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上面的这几句歌词,特别适合我们今天所说的话题——“流民”。那么所谓的“流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它的涵义有这么三个方面:

1. 丧失土地而无所依归的农民;

2. 因饥荒年岁或躲避战乱而流亡他乡的农民;

3. 四出乞讨的农民;

一、为什么流民现象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病态”?

在古代中国,流民现象一向被视为社会“病态”。原因似乎很简单,原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五谷文化”就深深根植于这块“乡土”之中。五谷文化的特点是世代定居,就是“安土重迁”,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流动是病态。

流民现象,与古代中国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理所当然是“病态”。这样说来,显得过于粗率。我们不妨沿着历史的轨迹,去寻寻“根”。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从奴隶制时代的中、后期起,中国的生产方式就由“迁移农业”逐步转变为定耕农业。人们结束了漂泊不定的迁移流动生涯而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进入封建社会,迁移农业差不多成了历史的陈迹,定耕农业占据了绝对优势,人们也随之在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居住下来。这一转变的完成,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由于人口的增殖和人口密度的加大。

随着地理空间越来越充分地被人们占有,“迁移农业”赖以进行的自然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伴随着这种种变化,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形态也由西周时期以井田制为基础的领主经济转变为战国以后以土地私人占有和自由买卖为基础的地主经济,在这种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体小生产农业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土地与其他财富不一样,它用不着担心被抢劫、偷盗、焚毁和损坏,既可生利,又容易保管,是一种最可靠的财富,并成为各种财富的最后归宿。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个体小生产农业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的生产方式

土地对农民如此重要,农民和土地之间自然存在着特有的“亲缘关系”。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

“有土斯有财”。没有土地,农民将无以为生。正因为如此,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对一个农民来说,没有比丧失土地的打击更严重的了。那块生养他的土地,无论是多么贫瘠荒凉,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神圣的地方;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绝不会离开。有些人宁愿饿死,也不愿抛别故土。

人和土地,或者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其他生产方式下是少见的。正是这种“恋土”,还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强化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特性。“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就是这种特性的绝妙注脚。

中国古代农民是属于土的,土生土长,长出了中国历史,也长出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民间神灵的崇拜中,“土地神”因此成了农民心目中最亲切的神。往昔在汉族聚居的地方,几乎找不到没有土地庙的村落。庙里的偶像,衣冠简朴,成双成对,以至家室齐全,老幼满堂。这些塑像,正象征着农民执著地扎根于乡土的心态。

对统治者而言,农民能“安居”、“乐业”,当然有利于他的统治。于是“无旷土”(没有荒废的土地)、“无闲民”(没有流民)成了盛世的象征。

然而事实上,农民和土地的“亲缘关系”经常被割断,于是流民现象发生了。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农民和土地的“亲缘关系”经常被割断,于是流民现象发生了

二、流民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流民问题是古代中国的老大难问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多少流民,谁也无法精确统计,但“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等笼而统之的记载,却不绝于史籍。

如唐末政散民流,户部版籍(户籍),仅存虚名;元代,流民常达全体居民的1/3以上;明代,在全国的6000万在籍人口中,至少约有600万人成为流民。流民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想见。

农民和土地,或者说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分离,完全出于无奈。无奈之民,流离逃亡,奔走异乡,当然有不得已之由,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土地兼并。这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无法治愈的一个痼疾。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的狂潮就无法遏制。如西汉成帝时,地主官僚大占良田,丞相张禹就掠买田地达400顷;商人秦杨田甲一州。佛寺、道观也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如唐代有“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语。地主、官僚、贵族、商人、高利贷者相互勾结,肆行兼并,以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农民破产失业,要么沦为佃户,要么背井离乡,“富户侵占民田,以致贫者流离转徙”,就揭示了土地兼并与农民远走他乡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土地兼并。这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无法治愈的一个痼疾

其二,沉重的赋役负担。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一般很重,如西汉赋税就田租一项而言,还是比较轻的,但人口税相当重,小农地少人多,往往力不能胜。至于徭役,更使农民不堪重负。

据估计,五口之家,起码有两人须服徭役。服役的地方,近的数千里,远的过万里,农桑失时,迫使自耕农破产流亡。唐后期,法令不一,赋敛不时;元朝科差、税粮、杂泛等项,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与其重迫而死,还不如逃往他乡。

然而在部分自耕农民破产流亡后,历代统治者为确保其经济利益,往往采取“摊逃”政策,即将流亡农民的赋役负担转嫁到尚未破产逃亡者身上。农民不堪重负,未逃亡的农民也被迫走上逃亡之路。于是,流民愈多则自耕农负担愈重,自耕农负担愈重则流民愈众,流民问题愈严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三,天灾人祸。中国的农家经济本来极其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然而,古代中国偏偏是一个灾荒频仍、战乱纷起的国度。

以灾害论,水、旱、虫、风、雪、霜、雷、雹、地震等自然灾害,重复摧残脆弱的农家经济,每遇灾荒,农民流离死散,形成一股又一股的流民潮。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起,至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止,一千八百五十年间重灾年份竟有一千二百四十二年之多。天灾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农民“流散道路”的强劲推力。

至于人祸,特别是兵燹代代有之,年复一年,战火不息。为逃避战乱,农民不得不流离四散。如西晋末年因永嘉、五胡之乱,大批流民涌向辽东、西北、江南地区;东晋苏峻之乱,农民流离四散;唐末连年征战,农民“比屋流散”。类似记载,摭拾可得。战火烧焦了土地,打乱了农业生产的时序,农民非死即徙。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中国历史上大小规模的战乱数百次,每次战乱莫不把无数无奈之民强行推向无所依归的无极之路。

中国历史上大小规模的战乱数百次,每次战乱莫不把无数无奈之民强行推向无所依归的无极之路。

这些无奈之民,有的在饱尝流离之苦后返归原乡,有的则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一是成为“流庸”,即远离家乡为人耕作,他们又被称为“客户”。

一是流向边远地区种山垦殖,如明代荆襄地区,界连数省,川陵蔓延,山林深险,土地肥沃,曾吸引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大批流民进入该地区。

一是沦为无业游民,寄生社会,扰乱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一是“亡逃山林”,转化为与官府对抗的力量。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动不绝如缕,差不多都与流民经常的大量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这些无奈之民,有的在饱尝流离之苦后返归原乡,有的则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三、古代解决流民问题的办法

流民问题是困扰古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流民问题的严重程度历来是世之盛衰的一杆标尺。

加强农民与土地的结合

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之“安居”“乐业”,维持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必要联系。一旦联系中断,农民丧失了土地,不仅使朝廷赋役无着,而且大量流民势必走上“啸聚山林”、“铤而走险”的道路,成为王朝更迭的重要力量。

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均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控制。其中,行之数世的均田制即由此而兴。

还在西汉哀帝时,有人就提出“限田”主张,以限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虽然切中时弊,但因遭到贵族官僚的反对而未得实行。

北魏建立后,针对豪强地主肆意霸占田产、农民困饥流散的时弊,大臣李安世上奏魏高祖,建议施行“均田制”,计口授田,平均分配。这个建议得到朝廷的首肯和支持。

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年满70还给官府,桑田永为世业;土质不宜种桑的地方,男子给麻田10亩,妇女减半;露田不得买卖;土地不足之处,居民可以向空荒处迁移,力所能及借用封建国家的土地,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赋役轻处。 ——北魏均田制

均田行数世,著有成效,唐朝极盛一时,与均田制的推行极有关系。

除均田限田而外,重农抑商、迁徙富豪、法定平分遗产等,也都着眼于农民与土地的结合,以期长治久安。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加强农民与土地的结合

纳入官吏政绩考核

由于流民问题是困扰古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统治者甚至把招集流民的多寡作为考察官吏政绩和升迁的重要依据,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大特色。

如西汉宣帝,以胶东相王成安辑流民很多,给予特殊恩赏,赐爵关东侯,俸禄加两级。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逃户复业”问题,令中书省招贴榜文,明设赏格。清康熙初年,明确规定,地方官招集流民1万名者,纪录一次;又诏告天下,文武大小各官,有能捐资迁四川流民归籍,每100家以上者纪录一次,400家以上者加一级,500家以上者加二级,600家以上者加三级,700家以上者加官。足见统治者对流民问题的关注。

其他

此外,救荒措施、强制遣返、宽赋减租等,也是历史上常见的解决流民问题的办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时,制定有《流民法》,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以禁重赋”,让流民“复业”是其宗旨。

结语:尽管统治者为解决流民问题煞费苦心,尽管统治者诸多举措能够收效于一时,但是造成流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的剥削制度,历代统治者无论贤与不肖,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封建社会与生俱来的痼疾。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古代为何会频繁出现“流民”现象?

造成流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的剥削制度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