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一句古語說的好,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不一般和與眾不同!

魯迅先生就是不一般且與眾不同。特別是他的“一針見血”的文風與“硬骨頭”精神至今被人們稱道和傳頌。一位偉人曾高度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魯迅先生生於1881年9月25日,卒於1936年10月19日,享年55歲。儘管他的人生短暫,但是他留給後人的“硬骨頭”精神卻是永恆的“精神不死”。魯迅先生生前的“世紀罵戰”是出名的,留給人們的是“一針見血”的熱鬧。今天,我就魯迅先生“一針見血”的文風與“硬骨頭”精神及其產生的原因,以“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為題進行剖析,但願您喜歡我的文章,並歡迎提出您的觀點和看法。

01

魯迅先生的特殊經歷,是其“硬骨頭”精神產生的基礎

魯迅先生的文字在很多時候都能恰如其分的揭示事物的本質,給人以深刻的指導意義。難怪如今的網上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某句名言出自誰,就說是魯迅說的”。雖為戲言,也更加證明魯迅先生所寫文字是何等的一針見血與入木三分。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魯迅先生對列強“橫眉冷對”,對同志和後輩卻俯下身子“甘為孺子牛”!他的“硬骨頭”精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緯有別、愛憎分明。有人或許會說,魯迅一生善於罵戰,譏諷過許多名家,有什麼必要甚至有什麼實際的社會效果呢?魯迅譏諷郭沫若,遠看一個人,近看一條狗,很看不上郭的作風。罵胡適,罵梁實秋,似乎當時的名人被他罵遍了,他的無所畏懼的“硬骨頭”氣概帶給當時的社會究竟是什麼呢。

我認為,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不要孤立的討論魯迅先生當年譏諷名家的“一針見血”,要從他的譏諷名流的背景,從對社會前進起到的作用等多方面來分析與探討。

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的知識淵博,性格剛強,文風犀利,這些都與魯迅先生的特殊經歷與性格養成分不開的。魯迅出生在一個封建沒落社會的仕宦家族,後來去南京求學,也就是說的“走異路,逃異的,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後來,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結識了藤野先生,在他看到那部著名的“幻燈片事件”後,讓他確信要去提升民族的整體素質,要改變國民的精神,而轉型投身於文學。

在魯迅先生在留學期間,接觸了一些先進的思想與文化知識,由此讓魯迅先生救國救民的熱血澎湃,初步形成了“硬骨頭”的獨立思想和“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魯迅先生由日本回國後,先是教書,然後進入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府的碌碌無為,他對期間的很多事情逐步變得無奈,且深感失望。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軍閥混戰等等,讓魯迅看不到民族的前途與光明

魯迅先生回國後的十年,覺得現實太骨感、理想太遙遠,而逐步產生了悲觀絕望的情緒。當然,導致他產生這些思想的原因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比如社會動盪,婚姻不幸,謀生的艱難等等因素,都讓魯迅先生倍加感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和背景,造就了魯迅先生對社會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敢愛敢恨,敢於叛逆,追求公平,熱血激情等等。我們從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這句話中,幾乎就會了解到他的全部特性,甚至也就看到了他大膽反抗的硬骨頭精神和韌性的且是堅忍不拔的戰鬥精神。

同時,在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支撐下,養成了他激情與理性兼容的文學創作風格和美學特徵,從而形成了魯迅先生崇尚自由與獨立“一針見血”的文化人格、品位與精神。

02

舊中國的文化背景,是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沃土

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既深通舊學,又接受西學的啟蒙,先進與落後的兩種文化在他的內心深處產生了碰撞與融合,從而像噴泉一樣在他“硬骨頭”的筆桿子裡“一針見血”的流淌。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許多不瞭解魯迅先生的人們,只是知道魯迅善於罵人,善於譏諷那些名家,卻根本不瞭解魯迅為什麼要用筆去譏諷人,去罵人。魯迅先生譏諷或開罵的範圍很廣,既罵政府,也罵文人,特別是把矛頭對準一些名家和名流。在魯迅的遺囑中,曾有“一個都不原諒”的記載,在某種程度上說,魯迅到死也不原諒別人。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存在的那些迂腐陳舊的習慣,魯迅至死也沒有原諒過

魯迅先生一生中罵過的名家名流確實很多,可謂下筆如刀,毫不留情,一針見血,近似處處樹敵的局面。比如在文學界,魯迅先生就曾懟過樑實秋、郭沫若、徐志摩、林語堂、錢玄同等,還和李四光、竺可楨、梅蘭芳論戰過,甚至對一些日本作家也不讓過,對泰戈爾,弗洛伊德等都曾怒懟過。

簡單舉幾個例子吧:魯迅怒懟梁實秋是雙方含沙射影的譏諷,主要是從文學是否有階級性這一論點開始互撕的。梁實秋宣稱說“自己就算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也不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誰,不像那誰誰誰去領盧布了”,接著周樟壽又來補刀致命一擊說“有些走狗,因為是資本家養過的,但是沒有家,餓的精瘦,成了沒人要的野狗,依舊習慣見了窮人就吠,見了資本家就搖尾巴。”從此,梁

實秋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帽子就被魯迅給徹底的扣上了。

再說,魯迅為什麼要懟梅蘭芳,主要是因為魯迅對京劇實在不感興趣,不喜歡,對當時人們把京劇叫做國粹不太接受。因此,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地嘲諷過京劇大敲大打,吵的幾乎耳朵疼。當梅老闆上演黛玉葬花,全國轟動的時候,忍不住跳出來暗諷“看過紅樓夢的,自然覺得黛玉是一個穿著印度綢衫,清瘦而憂鬱的女郎,誰能想到居然眼睛如此之凸,臉如此之長的”,這就是說他倆的懟是順道躺槍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當時,梅蘭芳的鐵桿票友們要找魯迅怒懟,甚至要大打出手。然而,正是由於梅蘭芳有其過人之處,也就沒有做任何回應,所以魯迅也就沒有再跟進嘲諷;至於魯迅為什麼要譏諷郭沫若,遠看一個人,近看一條狗,主要是很看不上郭的作風與文風。這主要是兩人的性格與文風不同罷了,讀過郭沫若詩的人都會懂得。

03

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是激起中華兒女奮進的民族魂

其實,魯迅先生當時也不是隻會譏諷罵人,他也曾對一些名家進行褒揚的,如魯迅對自己欣賞的文人,會幫助他們出書寫序跋,包括魯迅點評過的小說有很多也是名家名作。比如,魯迅先生稱讚巴金是中國第一流的作家,稱讚周作人和林語堂的散文是第一流的,要比自己的作品強很多;他稱讚胡適的新詩比自己寫的好許多等等。

至於說,魯迅當時懟過那麼多名家,有沒有必要,甚至有沒有實際效果。我認為,鑑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麻木不仁、碌碌無為,還是很有必要的。其實,

魯迅的“硬骨頭”精神還是促進了舊中國人民的一些脆弱神經的,對社會的發展是有積極的推進作用的。

魯迅先生去世後,宋慶齡將一面繡著“民族魂”的白綢旗子,覆蓋在靈柩上。殯儀館內外排著長長的送葬隊伍,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和作家巴金、蕭軍等扶柩上了靈車,沿途有許多群眾自發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隊伍越來越長,長到望不見頭等等。這些,足以說明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還是得到了當時政府、社會和國民的認同的。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據史料記載,魯迅先生去世後,夫人許廣平通知了魯迅先生的弟子胡風,胡風隨後向外界發佈了消息。緊接著在上海離得近的宋慶齡和馮雪峰立即趕來,他們商議擬製了13人的治喪委員會:宋慶齡、蔡元培、茅盾、內山完造、史沫特萊、沈鈞儒、胡風、曹靖華、蕭叄、周作人、胡愈之、許壽裳、周建人。後來又增加馬相伯、毛澤東,共15人。郭沫若還題寫輓詞:“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人死後終於恩怨全消,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懷念

葉聖陶在《相濡以沫》一文中曾經寫道:“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一個個自動組合的隊伍,擎起寫著標語的旗子或者橫幅,唱著當時流行的抗敵歌曲或者臨時急就的歌曲,從上海的四面八方彙集到墓地,大家動手鏟土,把蓋上‘民族魂’的旗的魯迅先生的棺材埋妥。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全中國從未有過了。”

這足以看得出富有“硬骨頭”精神的魯迅先生當時在人們心中的威望。

毛澤東主席是魯迅先生的讀者,毛主席生前對魯迅的書精讀、深讀,研究的很透。有人曾誇到,魯迅和他的讀者毛澤東,據說是真正懂得中國的“一個半”人。毛主席生前對魯迅曾有過兩次評價: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我們從毛主席對魯迅先生的這一評價,就會讀懂魯迅先生當年的“硬骨頭”精神和“一針見血”的文風,不僅是當時社會的需要,人類前進發展的需要,也對中國的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實際效果。

其實,魯迅先生的一生憂憤深廣,他通過對民族的歷史和心理的深切體察,而產生了對民族美好未來的真誠希冀,這些都源自於他的清醒、敏感和廣見博識。這是魯迅先生在當時既通世故,又明世情,同時又決不向黑暗妥協的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

魯迅先生的一生既保存了自己,又攻擊了黑暗,同時留下了許多革命的火種。他明知當時的中國一切都是模稜兩可蠅營狗苟甚至混混沌沌,但也要有竊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去作黑暗社會的逆臣,從而才能激發民眾的覺醒。

魯迅先生覺得舊中國的鐵屋子,是用千百萬微茫希望來堆積的,可能終有一天會被燎原的星火衝破。在改造舊中國文化和民族性格上,可以說,

魯迅先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勇戰士。所以,後人把魯迅和他的讀者毛澤東,比喻為是真正懂得中國的“一個半”人。

要說魯迅先生無所畏懼的“硬骨頭”氣概帶給當時社會的是什麼?我認為,魯迅先生的做法與毛主席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說的“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的論斷是相輔相承的。


對民族英雄魯迅先生“硬骨頭”精神的探析

所以,魯迅先生的一生最大貢獻,不僅僅在於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礎,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同時,魯迅先生在其“硬骨頭”裡還“一針見血”的喊醒了或者說是罵醒了那些沉睡的中國人,激起了民族的自強與自信心。尤其是,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族魂,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中,依然具有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閱讀說明:如果您喜歡我的作品,可以點評、轉發、關注,作者會把您的鼓勵作為動力,繼續為您更新和奉獻精美的作品。讓我們一起為弘揚正能量加油!

作者簡介:梁家卿,筆名魯源,作家、畫家, 山東平原人,首屆魯迅文學院公安作家班學員,文聯第九次、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列席代表。其作品多次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