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维权的"打假",揭密《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的“穿帮”


不是维权的

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也听说过清代的努尔哈赤及其子孙们依靠这本书而打下了大明的花花江山。但小说就是小说,即便《三国演义》是参照《三国志》而编写的,但罗贯中老师还是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和个人好恶。增删更改了许多与史实不符的叙述,从而给一些年轻人甚至历史爱好者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在我试图打假《三国演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罗老师的悲催人生。


不是维权的

罗贯中先生是山西人,出生于元朝末期。在反元潮起云涌之迹,四十多岁罗老师没有看明白老天爷的戏法。悲催地投奔了比较强大的张士诚势力,想辅佐其称王称霸。八年后,发现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胸无大志且用人不淑,而当时放弃的朱元璋却越来越猛,越来越有帝王相。罗老师也算是个狠人,马上及时割肉止损。四年后张士诚的人头被挂上了城头,追随张的一干文臣武将也大多落得身首异处。由于存在历史问题,罗老师的仕途已经绝望了,不被追究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只好托书寄志了。窃以为,诸葛亮被神化就是罗老师把自己代入到了孔明身上,抒发了对未竟事业的哀叹。对刘备势力的美化也可算是对张士城集团的怀念吧。《三国演义》里60%的叙述是真实的历史,另外40%则掺加了作者对个别历史情况的不了解和个人情感的代入转化。


不是维权的

一、对关羽的叙述大多是假的

关二爷是哪里人?河东解良人也。那是咱罗老师的嫡亲老乡啊!当然要拔高再拔高的了。首先是武器。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且不说这样的武器在马上挥舞对战,即便是在陆地上对敌,估计也需要神人才可以吧?其次是年龄。在正史中,没有刘关张结拜的描述,却可推断关羽年龄比刘备大一岁,关二哥实际应当是关大哥;第三是温酒斩华雄。华雄实为孙坚所杀,罗老师编出个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还把孙坚写成败于华雄,这对人家孙坚也太不厚道了;第四是斩颜良诛文丑。文丑实为曹丞相的部下所杀,与关羽无关;第五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三国演义》中五关实际相距甚远,且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二爷一刀。"过五关斩六将"明显是纯属虚构,且勿当真;第六是华容道放曹。史书记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罗先生为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了这一情节;第七是单刀会。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鲁子敬。罗老先师实不该本末倒置,为了挺家乡人而无所顾忌;第八是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明明是未发生交战却让罗先生搞成了刀光剑影、信义冲天的大战。哎呀,我实在不愿意继续写下去了,对照史书,结合推测,关老爷由神坛跌落至人间,武艺超群、义胆冲天、忠信正义的正义形象有些碎地。


不是维权的

二、把诸葛亮过于神化了

罗老师把自己代入到了对诸葛亮的描述中。《三国演义》里几乎所有的精彩篇章全都在捧诸葛亮,以至于其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其实诸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六出祁山等都是虚构的。如史书记载,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再如史书记载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有人说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除了击败兵器落后+组织松散的南蛮孟获,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军事指挥记录。还有人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但刘备去世后,川蜀集团内耗不断,人才断档,能用之才大多是刘备时期的老臣。且诸葛亮错误地采用了北伐的策略,错过了休养生息的时机,致使蜀汉早于孙吴集团被灭国。也有人说诸葛亮是个好丞相,但史书里记载他连每个月的财务记账都要亲自核对,这看起来是尽职尽责,但你能想象任正非需要核对华为集团的财报吗?诸葛亮真正值得为后人所敬的就是身为人臣的节义和品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忠臣,但其谋算、政治、军事、能力与实在与罗老师描述的相差太远。


不是维权的

三、把刘备过于美化了

比较刘备与吕布,似乎刘备更容易反主。看看刘备跟过的大哥,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除了曹操外全都被他克死了。细思刘备取得荆州和川蜀两地的所作所为很不光彩,应被人看不起。罗老师只好在《三国演义》里给了刘备一个正统的位置。说他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史载中山靖王有100多个儿子,等传到刘备这一代子孙应当近万了。《三国演义》里编造的刘备家谱,经史学家考证是假的。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刘备可能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在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刘备就是一割据军阀,和乱臣贼子没什么区别。


不是维权的

四、把曹操过于丑化了

丑化曹操可能不是罗贯中的本意,曹操在民间形象是从南宋时由正面高大而成为奸雄的,可能是当时南宋正权想给自己寻找执政的民间支持,而将三国时期领导北方政权的曹操给丑化了,以致于延续至元末明初民间对曹操的定位。但罗老师还是不够厚道,在关键字词上进行了巧妙处理,使得曹操更加不得人心。如"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是明显是恶意篡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谋士沮授说的,曹操的实际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两者相比,罗老师简直是颠倒了黑白。历史上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执政方针;其次他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甩了诸葛亮好几条街;然后曹操巩固了汉政权对北方的统治,抵御了外族游牧民族的入侵;他还恢复了他统治地区的政治经济生产秩序,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最后曹操还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曹操戎马一生,为最后天下统一奠定了主要基础,称的上乱世英雄,晋朝统一后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不是维权的

五、把孙权过于弱化了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这句评价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三国演义》里的孙权是被严重弱化了。没办法,谁让孙权是配角,不是男一二号呢?小说里孙权给人印象是官二代,运气好继承了哥哥孙策家业而已。史书上孙权主动倡议了孙刘联盟,才有了赤壁一战打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外孙权还多次北伐对抗曹魏,承担了最主要的压力。之后提拔了吕蒙、陆逊,成功偷袭荆州,火烧联营。孙权一生除了合肥之战吃了张辽的大亏,其他几个重要战役几乎都打赢了。


不是维权的

六、对战场的描写脱离了实际,臆造太多

《三国演义》中,为了吸引读者的需要,对于战场大量采用了武将单挑的模式。武将阵前单挑,几万人围观,两员大将各骑一马对砍,跌宕起伏,刺激心脏。细思却是不可能的,一军之将保护起来都很费脑筋,怎么可能直接上阵拼杀呢?要知道失去指挥的部队如散沙一般,不可能取胜。所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战黄忠、张马挑灯夜战等等都是假的。正史有两军对战中,对方大将被阵斩,如关羽杀颜良、黄忠杀夏侯渊,但应当是主将带兵所杀,不太可能是亲手所杀。


不是维权的

另外关于武器的描述应当是罗贯中不了解马蹬的历史所致,以元末明清的武器直接代入到汉末了。要知道在三国时期虽然有了马鞍,但马镫是在晋时才出现(南京出土陶俑为证),但此马镫是是上马镫还是骑行镫,不能明确。其实对骑兵更重要的是束马带,它的出现才能保证长途奔袭,目前实物证据只能推进到唐。也就是说,在汉末时期,骑兵作战,需双腿紧紧夹住马肚,另外还需要一只收抓住缰绳,用单手兵器作战。那个时候绝大多数武将的武器应当是拿单手矛来刺击,或单手刀劈砍。82斤的青龙偃月刀、刘备双股剑、黄忠骑马射箭都不可能。另外根据当时的冶铁工艺,张飞的丈八蛇矛和吕布的方天画戟在汉末应该是造不出来的。


不是维权的

七、张飞等个别人物与史实差别很大

张飞在《三国演义》里被描写成是"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粗人。而史实中,张飞名益德(非翼德),写得一手好书法、精通书画,文武全才的儒将。从女孩子长得像父亲来推断,张飞应当极为英俊,要知道后主刘禅娶了张飞两个女儿为后,如果张飞真是黑丑,估计刘禅宁可取枣红脸关羽的女儿了。


不是维权的

赵云一方面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成英勇善战的猛将,另一方面除了五虎上将没有得到大的官职封赏,是刘备识人不明吗?明显不是。实际上赵云年龄比刘备还大,其最为出彩的长坂坡之战,不仅没有七进七出,更没有战斗,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而已。且根本不存在什么"五虎上将",赵云实际官职为翊军将军,与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的官职是上将级与上校级的天壤之别,不可能同级而论。

其他如庞统、法正、魏延、张苞、张合、曹真等好多人物的描述都有失真之处。


不是维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