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歷史—清朝紫禁城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北方的冬天是特別寒冷與乾燥的。身為帝都的北京,最冷的時候,氣溫可以達到-20度左右!因此,一般在古時候,紫禁城都會有相應的措施,來保障冬天取暖的需求!那麼,皇宮裡有哪些取暖設備?

扯歷史—清朝紫禁城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一、地炕火道

帝后居住的宮殿,都設有東西暖閣。在暖閣的窗戶外簷下面挖有1.5米左右深的地洞,洞內砌有磚爐,或將正在燃燒的火爐子放進去。暖閣內的地面下砌有縱橫交錯的火道,洞內的火爐和地下的火道相通,可以使暖閣內的地面升溫。每到冬季來臨的時候,會有專門司爐的太監從坑洞中進入,將爐火點燃,爐內的熱氣順著火道迅速進入室內,使整間屋子變得暖和。而這種設有火道的宮殿,在殿後必然會有用來排煙的煙囪。

扯歷史—清朝紫禁城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二、爐火取暖

清代的宮殿裡還大量使用火爐。或稱為火盆、熏籠。熏籠製作精美,用料考究,有景泰藍的、銅鍍金的,異常華美,彌足珍貴。熏籠形式各異,大小不等,大的重百餘斤,小的卻只有西瓜般大小,小巧而精緻。皇室成員還有專門的手爐腳爐用來暖手暖腳。

熏籠、手爐及腳爐所用的燃料為木炭,是用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大興等地的上好木材燒製而成的。做成炭以後,運到今西四東側的紅羅場,按尺寸截成小段,裝入紅色的圓形荊筐裡,再送入宮內備用。故名“紅羅炭”。此炭烏黑髮亮,質地優良,燃燒持久、火力旺盛,並且無味無煙,可謂炭中上品。

皇室成員數量龐大,人數眾多,所用的木炭數量也是相當驚人。乾隆年間,每個月皇太后的木炭供應為120斤,皇后為110斤,皇妃、貴妃、公主、皇子遞減。而據《宛署雜記》記載,明代萬曆十八年,僅一次殿試就用木炭1000多斤。

清代,專門管理皇家薪炭的機構叫惜薪司,衙署設在西安門內。另外,宮內還有3個機構,分別是蓺火處、柴炭處和燒炕處。

蓺火處是專門負責安裝火爐運送柴炭的部門。設八品首領太監兩名,太監50名。

柴炭處是負責柴炭的存儲及發放的部門。設有首領太監2名,太監25名。

扯歷史—清朝紫禁城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燒炕處,顧名思義當然專門是為皇家從事燒炕的部門了。也是有首領太監2名,太監25名。此外,各個宮殿都配有專門負責燒火盆的燒火太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新航線開闢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緊密,清代宮廷的取暖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更新。康熙年間,玻璃傳到了中國,於是玻璃代替了傳統的窗戶紙被安裝在皇宮內的窗戶上,在美觀、透光性更強的同時,也一改窗紙漏風的缺陷,使宮殿內變得更加的暖和了。

三、電力取暖

而到了宣統皇帝的時候,在宮中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宮中還安裝了更加先進的現代化取暖設備——電暖爐。宣統二年六月,裕隆太后命總管太監小德張傳其懿旨,令西苑電燈公所負責電暖爐的安裝工作。西元電燈公所接旨後,便立即著手籌備。隨後,在天津的西門子洋行定購了大大小小24太電暖爐機附屬材料於同年十月運抵北京並進行安裝、調試。由於電力不足,導致熱力不夠,起初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啟動了應急鍋爐,並且將各個宮殿的電燈輪流開閉同時還配以一臺起到輔助作用的發電機,才是的效果有了明顯的好轉。經過多次調試,電暖爐終於調試安裝完畢,付諸使用。但是卻花費甚劇。購買設備即花去白銀9000兩,並且耗電量也很驚人,每月所用電費即達到1680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