網絡代價是時間,免費的愛情代價是流淚。在網絡連接世界,信息極度過剩的今天,我們更容易被“免費”二字所迷惑。這個世界,誰也不欠誰的,誰也別想著佔誰的便宜,誰也不佔誰的便宜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世界。羅大佑又一次對現實世界做了清晰地描述和譏諷。

以前我看有篇文章裡寫:“羅大佑的歌是一面鏡子,映出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私和群體的保守與因循。同時也是一柄利劍,插入社會的心臟,無情地解剖軟弱的政治、混亂的理論、汙染的環境、麻木的人性、冷漠的人群、喧囂的時代……他聲嘶力竭地吶喊,把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化成悲壯的呼喚,灑向思索中的人們。”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有人覺得像這樣的剖析入木三尺,可是我卻認為羅大佑的底色是溫情而鄉土的中國人文傳統,只是對於1970年到1990年前的年輕人來說,羅大佑對於他們是文化,是一種態度,是某種精神圖騰,“都是在壓抑、封閉的歷史環境——可以稱之為‘啟蒙時代’下青年一代的代言人”(張曉舟 語)。但是我們對於羅大佑是否強加了太多我們的想象和意願呢?

正如羅大佑在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的專輯文案裡寫的:“至於那些用純粹他們個人想要的看法來塑造我,然後傳播給大眾的媒體興趣者,或者爬到高不可攀的角度來審閱批判我的作品的人,我是永遠不會對他們提出任何解釋的。””這個世界仍然大得我們看不清楚我們最近的地平線。”

我認為我們不必過多解讀羅大佑,你要解讀羅大佑,你就變成了一個哲學家,那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某段旋律想起,當某句歌詞唱出,它與你最深層的經驗(感受)完整扣合,甚至更加清晰完全地替你表達了無法言說的某種情緒的時候,這就是人生最美妙的時刻之一。

回憶一下我們翻看同學錄老照片的時候哼哼《童年》、《光陰的故事》,傷感的時候聽聽《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想譏諷某人的時候大聲唱出《之乎者也》,想罵人的時候唱唱《現象七十二變》,思念愛人的時候一遍又一遍聽著《痴痴的等》這些時候的感受……況且這些歌每隔五年、十年你都還能聽出新的領悟。羅大佑的歌幾乎窮盡了人生最質樸的至情至性。

今年4月21日是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發行37年的紀念日,羅大佑在他的Facebook公共主頁寫下來這樣一段話:

1982年那年我剛從學校畢業沒多久,腦筋裝了許多醫學知識、音符、對社會與人生的問號……整整37年後的今天……昨天晚上和大隊人馬剛剛才做完在吉隆坡舉行的演唱會,大馬的觀眾們很開心。是的,他們聽羅大佑的歌也有三十多年來,一個當日聽歌聽音樂的年輕人,在這麼長的日子裡,不可能沒有成長;他不但成長,這段期間也會是他一輩子改變最大的一個階段。大家都經過了那些改變世界的諸多事情、事務,變成了今天的格局。演唱會的後段,當我們一起合唱《童年》的時候,所有人生的故事歷歷再現,許多人的眼睛中泛出淚光,臺上都看得到。從當初唸書、初戀的《戀曲1980》,叛逆時期的《之乎者也》到少時離家的《鹿港小鎮》……大家人生的經歷似乎相似的幾近可怕。是的,幾首感動的熟悉的歌曲,簡化了複雜曲折、酸甜苦辣、生離死別的人生過程。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是啊,當我們的青春期來臨,我們似乎覺得我們的耳朵變成了最靈敏的器官,我們開始用心去聽所有的歌,裝所有的音樂,在這段時間裡面我們聽到的歌,會和我們自身融合,變成我們終身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大家也不必念念不忘那個時代,覺得它必然也應該對後代有什麼影響,因為每一代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每一代音樂人都有每一代音樂人的面貌,即使我們現在還找不到蛛絲馬跡。

去年五月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演唱會成都站,我提前一個小時進場,我不停地在場內走動觀察,觀眾除了老年人中年人,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還有相約帶著幾歲小孩來看演唱會的家庭。我的正前面坐著一位十六七歲模樣的年輕人,演唱會開始,他就一直跟著舞臺上64歲的羅大佑哼唱每一首歌。他的這些歌曲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它們會被一代又一代傳唱下去,“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許會想起現在這首古老的歌曲”。

本月初,羅大佑接受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邀請,在哈佛大學科學中心以中文進行演說,論壇主題為“華語流行音樂四十年”,討論華語音樂創作與年代、地域、傳統、性別、風格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就音樂相關歷史進行口述錄製,錄製內容主要描述羅大佑多年來音樂生涯,從第一首歌《閃亮的日子》開始,一路到《家Ⅲ》專輯的心路歷程,及他這半生的成長與思想養成。口述影像將提供哈佛大學的學生、教授、學者當作學術和研究使用,也是哈佛燕京圖書館首次有華語樂壇創作者,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樂壇上歷史性的一刻。

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在口述聊天過程中,高曉松問羅大佑,“如何看待至今仍然持續保有做音樂的熱情?”羅大佑說:“我曾以為只會寫歌到四十多歲,但一路繼續走來,越來越發現音樂是一生的事業。”他提到,現在每一次去演唱會表演的心情,都保持著“在這個舞臺敢站上來,就不要怕死”。(以上兩段內容來自臺灣媒體報道)

是的,羅大佑老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一個人能唱到60歲甚至70歲或更大,他才是一個了不起的歌手。他的地位是多少青春偶像無法取代的。寫到此處,我的音樂播放器正好放到《未來的主人翁》,這首36年前的歌曲,36年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也許36年以後依然不變,就像羅大佑的所有歌曲,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從1974年發表的第一首創作歌曲《歌》,到2019年的最新單曲《免費》,跨越歌壇45年的羅大佑,依然像一句美麗的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