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昌西陵

作者风声水影

昌西陵

清朝昌西陵

昌西陵是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位于葬有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的昌陵之西。昌西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制虽简陋,却有其特殊之处: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毫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清朝昌西陵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曾入侍仁宗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生第七女,夭折;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第三子绵恺。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仁宗继位,册封为贵妃。二年(1797年)二月,孝淑睿皇后卒。五月,太上皇弘历敕谕继位中宫,先封为皇贵妃,释孝服后行册礼。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立为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生皇四子绵忻。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仁宗卒于热河,皇后懿旨让皇二子绵宁继位。宣宗继位,尊其为皇太后,居寿康宫,上徽号恭慈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50年1月23日)卒,享年74岁。次年正月,宣宗卒。文宗为后上谥,祔太庙。咸丰三年(1853年)葬于清西陵昌陵之西,称为昌西陵。咸丰、同治朝累加谥,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清朝昌西陵

孝和睿皇后不仅是清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而且是个胸怀博大的人。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病故,她生的第二个儿子旻宁(道光)当时只有十六岁(第一个儿子夭折),嘉庆又续了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也有两个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叫绵忻。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所以旻宁做皇子的时候和他继母的关系也很好,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的噩耗传到北京的时候,她在皇宫立即派人把她的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说皇次子旻宁在嘉庆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劳,让皇次子旻宁立即继承大位。很明显,旻宁不是她的亲生子,她有亲生的两个儿子,在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遗诏的时候,她让旻宁继承皇位,没有借机做手脚,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应当说这个胸怀还是比较博大的。

清朝昌西陵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仿照慕陵,追求节俭,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

清朝昌西陵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清朝昌西陵

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旻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

清朝昌西陵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

清朝昌西陵


满族文化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