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全文1618字 | 閱讀約需4分鐘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宣統復辟 溥儀重坐大殿

1912年,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宣告覆滅。清朝的兩百多年間,清朝一歷經12位皇帝,這其中有明君、也有昏君能治世也誤國

說到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無非就是康熙、雍正之爭。

有人說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擊敗沙俄,奠定了清朝能延世二百七十六的的基礎,是清朝最厲害的皇帝;也有人說,康熙前期還能治國,後期昏聵,而雍正皇帝一生勤儉一心治國

,雍正才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清朝12帝

的確,康熙、雍正皇帝在位期間,都在政治、經濟上有很大的作位。

但我要說的是,一生勤勉、可以說是沒有黑料的皇帝非雍正皇帝莫屬

我們在這裡把康熙與雍正之間做個簡單的對比與評價。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康熙讀書像

康熙皇帝固然年少有為,治國有方,對清朝領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雍正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清朝的發展推到了頂峰。

康熙執政前期還可以,但是到了一定年齡,尤其是後期,就變得昏聵起來,不僅貪腐相當嚴重,而且當時的社會矛盾也是相當嚴重。

史書記載,《清史稿·聖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說的是康熙皇帝勤政愛民,開拓清朝疆域,實乃一代明君千古一帝也。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康熙南巡

但康熙皇帝到了中期之後,就開始貪圖享樂,所作所為完全是個“花花公子”。康熙六下江南,嘴上說著是考察民情,體恤百姓,但卻是貪圖個人享樂,浪費了大量的錢財

康熙皇帝愛好書畫,不是寫文作畫,而是喜歡在各種名家作品上“亂塗亂畫”。

他花錢收集來大量的名家字畫,看見中意的,就在上面抒情言事,寫的全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臆想,還在原作者的印章之上,蓋上自己大大的玉璽。關鍵是,康熙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康熙晚年畫像

到了後期,康熙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先是怠朝倦政,致使朝廷上下官宦勾結貪汙腐敗滋生。後又是九子奪嫡,康熙心力交瘁,吏治上腐敗起來。致使國庫虧空,朝堂之上滿是烏煙瘴氣

雍正登基後,先是肅清朝廷,剷除貪官汙吏,後又制訂一系列例法,使得康熙在位期間,大清無官不清,還創立了百年無一的康乾盛世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雍正

面對康熙留給自己的爛攤子:國庫虧空,社會矛盾尖銳,雍正皇帝一毫一絲也不敢懈怠,只要是醒著,就忙著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通常情況下雍正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四小時。即使晚年,也毫不懈怠。可以說是,起早貪黑廢寢忘食,乃清朝皇帝之典範

史書記載《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

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說的是雍正皇帝政績可比漢文帝,漢景帝,有自己獨到的辦法能處理好社會上的暴亂。

雍正皇帝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怎麼做一個好皇帝,曾經有近臣對他說:州縣拿的俸祿太多了,應該剔除一部分。雍正皇帝怒斥道:你沒做過知縣,又怎麼知道州縣的難處呢?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雍正“讀書會”

而雍正皇帝的這些言論,更加說明雍正皇帝深知治國理政的要點體恤民情,實為明君。

康熙: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就連康熙自己都人不說皇四子人品貴重,被雍正折服了,我們更是不服不行啊!

但就是雍正這麼一位幾乎沒有黑料的皇帝,卻在今天被黑的最慘。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雍正迷戀道教

先是有人說雍正皇帝篡改史書,抹黑前朝皇帝,否認他們的政績與作為,是個“心機婊”;後有人說雍正皇帝弒父奪權

,沒有人性。真可謂是為了黑而黑。

雍正迷戀丹藥穿西服賞玩鐘錶等西方物件之事,更是被黑成是驕奢淫逸,誤國誤民之輩

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有這麼一位皇帝,一生勤勉,可以說是沒有黑料,他就是雍正。

清朝唯一一個沒有黑料的皇帝,一生勤勉,但卻被黑的最慘

▲ 雍正模仿西方穿著

但可能因為雍正的能力過於出眾政績過於出彩,讓接下來的幾位皇帝或者是史官們心裡不舒服,才在正史野史裡流露出不同版本的黑料

而現在的人,百分之七八十都喜歡獵奇、別派、刺激的野史,雍正已逃脫不掉被黑的命運。

但可惜的是,雍正皇帝僅僅因為好奇心重了一點點,就被認為是驕奢淫逸的偽正派,可以說是清帝中被黑得最慘的一個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太祖實錄》| 圖片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