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出行類產品怎麼做改版設計?

出行類產品越來越細分,大到滴滴出行這樣的龍頭,小到後市場上門洗車。伴隨著技術的革新換代,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能源車、無人駕駛、車載系統、智能語音等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這就給了產品太多的想象空間,所以這些概念一直成為市場競相追逐的熱點,映射到產品層面,需要對出行進行重新定義,在做出行類產品改版的時候,就得把思考的維度發散開來。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項目背景

我們想要對一款做了多年的出行類產品進行改版,這款產品是公司旗下面向出行,為車主提供實時查詢違章信息、機動車保養類後市場服務、新車和二手車資訊類信息的產品。自上線以來,已累積了大量用戶,一直走在垂直領域的前列。現市面上的同類產品越來越多,官方的產品也做的越來越好,大家能獲取到違章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

某些平臺級的大IP,直接就把違章作為一個小功能嵌入進產品,不僅能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還能優化用戶的設備,不用刻意再去安裝類似的產品。這些可能都是導致用戶增長緩慢的原因,所以產品的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很難有突破性的增長。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改版目標

產品的整個基調和交互一直都是在打補丁,延續之前的風格,用戶對體驗確實是相當習慣了,可反之也早就產生了審美疲勞,所以首當其衝的是要在體驗設計上做一個全新的突破。體驗設計呈現給用戶的改變最直觀,很容易匹配用戶的需求點。

產品也存在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增長乏力,這也是很多產品在發展中期都會面臨的問題。這就可能要多去想在產品結構和框架上做出什麼新的改變,比如:激活老用戶,還能帶動新用戶形成裂變式的增長。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產品做到最後的產出價值終歸要落實到品牌層面,在品牌上怎麼去提升,也是產品層面要去解決的,想讓品牌做到深入人心,還得落到情感化設計上。

總結這次改版的目標基本是以上說的3個大方向:體驗設計、拉新用戶、品牌升級

體驗設計

產品體驗設計的改版,我們經歷了好幾輪,先做了大量的競品分析,然後團隊又一起開始頭腦風暴。開始定產品的主基調,結合進我們先前調研的用戶群分析,確立了圍繞“輕”、“聚”、“小”這3個理念來做產品體驗設計升級。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如何做到“輕”呢?

大家都知道做產品設計最難的不是去加功能點,而是怎麼去做減法。所以產品在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中,其實一直都是在做加法,到最後,產品慢慢地商業化,就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要做,顯得臃腫不堪。對於輕的定義也不僅限於做減法,而是在用戶體驗上顯得輕。

比如,紀念碑谷的遊戲,利用矛盾空間的邏輯結合2.5D的表現手法,將一個底層算法那麼複雜的遊戲做到如此的輕,顛覆了我們以往對遊戲沉澱的感官。

行動方案:

首先圍繞“輕”來給產品做瘦身行動,經過多次的視覺嘗試,最終定下以下幾塊設計方向。

  • 大卡,決定採用“大卡片”和平鋪相結合的頁面佈局,清晰地區分功能和內容的層級。
  • 色塊,大主題和留白強化模塊。
  • 微交互,為降低元素干擾,採用了很多微動效,增加交互的流暢度和體驗的友好感。
  • 情感化,情感化設計模塊也採用色塊來主導,增強產品的整體性和用戶的對品牌的記憶。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怎麼才能“聚”焦呢?

聚焦是產品核心價值的體現,很多產品呈現給用戶很多入口,每個新業務都想得到獨立的位置,所以到最後忽略了用戶價值在產品中的體現,都不知道哪個是核心功能。聚焦是產品考量自身價值的最大化體現,那怎麼去聚焦用戶的核心痛點呢?優先體現出產品為用戶解決痛點就變得尤為重要。

比如,Google是怎麼聚焦其核心功能的呢?Google一直都將“快”、“精準”作為其優化產品的核心,緊緊圍繞用戶的核心痛點。

行動方案:

用戶使用本產品的核心痛點是最快速度、最直觀、最準確地獲取到違章信息,所以產品應該聚焦的核心點就是以最快速度、最直觀、最準確地為用戶呈現這些信息。

  • 聚焦設計,如果有違章罰款,還能為用戶提供後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將這種需求通過體驗設計來聚焦。
  • 交互視覺,將核心功能區域做成了大卡設計的強化,結合色塊和視覺優化,最直觀地呈現出產品的核心功能,還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定製設計。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如何做“小”呢?

現在看到很多大IP都出了“極速版”,通過主產品來導量,迅速衝上應用市場的榜單,真是一點都不愧對“極速”這兩個字。這種模式有了成功的示範效應,各大平臺紛紛效仿,不僅擴大了應用市場的搜索覆蓋,還搶佔了更大的市場份額,何樂而不為呢?

用戶看到的是極速版安裝包小,甚至不到主APP的十分之一,可以更多優化手機的內存空間,為什麼不安裝呢?

這些極速版還有一個吸引人的爆點,就是可以“賺錢”,每天刷刷轉轉就能賺幾塊錢,這樣就能讓用戶群不斷下沉到3、4線城市。

行動方案:

“小”僅僅是一個目標,怎麼做“小”才是產品真正要去解決的

  • 優化切圖,產品中佔用空間最大的文件,基本都是切圖,很多切圖只需要用一套就可以適配到所有密度。2.0密度一直都是我們的首選,但現在3.0密度的手機屏幕越來越多,2.0密度的使用就會有很多風險。很多切圖還可以直接做成SVG格式,這樣也能有效降低切圖文件的大小。
  • 重新編譯,現在H5+CSS3的強大,改變了開發進程中很多代碼的優化。原生組件佔用很大空間,可以換做H5來寫,不僅便於更新,還能大大優化安裝包。但有時候是需要損失點體驗為代價,因為原生的體驗肯定更好,這就要看產品具體的體驗來做權衡了。
  • 分發雲端,在做減法的同時,很多模塊儘量分發到雲端獲取,安裝包可以驟減很多控件。當然,在這一塊我們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不斷優化,才最終呈現出產品的“小”。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拉新用戶

大家都知道現在拉新用戶的成本有多高,依靠一個大的IP,作背書能讓產品賺的缽滿盆盈,反之就會比較難。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先前公司喜歡砸錢,可時間一長,發現砸錢請進來的用戶根本留不住,產出的價值入不敷出,這生意明顯不划算嗎?

所以現在企業都逼著團隊自己想轍,能免費則免,可天底下哪有什麼免費的午餐呢?話說回來,產品如果不能突破增長的難題,就相當於失去了驅動力,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商業化的面也無法拓寬,整個產品團隊的發展,勢必都會受到制衡。

我們改版最核心的目標是帶來用戶的增長,至於方法嗎只能靠自己來想轍了,別指望公司能投入多少了。我們借鑑了很多大IP的成功案例,做出瞭如下,用戶增長的改版策略。

行動方案:

  • 產品打磨好,體驗設計做好,產品本身就會自帶流量形成口碑。這種口碑一旦形成,往往能帶動產品的節奏往前衝。
  • 運營產品的內容,用戶觀看內容結合算法可以產生積分,這些積分累計到一定數,兌換現金或去積分商城兌換禮品。
  • 邀請新用戶,直接現金獎勵機制,這個功能剛上線不到一個星期,就有位老用戶邀請了165位新用戶加入,收入可想而知。
  • 任務積分體系,加入了簽到、做任務體系,不同的任務得到的獎勵不同,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培養用戶的黏性、增加產品的活躍度卻非常湊效。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品牌升級

品牌的重擔為什麼會落到最後一拍,因為只有把前面的都做好了,品牌才能水到渠成。產品價值的體現落到品牌上,才能體現其商業價值的輸出。比如,我們之前做了好多款跨領域的產品,有知識付費的課程產品、領域大咖帶講的直播產品、零首付購車的金融產品、信用卡全搞定的銀行產品、天天賺錢的理財產品、走在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產品等等。

每款產品都帶來了各自領域內的增長,可到最後的價值輸出全散的,在用戶看來這根本不是同一品牌下的產品。如果我們將這些產品的輸出,落實到品牌價值上,這在商業上收穫的無形資產不言而喻。

行動方案:

  • logo設計,產品舊logo已經沿用了很多年,在設計之初,沒有經過系統的考量,接下來的迭代優化節奏也沒能考慮進去,所以感覺每次都是在打補丁,這次想做個突破,所以在設計上首先考慮更清晰地突出品牌,圍繞前面的“輕”主題來減負。
  • 風格統一,採用前面提到的“大卡”和“色塊”主基調來帶節奏,將品牌下的系列產品做到設計風格統一。包括情感化設計的細節都做到風格統一。
  • 交互一致,產品改版融入了很多細節的微動效,這些交互並不只呈現在某一個彈窗、navigation、headbar等,而是整個產品交互的一致性。
  • 傳播介質,在各個渠道做推廣,也有一套標誌性的視覺主線,形成品牌視覺的傳播,產品中的過場動畫、加載狀態、上拉、下滑、空頁面都可以植入品牌元素,從而形成傳播一致性。
复盘:出行类产品怎么做改版设计?

寫在最後

出行類產品在市面上早已進入飽和過剩的狀態,要想異軍突起,不依賴砸錢營銷推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磨好自身產品,集成系列的增長方案,輸出品牌價值,形成靠產品驅動的成長體系。每次覆盤都會思考很多,發現新的問題,這次產品改版非常湊效,因為數據直線上升,帶動了產品的增長節奏,這也是我們感到最欣慰的點。

想把產品打磨好,真不是著急的事,而且很少有公司會給充足的時間,專門來優化產品。這些時間往往都是一點點擠出來的,產品、設計、開發一次次交鋒最後才落實的行動方案。所以,產品的改版一定是前期的積累,平時將自己打磨成產品的資深用戶,發現問題就記錄下來,想好解決方案。還要經常去使用競品,學習優秀的產品點。

一個優秀的產品絕非一次改版就能完善好,市場在變,用戶的需求在變,所以產品的優秀潛質也得在這些變化中才能打磨出來。

#專欄作家#

VV體驗,微信公眾號:VV體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好設計,有方法》作者。混跡於互聯網圈,致力於研究用戶體驗設計,著力打造極致的體驗設計,主導和參與設計過多款熱門的互聯網產品,遍及多個領域。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