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沒能安天下?

比啦嗶哩



1、前期的劉備



前期的劉備一直寄人籬下,從開始的公孫瓚、陶謙、曹操等等,雖然有一些兵力。但是沒有頂尖的謀士為他規劃戰略,所以遲遲無法突破。


直到後來,徐庶被曹操脅迫去了曹操陣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來以後,劉備集團才有了方向和目標,知道以後該怎麼走了。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開始一步步取西川、借荊州開啟了自己的爭霸之路。


2、後期的劉備



這個時候劉備有了實力,手裡有多年征戰的勁旅,總計70多萬大軍,按道理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但是卻發生了關羽兵敗被擒,身首異處的事情。劉備北悲憤得無以復加,動用全部兵力,攻擊東吳。


其實這個時候,曹丕剛剛篡漢,根基不穩,這個時候與東吳合力攻打曹魏,還是很有把握勝利的。當然,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有感情。完全理智化的人那是不存在的。如果這個時候,劉備能夠放下仇恨,與東吳攜手,那麼歷史很可能會改寫。


本來70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連降表都寫好了,但是劉備不接受,就是要殺了孫權。孫權沒有辦法,只能啟用陸遜,陸遜火殺連營七百里,大敗蜀軍。從起以後,蜀國精銳盡失,幾十年後都沒有緩過勁來,直到滅亡都是如此。


所以,這個時候,有實力卻沒有好時機,或者說機會被浪費了。實在可惜。


我是勃勃,更多有趣厲害的歷史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勃聞漢志,讓我們一起快樂聽故事。


職業減肥營養師


劉備,手下文臣武將在三國裡都是比較牛逼的,為什麼卻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這個問題,很多智者都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蜀漢地少人稀,土地、人力、物力資源十分匱乏,然而魏國卻恰恰相反,各方面都優於蜀國。要想戰敗強大的魏國,無異於蛇吞象!這些都是事實。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據有荊益之地。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有一條清晰、明確、可行的戰略指導方針——《隆中對》!

沒錯,就是《隆中對》。據有荊益二州,就有了根據地。劉備之所以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在下有不同的意見,僅供諸君點評。

《隆中對》:……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

劉備,在蜀漢政權初建,百廢待興之時,不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卻因關羽之死而大肆討伐東吳,不但忘了“結好孫權”,反而與之交惡!

誠然,關羽作為軍中旗幟,被東吳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伐吳沒有錯,錯就錯在劉備心太高、太遠、太傲了!

伐吳,不是要置孫權於死地,而是要給東吳一點顏色,要讓孫權知道劉備的兄弟不是那麼好動的!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風險的!

劉備沒有見好就收!發兵東吳,孫權已經認識到後果很嚴重了。這個時候就應該談談“和”了,談談怎麼重新“結好”了。

孫權逼急了可以向曹魏稱臣,為什麼不可能與劉備言和呢?只要劉備願意,和談是完全有條件的!

談“和”的幾個要點必須要整清楚,弄明白:

第一:荊州,孫權是志在必得,既然已經佔據了,以前是“借”的,那麼現在就算是還給東吳了。

第二:同為漢臣,本當同心協力以中興漢室為目標,共同討伐篡漢之曹魏。這點對於孫權來說,是虛的,沒有多大意義。但是漂亮話也得說。

第三:荊州作為伐魏基地,由吳蜀共同據守,僅吳蜀任何一家要想守做住荊州絕非易事 ,東吳當主導管理、防守的責任。而蜀漢只是派遣少量兵力短期協住防守,不參與荊州的所有政務。

第四:由東吳出資部分軍需糧草,或者部分兵力,蜀漢主導出兵討伐曹魏。若伐魏功成,一併劃歸益州之地屬東吳管理。但孫吳須向劉漢稱臣!

這幾條孫權會同意嗎?

我是孫權的話,我肯定同意,起碼暫時沒有意見。我沒有損失啊,為什麼不同意?

這樣算不算重新結好孫權了呢?孫權沒有稱霸天下的大志,那麼就把他拉進“中興漢室”的戰車上,牢牢的綁住!接下來就等“天下有變”了。

其時,曹丕登位。曹魏江山將穩未穩,朝中諸多內患。這也是曹丕沒有在夷陵大戰之時趁火打劫的原因之一。

劉備此時無須提防孫吳,可以全力以赴北伐曹魏。甚至以太子探親為由,主動送人質給孫權,讓劉禪前往江東探望孫小妹。那麼“借道”荊州就應該不會有什麼誤會產生了。

這樣一來,就算是正式實施了:“天下有變……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了。

沒有了孫吳的後顧之憂,劉備趁機伐魏雖然說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可以起到逐步“蠶食”曹魏的目的,藉機擴張勢力。

所以說,我認為,劉備之所以不成功,其最大原因就是削弱了“三足鼎立”之勢,伐吳就是砍自己的足!

細細揣摩《隆中對》,每一點、每一字,都是要害!最重要的是劉備沒有“結好孫權”,反而交惡,最後損兵折將,給蜀漢造成了嚴重的虧空!沒有按照既定的戰略目標去施行,就是劉備不能一統天下的最大原因!

純屬個人看法,謝謝閱讀。歡迎您提出寶貴意見!



上善若水36526


劉備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他不能夠一統天下。

都習慣說“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點都不是上天給你安排好的,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謂之佔據天時。那麼,獻帝東歸回到洛陽,號令天下勤王,咋就沒有人去搶這個天時呢?

那時候,劉備的勢力是弱一些,但曹操也不強大哦。

即便勢力較弱,但態度總該有吧,那你的態度呢?

至於地利,徐州也是富庶之地,曹操屢屢征討徐州,也沒有沾到陶謙啥便宜,還幾乎把兗州老窩搞丟了。

那麼換做了劉備,還是非劉豫州不可以守徐州的劉備,沒折騰幾下就守不住了,還三次把老婆孩子全弄丟。難道是徐州地利不行嗎?

或許徐州是三戰之地,受到夾擊的壓力大,為啥總是別人聯合夾擊你,而你為何不聯合他人去夾擊別人呢?

說到人和,曹操戰將如雲、謀士如雨,江東孫權人才濟濟,層出不窮,難道他們就七分八裂,整天勾心鬥角嗎?

曹操並非僅靠天時,孫權也非只賴地利,劉備也沒有多麼的人和。

荊州派、東州派、蜀土派,整天的爭權奪利,劉備一直就沒有擺平。

總之,劉備是一代梟雄,具備非凡的能力,但要從處在哪個層次來看。

如果遇到劉璋這樣的對手,自然是遊刃有餘。換做是孫權、曹操,劉備能得到益州嗎?

如果遇到袁紹、劉表這樣的對手,劉備也只能打打醬油。袁紹因為戰敗,劉備背棄離去;劉表不死,劉備就一直呆在新野,也沒啥作為。

對手的勢力那是真正的是試金石,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虎口拔牙那才是豪傑。

劉備英雄之處,在於無論是曹操、呂布還是袁術,想徹底吃掉它都很難;但是劉備想戰勝誰都不容易。

漢中之戰慘勝、夷陵之戰大敗,除此之外,劉備總是在奔波,總是在逃命,啥也不顧地逃命。

這就說明,劉備的戰略眼光和能力,還是存在差距。他不能一統天下也在情理之中,劉備已經盡力了,沒有遺憾,後世也不必為他惋惜,耿耿於懷。


豹眼看歷史


對於劉備這個人我之前對其能夠成功建立政權有過三個觀點,現在也就這幾個觀點來談談他沒能成功的原因。

首先一點,劉備在前期的時候是既無名也無力的,他僅有的就只有他的兩個結拜兄弟,後來有了徐州,但底子太差了,經過諸葛亮的謀劃有了荊州還和東吳結盟,更是有糜家的幫助,但這些都是一下子堆積起來的,很不穩定牢固。

其次,劉備的兩個敵人曹操和孫權都不是容易對付的,曹操個人的能力在整個三國時期來說,三個領導人當中是最為有能力的一位,不僅能夠同麾下的武將打成一片,更兼曹操個人的才能也很高,編寫了一部兵法,連郭嘉、賈詡這等人物都對其稱讚可見他的才能之高,有天子在手,可謂是得了天時。孫權得父兄的基業,地盤上的家族勢力都被降服,可謂人和,更有周瑜,魯肅等人的輔佐,水軍在三方勢力中獨步天下,劉備的實力不足以同任何一方對抗。

最後,劉備佔據漢中,有了地利,成為了漢中王,可是他的退路已經沒有了,而他的出路卻又被兩方給擋住了,進不得,退又不得,劉備個人的魅力總的來說令我敬佩,然而天命不在,很多原因的相互之下劉備沒能實現統一的理想。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不通之處敬請諒解!





墨語書談


劉備沒有統一天下原因:

1、魏國佔的地盤最大,且都是長江以北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山東、河南、河北哪一個都是自古以來的天下糧倉。

2、後來荊州丟了,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國的半壁江山,接著,一心只為復仇的劉備又被陸遜一場大火燒的悽慘不已,國家境遇每況愈下。

3、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這位絕世天才的確為劉備制定出了聯吳抗曹的總路線。可惜,這個戰略根本沒有貫徹執行。

擴展資料:

1、蜀國,佔據著高山峻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南方瘴癘橫行,成都平原是不錯,可是跟另外兩家比起來,還是太小了點,戰略儲備不足這是劉備沒能統一根本原因。

2、荊州丟失後,蜀國版圖減損一半,除去荊州人口蜀國僅有區區的90來萬,而魏吳兩國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光這個數字比起來蜀國就很可憐,人少那麼戰爭資源就大減。

3、蜀漢與東吳之間,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提防互相廝殺,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結果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夷陵之戰蜀國大傷元氣。

結果: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此戰之後劉備病逝,再也無法北伐曹魏。


追憶經典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之感動,變為劉備的大業制定了一些方針策略,只要按著諸葛亮的方針走,天下統一就在眼前,但為什麼劉備不能夠一統天下,卻只能含恨而終,白帝城脫孤呢?

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從三方之間的實力比較來看魏國佔的地盤最大,且都是長江以北,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吳國就更不用說了,魚米之鄉的好地方都被他佔領了,怎麼樣都吃喝不愁,就一個蜀國佔著高山峻嶺,難以上青天的地方。

其次最要命的就是後來的荊州丟了,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國的半壁江山,接著一心只為復仇的劉備又被一場大火燒得悽慘不已,國家近況可以說是每況愈下。看著史書記載的各國人口對比吧,光這個數字就少的可憐,人少自然兵就少,視力大減。

第三,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這位絕世天才的確為劉備制定出了連吳抗曹的總路線,可惜劉備根本就沒有貫徹執行下去,反而和吳國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相互提防,相互廝殺,等著讓北邊坐收漁翁之利吧。

這三點足以證明劉備沒有辦法統一天下,劉備的手下不缺名將,可惜方向錯了,這些名將們根本就沒有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英雄無用武之地。

也許我們是不懂,才會覺得劉備沒有統一天下是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許是當時的局勢早已定下了這一切。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赤壁大戰之後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就是劉備了,當然前提是:一,他沒有丟失荊襄九郡;二,他沒有發動夷凌之戰。

荊襄九郡是魚米之鄉更是天下之腹,經濟價值巨大戰略價值更大,手握荊襄戰可攻退可守,水路並進牢牢的掌握著一統天下的主動權,就是曹操也要退避三舍國策也只能以防禦為主。

荊襄之失使劉備暫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跳板和先機但是隻要養精蓄銳靜待時變未來失而復得完全是有可能的。但夷陵之戰徹底讓劉備與一統天下絕了緣。

夷陵之戰本可以避免的,孫子兵法開篇

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

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不能試錯的,因為試錯的成本是身死國滅,代價是不可接受的。哪怕劉備有千萬個發動戰爭的理由但是結果就是那麼殘酷。敗了,徹底的敗了,嘔心瀝血幾十年的家底被白面書生陸遜一把大火付之一炬。

元氣大傷的蜀漢從此只能由攻轉守龜縮於巴蜀一隅徹底絕緣了一統天下的可能。即使後來的諸葛亮防守反擊六出祁山也只是夕陽無限好而已。

劉備手裡的底牌和實力要比他的高祖劉邦好太多,但是歷史不可能假設,一手好牌被劉備打的稀爛。


小史猴


說到三國的實力,許多人都覺得魏國強大,吳國次之,蜀漢最弱。後來魏國滅蜀、晉國滅吳都好像是理所應當的。而如果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三分天下”之策,劉備似乎是很有希望克復中原,復興漢室的,歷史上,劉備確實有機會北伐曹操,爭取一統天下的主動權,可是卻最終失去了。那麼,劉備是如何失去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的呢?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佔領成都,進而得到益州全境。此時,他手中還有赤壁之戰後從孫吳那裡借來的大半個荊州。一時間,劉備的勢力橫跨荊、益,旗下文臣有諸葛亮、法正等,武將更是同時擁有被後世並列為“五虎上將”的關張馬黃趙,除此之外,還有諸如魏延、李嚴等才能過人的將領。

這時的劉備,已經很接近諸葛亮提出的“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的設想了,那麼理想的情況下,只要“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宏偉藍圖就能實現了。不幸的是,此時一位不速之客驚醒了劉備的美夢。

這位不速之客,便是孫權派來的使者。孫權見劉備已經得到了益州,便來索要曾經被劉備借走安身的荊州諸郡。可眼看著大業將成的劉備當然不願意放過物產豐饒、戰略意義重要的荊州,於是推脫道:

“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聲稱要得到涼州後再歸還荊州之地。

孫權聽到這個答覆當然是勃然大怒,於是他一邊痛斥劉備言而無信,一邊派出呂蒙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為了保住荊州,劉備不惜撕碎與孫權的盟約,“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眼看著一場戰爭在所難免。可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北方傳來曹操已經攻下漢中的消息,本想用漢中張魯作為抵擋曹操的屏障,爭取時間與東吳爭鬥的劉備不想落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只好向孫權求和,先歸還了江夏、長沙、桂陽。

與孫權平分荊州後,劉備的勢力範圍有所縮減,不過仍然在荊州保留了一些實力,由關羽統領。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的第二次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來臨。這一年春天,劉備兵發漢中,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並在曹操親自率領援軍到來時堅守不出。夏天,曹操領兵撤退,劉備於是得到了位置非常關鍵的漢中。

還是這一年,關羽北伐,到了秋季:“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操剛剛丟掉漢中,又失了樊城,而關羽則一時間風頭無兩,眼看著關羽這位“上將”已經“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而劉備佔領漢中後,也隨時可以“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達成《隆中對》的構想,來自東邊的不速之客卻又一次讓劉備的夢想破滅了。

同樣是這一年,孫權從背後偷襲,拿下荊州,誅殺關羽。兩年後,劉備為給關羽復仇掀起夷陵之戰,失敗後退守白帝城,不久病逝,而蜀漢此時只剩下益州一地,劉備和他的蜀漢再也沒有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劉備曾經擁有兩次絕好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兩次都因為東吳而失去。第一次,東吳索要原本便是自己領地的荊州,倒也無可厚非;第二次襲殺關羽則實屬無道之舉。如果東吳沒有背棄盟約,倘若劉備抓住機會,克復中原,三國也許會走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然而歷史已經發生,我們所能做的也只剩暢想和惋惜。


鄧海春


也許是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影響,中國人對三國故事都非常熟悉,而劉備則是其中比較受爭議的一個人,這個人身為漢室宗親,年輕時就立志興復漢室,但是最終只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沒有完成復興大漢的志向。而他的先祖劉邦則是建立了漢朝,世祖劉秀又建立了東漢,它卻只建立了蜀漢,沒有一統天下,建立像西漢東漢那樣的,統一性王朝,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劉備沒有做到像劉邦劉秀那樣的成功事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先說他的個人原因,要做大事業,就離不開人才,但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就比不了劉邦和劉秀,相比這兩人,劉備用人比較挑剔,所以在外面闖蕩了好多年之後,身邊靠得住的還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幾個人,這樣當然是很難成大事的,如果他不得到諸葛亮,他甚至連一方諸侯也算不上。

再就是劉備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足夠長遠的眼光,沒有制定大發展的戰略規劃,他也曾經佔據徐州,卻沒有好好利用這裡的資源,徐州雖然四面受敵,但也畢竟是一個大州,人力物力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如果他能在徐州打開局面四方進取,就能很快實力大增進而與曹操袁紹一較高下,其實曹操在很長時間裡也只有一州之地,但是後來他竟然擊敗了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可見方略方法是比實力更重要的。

劉備結交人,以義氣為先,所以他與關羽張飛關係非常鐵,以至於兩千年來都為人們所崇拜,但是這兩個人雖是猛將,卻不是良將,劉備佔據徐州時,本來可以好好發展的,但是卻被張飛給丟了,後來佔據了荊州時,本來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結果又被關羽給丟了,荊州的丟失,基本上代表著劉備已經不可能再一統天下了。

劉備是個很重義氣的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他是最重義氣的,但是重義氣的人也容易意氣用事,比如他為關羽報仇而討伐東吳就是很不明智的,但也不能稱為大錯,他其實可以依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孫權交還荊州,孫權一度也答應了,但是他非要用戰爭的手段為關羽報仇,這樣孫權很受不了,於是夷陵戰敗,不但荊州沒有討到,多年養成的強大軍力也丟掉了,從此再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相比於劉邦,劉備不如他的從善如流,也不如劉邦會用人,所以劉邦手底下人才濟濟,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樊噲等,而且劉邦特別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決斷,所以雖然經常在戰爭上失敗,但是卻獲得了大局上的勝利,因而最終能領袖群倫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相比於劉秀,劉備就差得更多了,劉秀這個人無論在哪個方面幾乎都是不世出的奇才,既有長遠的遠光,又有宏大而正確的戰略規劃,本身又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事家,而在情商方面更是高到令人歎為觀止,知人用人方面的才幹也無與倫比,所以他的手底下有著比劉邦更豐富的文臣武將,大家基本上都對他死心塌地地效忠追隨,而劉秀也特別能發揮大家的能力才幹,使得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致力於東漢王朝的建立,所以劉秀從開始經略河北之後,發展的非常順利,未及一年就被部下擁戴為皇帝,之後一路高歌定都洛陽建立東漢,其人生事蹟只可以被人頂禮膜拜,世界歷史上都沒有一個可以比肩者。

劉備志向很高,做事也很用心,待人也很真誠,但是在用人的才幹上比不了劉邦和劉秀二祖,機會的把握上也不如這兩人,資源和人脈方面也比二人稍遜,所以沒有像劉邦和劉秀那樣一統天下建立王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超能博士


我說以下幾點:

第一點,蜀漢後期劉備為了報張飛被殺之仇,不顧諸葛亮勸告,使得東吳一個書生陸遜有機可乘,火燒連營,輕輕鬆鬆贏了,還賠了個關公,這不是一個政治家更像是以義為核心的幫派首領,缺乏政治家的篤定。 第二點,借荊州而不還荊州,最後還是大意失荊州,當時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不歸還,不僅僅是失信問題,更是違背了聯孫權而抗曹操的大的政治方針。打破了政治平衡,自然會陷入孤立。 第三點,對兒子的教育不行。



劉禪並不是智障,相比司馬懿的教育方式,劉備差遠了,司馬懿行軍作戰都帶兩兒子歷練,經常考核他們,指導他們,管教有方,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像劉備讓自己兒子嬌生慣養,劉禪事事都問諸葛亮,親信宦官黃皓,後來還樂不思蜀,相比司馬昭兵困鐵籠山的智謀,劉禪差遠了,父輩的教育很重要。 第四點,蜀漢後期武將不足,五虎上將死後,朝中可挑大樑的武將很少,就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魏延雖打仗勇猛,但是剛愎自用,蜀漢後期武將匱乏,姜維也難撐大局。 第五點,諸葛亮為首的群臣與蜀川本地幫大臣為首的李嚴

政見多有不合,難以統一意見,矛盾越積越深,導致蜀漢晚期戰備物資供給和國家內政治理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