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須有度,別讓“超時效應”逼瘋孩子

  一天,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這位媽媽口才很好,旁徵博引,從上地鐵開始一直不停地說教,要說服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總想著玩iPad遊戲。一開始,孩子一聲不吭,慢慢地開始變得不耐煩,說:“媽,你都說了一路了,你就不嫌累嗎!”這位媽媽嘆了口氣,說:“說你是為你好,要不然我才懶得說你啊!”孩子聽後,乾脆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不理她……



批評須有度,別讓“超時效應”逼瘋孩子


  “要不是為你好,我才懶得說你呢。”這是那些喜歡給孩子說教的爸媽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你好,所以才要對你說教;因為怕你這也不懂那也不懂,所以要把能想到的都告訴你;因為你不說話,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聽懂了,所以我要一直說下去,直到你聽懂記住為止……初衷是好的,然而效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往往接受不了這樣的好,反而覺得憋屈,或者反感,像這個孩子一樣。
  什麼原因呢?問題出在教育方式上——這種教育方式容易導致“超時效應”。
  關於超時效應的解釋,有兩個經典故事:
  故事一: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篇著名寓言叫《傑米揚的湯》。大意是:傑米揚是一個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個朋友遠道來訪,傑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好菜——鮮美的魚湯,來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覺得很贊。傑米揚便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傑米揚沒有覺察,仍然一個勁兒地勸他再喝一碗。朋友終於忍無可忍,丟下碗,拂袖而去。


  故事二: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這兩個故事都在說一種心理現象:因為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超時效應”。

批評須有度,別讓“超時效應”逼瘋孩子


  “超時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故事。我們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對孩子寄予重望,所以一次給孩子報很多個特長班,或者一回家就叮囑孩子做作業,也可能揪著孩子一個小錯誤翻來覆去地說教。當學習任務過重,當父母對同一問題的說教次數過多時,孩子就可能感到心理負擔過重,繼而產生厭煩情緒,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出現“超時效應”的幾率更大。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很普遍。它不僅出現在孩子身上,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樣存在。試想,如果領導總是揪著一個問題對你反覆說教,如果工作任務過重,如果做一件繁瑣的事情持續時間過長,心理是不是也會很煩?理解了這一點,再教育孩子時,就能跟孩子共情,繼而改變教育方式,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了。
  俗話說,過猶不及。對於人的心理的認識,古人早已洞悉。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度。這種中庸的態度在家庭教育當中也相當受用。為了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超時效應”,也可以用到中庸的方法:


  1.批評宜抓住重點,點到為止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對其批評指責,本來就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如果批評時間過長,頻次過多,孩子就更加容易出現“超時效應”。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過度,你可以針對問題,提煉觀問題的關鍵點,簡單明瞭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而不是長篇大論幾個小時,讓孩子厭煩。
  批評孩子做到“點到為止”的好處還在於,可以讓孩子自己有時間去思考和反省。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批評須有度,別讓“超時效應”逼瘋孩子


  2. 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一般地,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覺得問題很重要,或者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父母再次進行批評,也不是簡單地重複,切忌用你又……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呢之類的貼標籤的語句,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千萬不要窮追不捨。
  3.表揚要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多用描述事情的方式
  同樣,對孩子的表揚也要有度。很多父母都懂得表揚對孩子的意義,但總是泛泛地表揚,或者說濫用表揚,比如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真棒”,“你太厲害了”,聽得多了,表揚就被當成了“家常便飯”,其作用不僅大打折扣,反而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識。
  其實,對孩子表揚不在於次數多,而在於有意義,要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多用描述事情的方式,比如“寶寶今天吃飯勺子握得真好”,“寶貝會自己穿鞋子了呢”,“寶寶笑起來真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