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陳偉星最近火了。新春伊始,他不僅是制霸“3點鐘無眠區塊鏈群”的KOL,還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隔空互懟,瞬間刷爆朋友圈,將自己推上“鏈圈神人”的寶座。

一言不合就開懟,對傳統互聯網投資人不屑一顧,嬉笑怒罵自成一格,這是陳偉星給外界的最新印象。他的自信不僅來自其對區塊鏈的先知先覺,還有他在區塊鏈領域的成功投資——幣安、火幣、Qtum、Tron等多個市值高企的區塊鏈項目都拿了他的投資。據說陳偉星目前身家幾百億。

楊浩湧治下的車好多最近因狂攬8.8億美元C輪融資而上了頭條,這次交易創下汽車零售服務領域單輪融資之最。

再次站到聚光燈下的陳偉星、楊浩湧“人逢喜事精神爽”。在他們身上,一個此時重提有點違和、卻值得重提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曾是“失意者”,是在上一場戰鬥裡失敗過、被出局的人。

陳偉星另一個快被人遺忘的身份是快的打車創始人。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快的團隊被逐漸過渡出局。楊浩湧曾創辦趕集網,2015年,趕集網被58同城合併後,楊浩湧成為58內部的子業務——瓜子二手車CEO,再次走上創業路。

周鴻禕曾在《顛覆者:周鴻禕自傳》的序言中寫到: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還回顧了很多商戰帷幕漸漸展開又慢慢合上的過程。我很感慨,這就是互聯網,是個外表娛樂、內裡殘酷的行業。它是哭著的喜劇,它是笑著的悲劇,是笑裡藏刀,是血海深仇,是裝瘋賣傻,是撒潑賣萌。它兼具娛樂與血腥,它有俠客與英雄,它有巔峰和翻轉,它有遲暮與重生。它有一切的人生如戲,它有所有的心臟驟停。它有生活裡的每一幕劇情。它,是這個時代的史詩。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陳偉星、楊浩湧都只是中國曆次商戰中“被並被出局”的創始人之一。過去20年,從電商、戶外廣告、分類信息網站、視頻網站再到團購、打車等等,幾乎每一個創業風口都經歷了殘酷甚至血腥的商戰,有人贏就有人輸,有人笑就有人哭。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陳偉星:身價數百億的區塊鏈狂人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當程維還在追趕星辰大海,陳偉星已成鏈圈神人。

兩位同在1983年出生的80後創業者,命運在2015年分道揚鑣。

2006年,在讀大學三年級的陳偉星拉了7個人湊了17萬,成立了一個網遊公司——“泛城科技”。創業早期,他們擠在破陋的公寓裡,整天開發遊戲,每人每月只有不到500元生活費。後來,陳偉星關注到移動互聯產品的市場機會,創辦快的打車,陳偉星與泛城科技投了300多萬元,開始孵化快的這個項目。

2012年7月,快的打車正式上線。截至2014年9月,其累計用戶規模達1.54億,市場佔比過半。同年,29歲的程維創辦小桔科技,在北京中關村推出手機召車軟件“滴滴打車”。

兩位改變國人出行方式的創始人一度站在中國新商業聚光燈下,人氣爆棚。

2013年4月,快的拿到了來自阿里的投資,與此同時,還獲得了一筆來自李治國的阿米巴資本的天使投資。如陳偉星所料,一場血戰很快就開始。激烈的補貼火拼既賺足了眼球,同時也以瘋狂的燒錢為代價,雙方背後的騰訊、阿里更是站到前臺直接參戰。此時的陳偉星由於各種質疑,被迫放棄操盤手角色,把股份分給了合夥人,不再參與公司日常事務的管理。

快的曾在網約車混戰中佔領先機,當時滴滴只是“老二”的角色,不料結果卻是滴滴“合併”了快的。2015年2月,兩家公司宣佈合併,快的團隊被以聯席名義逐漸過渡出局。

快的項目落敗,陳偉星沉默了很多。“輸了只能借酒澆愁,沒什麼想公開講的,拒絕了一切採訪。”陳偉星在一次公開對話中說。但是很快,陳偉星便成立泛城資本,轉身為投資人,陸續投資了51信用卡、橙牛等互聯網項目。

在合併快的之後,程維又進入新的一輪輪的戰鬥:收購Uber中國、對打美團、摩拜,押注人工智能,對標谷歌,程維在不斷擴大著滴滴的邊界。2017年底,滴滴宣佈完成新一輪40億美元的戰略融資,報道稱其市值已超越Uber,達560億美元。

讓陳偉星走出低谷,對快的釋懷的是比特幣和區塊鏈。目前陳偉星已投資了幣安、火幣、Qtum、Tron等多個區塊鏈項目,其中幣安是全球單日交易量第一的虛擬幣交易平臺。

作為區塊鏈的堅決擁護者,陳偉星像紅杉當年投賽道一樣,在區塊鏈領域大量投資,在區塊鏈第一波熱浪中大獲全勝。

陳偉星到底投了多少區塊鏈項目?據他在與火星財經創人王峰的對話中說:“有大幾十家,對方人品好全投,見面聊十分鐘就投,很多間接投的根本不看白皮書。”陳偉星也在朋友圈宣佈個人持有的加密火幣永不套現(法幣)。

“一言不合就開懟,是因為我對區塊鏈的信仰。”陳偉星說。春節至今,被他懟過的名人名單包括了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百合網慕巖、媒體人趙何娟等等。

陳偉星獨家稱:“我和朱嘯虎之間的爭論是學術之爭,是對文明進步的不同看法。我非常努力地學習了兩年多區塊鏈相關的知識,翻遍了幾乎所有該看的書,訪問了很多人,經歷了無數個晚上的思考,我對區塊鏈的技術感到激動,我覺得它是人類的一次希望。為了這種進步,稍微得罪幾個人,我樂觀的認為都是會被理解的。”

但全天候科技問及此次懟朱嘯虎是否因其為滴滴的投資人,陳偉星則直言:“並非這樣,(滴滴合併快的)早就是歷史了,我也沒時間去思考之前合併的這些事。”

2.邵亦波:與電商巨頭擦肩而過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2018年2月13日晚,邵亦波在一個規模達356人的“經緯CEO群”裡宣佈:將淡出經緯中國,並決定創建一個慈善基金。

經緯中國一位合夥人向全天候科技證實:“(邵亦波)本來就不管基金具體事務,以後不參與投資,也不參與收益等,身份就只是(經緯中國)創始合夥人了”。

在經緯中國,邵亦波早期曾參與投資了寶寶樹、安居客等項目的投資,他目前依然是獵聘網、找鋼網、樂信等項目的董事。寶寶樹目前是國內母嬰巨頭,2006年底由邵亦波和Google前亞太區市場總監王懷南一起創立。去年10月底的消息稱,寶寶樹計劃於2018年上半年IPO。安居客已於2015年被58同城收購,交易金額達2.67億美元。

據邵亦波介紹,經緯中國從創辦到2016年,失敗的案例很少,8年投了300多家公司,但真正失敗關門的公司不到20家,可能還有10家“行將就木”,加起來也就30家,10%左右,比例很小。“一般做早期投資,投了300家裡面有100家關門都很正常,總的來說經緯的失敗率還是很低的。”他說。

邵亦波遠離外界視線的確已經有段時間了,在經緯中國的黃金期淡出著實令外界意外。但急流勇退這件事,對於邵亦波來說也不是第一次。

邵亦波可能是唯一讓馬雲感到忌憚的人。“邵亦波是個神童,也就是說是天才,尤其在互聯網電子商務這一塊,我只不過是踩在天才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成功。” 馬雲在一次採訪中毫不避諱的說。

年輕時的邵亦波可謂是“開掛開到雲端”。資料顯示,11歲時參加首屆“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競賽時位列全國前三,高一時拒絕上海交大跳級進入哈佛,22歲殺入華爾街,26歲歸國創辦易趣,一度成為市場佔有率高達80%的電商巨頭。

1999年,趕上國內最早的電商浪潮,邵亦波拒絕了投行20萬美元年薪的offer,帶著50萬美元歸國創辦了“中國版eBay”——易趣網。

作為我國第一家C2C電子商務平臺,易趣網很快吸引了一批敢於嚐鮮的網民,不到一個星期就有超過5000名網友註冊。到了1999年10月中旬,註冊用戶已經達到4萬人,拍賣物品達到2.2萬件,網上交易額突破1千萬。此後,易趣網勢如破竹,隔年的1月11日,註冊用戶突破10萬,物品總數超10萬,網上成交金額突破7000萬元。

一路攻城拔寨的易趣卻也面臨著盈利變現的困難。資料顯示,易趣網2000年全年的營業收入僅為153萬,而營業成本高達6250萬,僅2000年虧損就達到6100萬元。

2003年,邵亦波的岳父在上海病逝,邵夫人陷入巨大的悲慟中。為了陪夫人一起去美國安心休養,邵亦波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中國電商曆史進程的決定:2003 年 7 月,他以 2.25 億美元的價格把易趣網賣給 eBay,易趣改名為eBay易趣。賣掉易趣後,2007年,34歲的邵亦波再次迴歸中國,與張穎創建經緯中國,轉型成為投資人。

急流勇退需要勇氣和代價。2015年,邵亦波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當時(易趣網)要再做下去的話,可能電子商務就不是今天(阿里和京東成為巨頭)這個局面了,最後鹿死誰手不知道,但肯定會和今天不一樣”。

時隔12年再回首,邵亦波的言語間依然透著一點無法釋然的恨意,淘寶已經成為他心中無法迴避的心頭痛,一想到淘寶就覺得有點遺憾,會難過,心裡覺得這應該是他的天下。直到2016年,邵亦波坦承,自己才“突然完全不再有這種感覺了”。

邵亦波的下一站是向人類的苦難宣戰。他在聲明中說:最近我決定創建一個慈善基金,並承諾先投入一億美元。總部設在美國硅谷,但望眼全球,也將在中國投資。這個新的基金形式上類似於傳統的風險投資,但有本質區別:它不以盈利作為第一目標,而著重於用科技滿足人類深層次的需求,減少世界上的苦難。

邵亦波投身慈善,看起來跟馬雲近年來對慈善的熱衷有點殊途同歸的意思。2017年底,馬雲召集阿里36位合夥人集體亮相,宣佈成立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承諾5年內將投入100億元參與脫貧攻堅。

不過,從公開發言看,馬雲似乎更加焦慮。在脫貧基金成立發佈會上,馬雲對媒體表示,阿里巴巴成立這麼多年來,一直讓他睡不著覺的永遠是人。“我其實蠻擔心的是,阿里巴巴的人是否可以持久地把我們在湖畔花園創業時候的這份東西(初心)堅持下去”,馬雲說,他目前之所以越來越忙,“退休不下去”,就要盡所有的努力,跟阿里巴巴所有創始人們一起,站好最後的崗,把(阿里)文化傳遞下去。

去年底在廣州舉行的財富論壇上,馬雲再次談到焦慮。他說,“我每天都睡不好,我每天晚上都在擔憂我的公司沒有跑的夠快就會被別人所淘汰了,就會在這個競爭當中掉隊了”。

3.虞鋒:江南春昔日最大對手、馬雲的投資夥伴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說起虞鋒,如今還有很多人把他和聚眾傳媒、分眾傳媒聯繫到一起。

2003年,虞鋒創辦聚眾傳媒,與校園詩人江南春創辦的分眾傳媒誕生於同年,二者開始在電梯樓宇平面廣告領域展開競爭。

2006年1月,聚眾傳媒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資料,作為聚眾創始人的虞鋒離“美股上市公司董事長”的光環只差了臨門一腳,他卻坐下來和江南春談了談。

江南春,這位分眾傳媒的創始人和虞鋒共同開創了戶外媒體這樣一個全新的行業,二人也是彼此最大的對手。江南春希望成為行業壟斷者,而虞鋒的存在註定讓他難以壟斷。

2006年1月8日,分眾傳媒與聚眾傳媒達成協議,分眾以支付9400萬美元現金以及2.31億美元新發行股票的對價,取得聚眾傳媒100%股權。 合併後,虞鋒成為了分眾的聯席董事長,但或許因話語權的有限,虞鋒很快就選擇淡出。

把企業就這樣賣給競爭對手,很多人都覺得虞鋒在這場PK中敗了。他也曾不無惆悵地說:“中國的企業都希望到納斯達克去敲鐘,我們是沒有機會去了。”2007年2月,他辭去分眾的職務,賣掉手中的股票,似有歸隱之意。不過,他人生的另一扇窗卻就此打開。

2010年4月,在“分聚”合併4年後,一家名為“雲鋒基金”的私募基金突然橫空出世。這家基金由馬雲和虞鋒共同創立,參與者陣容豪華,有巨人網絡史玉柱和銀泰投資沈國軍、新希望劉永好等,有趣的是,江南春也曾是這家基金的參與者。

從分眾套現退出後,虞鋒儼然成了個大隱於市的投資高人。他擺脫了天天工作12小時的焦頭爛額,開始隨心所欲地玩投資,並先後投資螞蟻金服、小米、優酷、華誼兄弟、大麥、搜狗、環球數碼、圓通快遞、韓都衣舍、尋醫問藥網等企業。雲鋒基金也成為為數不多的由馬雲親自發起的私募基金之一。

曾經江南春最大的對手,如今成了馬雲的私募基金合夥人。虞鋒的名字也更多地和跟馬雲聯繫到一起。據說,馬雲也對虞鋒的進退之道極為欽佩。企業家中,進取易行,捨棄極難,更何況虞鋒捨棄的是登陸納斯達克的極致榮光,這讓馬雲總想和虞鋒一塊乾點事。

2007年,馬雲極力拉上虞鋒下注華誼兄弟。隨著華誼兄弟在A股上市,“雲鋒”二人合計賺取十幾億,入股華誼成為“雲鋒”投資的開山之作。

2017年11月初,雲鋒基金在香港召開2017年(美元)投資人大會,兩位聯合創始人馬雲、虞鋒雙雙坐鎮,並首次公開了雲鋒內部一直秘而不宣的發展目標:成為千億美元基金。

作為自我顛覆者,虞鋒帶領聚眾放棄上市,接受分眾收購。多年後談及這場合並,虞鋒表示:“(合併)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這個案例還進了哈佛教科書,現在回過頭去看,大概算是在中國企業中開了一個先河。對企業也好,對相關企業家各自的人生也好,都有很積極的意義。”

虞鋒認為,從滴滴快的、攜程藝龍,還有58同程和趕集來看,合併是企業發展的必然。

創始人,改如何避免被股東踢出局呢?

創始人被踢出局的三個維度:喪失大部分股份、被剝奪董事身份、被剝奪CEO或其他高管職位。創始人被請出董事會,當然有商業上的背景與原因,但從法律上來講是因為創始人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權。

創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權往往出現在公司發展中後期,但隱患往往在公司發展初期(尤其是前幾輪融資時)就留下了:如果創始人要確保在公司發展中後期(尤其在進行了眾多輪融資的情況下)還能擁有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往往需要在公司發展早期(尤其是前幾輪融資時)就提前做好制度上設計與安排,等後期與其他股東(尤其是投資人股東)出現分歧與矛盾後再來設計與安排往往為時已晚。

創始人若想在今後不被踢出局,在創建公司的那天起就要做好種種縝密的準備。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講,控制權是繞不開的話題。但關於公司控制權的安排,不要非常在意控制權問題,因為很多人以為投資人會控制你、控制你的公司,但這種情況往往極個別,或者只停留在你的想象中。

所有的投資人不僅不會控制你,而且喜歡受控於你。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把權利都交給你,你把事情做好,作為投資人他得到財務回報就行,賺到錢就行,謀權奪位對他沒有好處。創業者唯一要做的是:證明自己是一個牛CEO,有一個牛的團隊。

不過作為創業者,你也可以瞭解下控制權在法律上是如何實現的,有三種方法。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控制權類型

第一種是絕對控制,佔股三分之二以上。因為《公司法》規定,公司重大事項,比如涉及修改公司章程、公司合併、分類、解散等,這些重要情況是必須要三分之二以上來同意的,這是叫絕對控制。

第二種是相對控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佔股50%以上,另一種是有很多股東,我相對佔股最多。不過常規情況下第一種方式比較常見,所以很多創業公司創始人的佔股往往是51%。

第三種是一票否決權,比如佔股34%,雖然沒有51%,也沒有67%,但有些情況下必須2/3以上通過的話,我佔股34%,那其他人佔股66%就沒用。所以這是一種非常直接、簡單粗暴的方法,在表決上擁有絕對話語權。

那控制權具體可以怎樣來實現呢?

第一種方式叫代持,比如昨天還有一個項目來諮詢,有8個創始人,佔股差不多,最大懸殊也就3個點。這種情況下,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是讓某個人,或者CEO代持。

但不建議代持的,因為代持有幾個問題:

第一,給CEO代持或讓某個人代持,人什麼時候沒了都不知道;

第二,涉及道德風險,比如代持對外可能不產生法律效力,比如讓CEO代持,但CEO不幸身故了,負債的處理非常不好辦,這種代持就很難去對抗第三個人;另一個原因是你今天代持,總有一天要落到公司股權裡,比如你代持,要求工商局註冊信息裡變動5個點的股權到我名下,當你註冊資本100萬的時候,這5個點無所謂,但你的項目要是估值10億,你突然說當時那5個點是我的,這個時候去工商局變更,產生的稅收就比較驚人了,會非常麻煩。當然理論上也能通過判決的途徑,但總歸比較麻煩,所以代持往往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是沒辦法的辦法,或只是比較簡單的辦法而已。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扎克伯格的投票權

第二種控制權的實現方式是表決權委託,比較常見於美國。表決權委託就是你讓我給你代持我不幹,但表決權可以給你,委託你來幫忙投票。最典型的是Facebook,當時扎克伯格在投資協議裡就寫了約定,前十輪的投資者都必須把投票權委託給他來表決,所以作為初創公司的CEO,你證明了自己確實牛,那投資人都願意給你,你能讓人賺到錢就行。

所以等到Facebook開始IPO,扎克伯格的表決權是58.9%,具體原因是什麼呢?前面十輪的投資者的表決權委託,就是30.5%,然後加一個B級股,又放大他的股權。所以通過表決權委託,能夠解決控制權的問題。當然,還有一種是一致行動協議,簡單講就是約定公司在涉及哪些情況下時,你必須跟我做出相同的決定,如果意見向左,也以CEO的為準。

第三種實現控制權的方式是AB股,也叫牛卡計劃,也可以叫雙股權,是舶來品。簡單講就是公司裡存在兩種股權,但工商意義的性質是一樣的,只是表決權不一樣。具體來說,我雖然佔股30%,實現不了控制,但是我如果要求在表決權上放大,那也能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所以總結來說,就是股票所有權和投票權分離,放大自己的表決權。西少爺當時出現糾紛,就是有人希望放大自己的投票權未果。

AB股的方式主要和中國實際情況有關,在中國《公司法》裡,有三種公司,一種是股份制有限公司,一種是普通有限公司,即2-50人的股東;第三種是2-200人股東的股份公司,這裡是指還沒有IPO之前,是普通的股份公司。

AB股具體也就是與第三種2-200人股東的公司形式有關,如果不是AB股,那就意味著同股同權,你佔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話語權。但也可以同股不同權,出資的比例可以和股權比例不一樣,分紅權也不一樣,表決權不一樣,我們可以稱為四個不一致。

簡單來說,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如果我要取得30%的股權,我一定要出資30萬?不一定,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項目我只投入了10萬,但是帶入了更多的資源,也可以佔比30%,是可以約定的;

第二是分紅權。比如說我還是投了30萬進這個項目,但是因為我只是作為一個投資,不參與企業發展的付出,那可能分紅我只要15%,因為15%比放銀行高很多,比銀行穩定。但這裡需要提醒各位創業者,同股不同權的情況只出現在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是必須同股同權的。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中概股的投票權

中國的很多公司為什麼一定要去美國上市呢?很大一個原因是這個AB股。我們在美國IPO的企業,劉強東在京東有放大了20倍的投票權B股,然後陳歐放大B股是10倍,陌陌唐巖也是放大10倍。產生的作用是,他們在公司的控制權都遠遠超過了三分之二。

第三種實現控制權的方式是持股平臺,這個是律師比較推薦的。剛才說到代持不靠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票權委託有時候可以撤銷,並且是隨時可以撤銷,不是很方便。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做一個持股平臺來實現控制,就是把一些零散、小額的股權集中起來實現投票權,或者有些人佔股30%,可以放一部分進來到持股平臺裡。持股平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有限公司,一種是有限合夥。從法律的角度,我們建議還是放在有限合夥企業中,因為治理方便,基本是GP(管理合夥人)說了算,其他人只要負責做就行。

另一個原因是在同等稅收籌劃的情況下,有限合夥企業的稅負,一般比有限公司要輕一些。第三是決策效率比較高,份額轉讓也比較方便。

那緊接著你就可能會考慮有哪些類型的持股平臺了。剛才講了,有限合夥企業特俗的價值,就是治理比較方便,基本是GP說了算,那GP誰來當呢?可能是CEO來。這時候作用就出現了,如果這個持股平臺有10%,那身為GP的CEO就多了10%的投票權。

另一種運用方式是放在期權裡,期權具體我們待會兒會講到。一般來講,期權池的GP也是CEO,或者是CEO控制的公司來做GP,也就是說如果期權有15%,那15%的表決權也歸CEO。所以現在總結一下,通過持股平臺和期權池,CEO就多享有了25%的表決權。

股權是企業家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您想學習更多股權知識嗎?

我們定期舉辦線上微信課堂, 邀請實戰股權設計專家授課,分享課程主題如下:

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被出局”了!這些“失意者”現在怎樣了?

學習時間:晚上7:00~9:30分

授課方式:微信群(語音+文字+圖片)

費用:50元\\位

報名即可贈送以下資料:

《股權投資入股協議書、《公司股份合作協議書》、《增資擴股協議》、《創始股東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