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好官陳汝鹹


漳浦好官陳汝鹹

清朝初年,在漳浦歷任知縣中,令鄉人感念不忘併為之立生祠的,僅陳汝鹹一人。他何以能如此得民心呢?

  陳汝鹹,字莘學,號心齋,又號悔廬,浙江鄞縣人,生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八月。康熙十四年(1675年),領鄉薦第一;三十年(1691年)中進士,後授翰林庶吉士。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翰林出任漳浦知縣,當時漳浦民間好訟,訟棍從中慫恿以漁利。陳汝鹹到任後,一面勸導百姓要和睦遜讓,一面嚴懲訟棍,他聽案辦案明察公正,雖然案牘紛紜,他一訊即決,片刻立盡。如遇命案,他必親臨驗屍,反覆諦視,用手指按,仵作也自認不如,百姓不敢欺瞞,從此訟風漸戢。

清初賦役沿襲明制,以致丁糧版籍長期混亂,土豪猾吏狼狽為奸,造成田賦、勞役輕重不均,民苦不堪。陳汝咸認為編查是賦役大政,他親自核算,編糧納戶。把胥役和里長包辦改為人丁歸現籍,產業自主,徵戶自納,編後列榜張布四門,百姓稱快,胥吏無計可施。經三年踐行,法立賦均,百年積弊,一旦廓清。

  他還嚴禁巫醫治病,曉示醫術藥方,並親自制藥物施濟貧病。為了實施教化,造就人才,他修文廟,辦義學、聘請名師任教,還親自講授,評議作業,十餘年間,造就一批俊才如蔡世遠、阮蔡文、藍鼎元、莊亨陽、陳夢林等,文風大興,成為海濱鄒魯。

  此外,陳汝鹹還救濟災民,消弭虎患,招安海匪,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學生藍鼎元稱讚他“良法養政,不可勝述”。蔡世遠稱讚他:“正己率物,廉以居身,儉以養德,至(浦)之日,一以興利除弊為己任”。十三年來,他克己奉公,身無餘財,家無蓄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南靖多盜,上峰知曉陳汝鹹的德才,調他去治理。漳浦士民得知,相率赴省請留,但未獲準。浦民怕他離開,搬農具塞住署門,高呼“老爺莫去,活我百姓。”陳汝鹹只得於深夜假扮巡邏人,悄悄地乘馬從小道出北門離去。

  他離開後,浦人追思不已,乃構築月湖書院於北門,塑陳公生像於其中,每逢歲時華誕之日,士人都來瞻拜,擊鼓張燈,召梨園演戲,冀祝他千秋萬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赴陝、甘賑饑,因操勞過度,又染疫疾,不幸逝世,終年五十九歲。噩耗傳來,漳浦人痛哭如喪考妣。入殮時,有司檢視他的遺物,只有衣服一套,銅錢一串而已。康熙皇帝知道後,連連稱歎“好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