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維權的"打假",揭密《三國演義》與史實不符的“穿幫”


不是維權的

我一直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也聽說過清代的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們依靠這本書而打下了大明的花花江山。但小說就是小說,即便《三國演義》是參照《三國志》而編寫的,但羅貫中老師還是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和個人好惡。增刪更改了許多與史實不符的敘述,從而給一些年輕人甚至歷史愛好者們帶來了許多困惑。在我試圖打假《三國演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羅老師的悲催人生。


不是維權的

羅貫中先生是山西人,出生於元朝末期。在反元潮起雲湧之跡,四十多歲羅老師沒有看明白老天爺的戲法。悲催地投奔了比較強大的張士誠勢力,想輔佐其稱王稱霸。八年後,發現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胸無大志且用人不淑,而當時放棄的朱元璋卻越來越猛,越來越有帝王相。羅老師也算是個狠人,馬上及時割肉止損。四年後張士誠的人頭被掛上了城頭,追隨張的一干文臣武將也大多落得身首異處。由於存在歷史問題,羅老師的仕途已經絕望了,不被追究已經是皇恩浩蕩了,只好託書寄志了。竊以為,諸葛亮被神化就是羅老師把自己代入到了孔明身上,抒發了對未竟事業的哀嘆。對劉備勢力的美化也可算是對張士城集團的懷念吧。《三國演義》裡60%的敘述是真實的歷史,另外40%則摻加了作者對個別歷史情況的不瞭解和個人情感的代入轉化。


不是維權的

一、對關羽的敘述大多是假的

關二爺是哪裡人?河東解良人也。那是咱羅老師的嫡親老鄉啊!當然要拔高再拔高的了。首先是武器。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且不說這樣的武器在馬上揮舞對戰,即便是在陸地上對敵,估計也需要神人才可以吧?其次是年齡。在正史中,沒有劉關張結拜的描述,卻可推斷關羽年齡比劉備大一歲,關二哥實際應當是關大哥;第三是溫酒斬華雄。華雄實為孫堅所殺,羅老師編出個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還把孫堅寫成敗於華雄,這對人家孫堅也太不厚道了;第四是斬顏良誅文丑。文丑實為曹丞相的部下所殺,與關羽無關;第五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三國演義》中五關實際相距甚遠,且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二爺一刀。"過五關斬六將"明顯是純屬虛構,且勿當真;第六是華容道放曹。史書記載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羅先生為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了這一情節;第七是單刀會。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魯子敬。羅老先師實不該本末倒置,為了挺家鄉人而無所顧忌;第八是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明明是未發生交戰卻讓羅先生搞成了刀光劍影、信義沖天的大戰。哎呀,我實在不願意繼續寫下去了,對照史書,結合推測,關老爺由神壇跌落至人間,武藝超群、義膽沖天、忠信正義的正義形象有些碎地。


不是維權的

二、把諸葛亮過於神化了

羅老師把自己代入到了對諸葛亮的描述中。《三國演義》裡幾乎所有的精彩篇章全都在捧諸葛亮,以至於其成為了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實諸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六出祁山等都是虛構的。如史書記載,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再如史書記載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有人說諸葛亮是軍事家,但他除了擊敗兵器落後+組織鬆散的南蠻孟獲,並沒有特別出彩的軍事指揮記錄。還有人說諸葛亮是政治家,但劉備去世後,川蜀集團內耗不斷,人才斷檔,能用之才大多是劉備時期的老臣。且諸葛亮錯誤地採用了北伐的策略,錯過了休養生息的時機,致使蜀漢早於孫吳集團被滅國。也有人說諸葛亮是個好丞相,但史書裡記載他連每個月的財務記賬都要親自核對,這看起來是盡職盡責,但你能想象任正非需要核對華為集團的財報嗎?諸葛亮真正值得為後人所敬的就是身為人臣的節義和品德,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忠臣,但其謀算、政治、軍事、能力與實在與羅老師描述的相差太遠。


不是維權的

三、把劉備過於美化了

比較劉備與呂布,似乎劉備更容易反主。看看劉備跟過的大哥,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除了曹操外全都被他剋死了。細思劉備取得荊州和川蜀兩地的所作所為很不光彩,應被人看不起。羅老師只好在《三國演義》裡給了劉備一個正統的位置。說他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史載中山靖王有100多個兒子,等傳到劉備這一代子孫應當近萬了。《三國演義》裡編造的劉備家譜,經史學家考證是假的。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家世式微,族譜不明。劉備可能是漢室之胄,輩份不得而知。在晉、南北朝的史書裡,劉備就是一割據軍閥,和亂臣賊子沒什麼區別。


不是維權的

四、把曹操過於醜化了

醜化曹操可能不是羅貫中的本意,曹操在民間形象是從南宋時由正面高大而成為奸雄的,可能是當時南宋正權想給自己尋找執政的民間支持,而將三國時期領導北方政權的曹操給醜化了,以致於延續至元末明初民間對曹操的定位。但羅老師還是不夠厚道,在關鍵字詞上進行了巧妙處理,使得曹操更加不得人心。如"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是明顯是惡意篡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謀士沮授說的,曹操的實際口號是"奉天子以討不臣",兩者相比,羅老師簡直是顛倒了黑白。歷史上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執政方針;其次他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甩了諸葛亮好幾條街;然後曹操鞏固了漢政權對北方的統治,抵禦了外族遊牧民族的入侵;他還恢復了他統治地區的政治經濟生產秩序,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最後曹操還是一個有名的文學家,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曹操戎馬一生,為最後天下統一奠定了主要基礎,稱的上亂世英雄,晉朝統一後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不是維權的

五、把孫權過於弱化了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的這句評價不是憑空而來的,在《三國演義》裡的孫權是被嚴重弱化了。沒辦法,誰讓孫權是配角,不是男一二號呢?小說裡孫權給人印象是官二代,運氣好繼承了哥哥孫策家業而已。史書上孫權主動倡議了孫劉聯盟,才有了赤壁一戰打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外孫權還多次北伐對抗曹魏,承擔了最主要的壓力。之後提拔了呂蒙、陸遜,成功偷襲荊州,火燒聯營。孫權一生除了合肥之戰吃了張遼的大虧,其他幾個重要戰役幾乎都打贏了。


不是維權的

六、對戰場的描寫脫離了實際,臆造太多

《三國演義》中,為了吸引讀者的需要,對於戰場大量採用了武將單挑的模式。武將陣前單挑,幾萬人圍觀,兩員大將各騎一馬對砍,跌宕起伏,刺激心臟。細思卻是不可能的,一軍之將保護起來都很費腦筋,怎麼可能直接上陣拼殺呢?要知道失去指揮的部隊如散沙一般,不可能取勝。所以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關羽戰黃忠、張馬挑燈夜戰等等都是假的。正史有兩軍對戰中,對方大將被陣斬,如關羽殺顏良、黃忠殺夏侯淵,但應當是主將帶兵所殺,不太可能是親手所殺。


不是維權的

另外關於武器的描述應當是羅貫中不瞭解馬蹬的歷史所致,以元末明清的武器直接代入到漢末了。要知道在三國時期雖然有了馬鞍,但馬鐙是在晉時才出現(南京出土陶俑為證),但此馬鐙是是上馬鐙還是騎行鐙,不能明確。其實對騎兵更重要的是束馬帶,它的出現才能保證長途奔襲,目前實物證據只能推進到唐。也就是說,在漢末時期,騎兵作戰,需雙腿緊緊夾住馬肚,另外還需要一隻收抓住韁繩,用單手兵器作戰。那個時候絕大多數武將的武器應當是拿單手矛來刺擊,或單手刀劈砍。82斤的青龍偃月刀、劉備雙股劍、黃忠騎馬射箭都不可能。另外根據當時的冶鐵工藝,張飛的丈八蛇矛和呂布的方天畫戟在漢末應該是造不出來的。


不是維權的

七、張飛等個別人物與史實差別很大

張飛在《三國演義》裡被描寫成是"燕頷虎鬚,豹頭環眼"的粗人。而史實中,張飛名益德(非翼德),寫得一手好書法、精通書畫,文武全才的儒將。從女孩子長得像父親來推斷,張飛應當極為英俊,要知道後主劉禪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為後,如果張飛真是黑醜,估計劉禪寧可取棗紅臉關羽的女兒了。


不是維權的

趙雲一方面在《三國演義》裡被描述成英勇善戰的猛將,另一方面除了五虎上將沒有得到大的官職封賞,是劉備識人不明嗎?明顯不是。實際上趙雲年齡比劉備還大,其最為出彩的長坂坡之戰,不僅沒有七進七出,更沒有戰鬥,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而已。且根本不存在什麼"五虎上將",趙雲實際官職為翊軍將軍,與關羽(前將軍),張飛(車騎),馬超(驃騎),黃忠(後將軍)的官職是上將級與上校級的天壤之別,不可能同級而論。

其他如龐統、法正、魏延、張苞、張合、曹真等好多人物的描述都有失真之處。


不是維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