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距今已有1120多年,這場存在僅103天的變革運動讓光緒帝的餘生都在中南海的贏臺度,讓慈禧再次登上權利的頂峰重新執掌清廷,也讓六君子斷了頭。

談起“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人們總會惋惜、敬仰、悲痛,各種不同的情緒縈繞心頭,這位年輕人明知前方是死路,卻依舊用自己的血為舊世界透進一絲光亮。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譚嗣同有個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呢?這裡就不得不提譚嗣同的父親譚譚繼洵。譚繼洵家裡原本過得不錯,但是在其6歲的時候,老父突然病逝,可母親性子軟弱,無法撐起大梁,導致家道中落,這時年僅13歲的譚繼洵大哥艱難地撐起了整個家。

譚繼洵年幼時非常聰慧,但是體弱多病,因此大哥就對這個弟弟相當照顧,經常四處求醫問藥,稍大點就給弟弟找個嚴厲的老師讀書。最終,譚繼洵不負眾望,在27歲時高中舉人,這時譚家多少年來的第一個舉人。

因為童年的過多悲苦,使得譚繼洵為官謹言慎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相當保守。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每次約其聯銜向皇帝陳述新政,譚繼洵都會謝絕,並且每次與張之洞論事也都意見相駁。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但是,他的兒子譚嗣同卻與老爸截然相反,譚嗣同出生的時候,譚繼洵已然是朝廷大員湖北巡撫,因此譚嗣同是個妥妥地官家二代。因為家境的優越,譚嗣同可以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在他求學的時候,就已然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因此譚嗣同並不喜歡腐朽的八股文,而真正喜歡的則是能夠救國治世的實用知識。同時也跟一些江湖俠士結交,頗有俠義之氣。

也正是因為這些新的思想讓譚嗣同日後走上了變法之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一經放出,國內的有志青年們相當憤慨,譚嗣同的內心也燃起了一團怒火,他開始四處組織人員,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起呼籲變法。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但是,因為這件事,譚家父子之間爆發了嚴重的矛盾,經常吵得不可開交,但誰也沒有辦法將對方說服。譚繼洵從一個舉人開始做到封疆大吏,他深知官場險惡,之所以一輩子謹慎小心,也是看得太透。歷朝歷代哪場變法不是要流血,不是要死人的,譚嗣同如果堅持變法下去,極有可能會走到萬劫不復的地步,甚至連老譚家都不保。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譚嗣同雖然年輕,但是他也知道變法是多麼險惡,但是他不怕死,他願意為變法付出生命,可是他不能連累老父及家人。為此他想了個辦法,在變法的後期,情況越來越危急的時候,他模仿父親的筆跡,寫下了一封恩斷義絕的斷絕信。信中這樣寫道:

你大逆不道,屢違父訓,妄言維新,狂行變法,有悖國法家規,故而斷絕父子情緣。倘若不信,以此信作為憑證,爾後逆子伏法量刑,皆與吾無關。 譚繼洵 白

譚嗣同把這封信偷偷放進了父親的書房,這是他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了,雖然與父親經常矛盾,但他始終還是自己的父親,只能用這種方式綿盡為人子的責任。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1898年的9月,慈禧太后突然下旨將光緒帝囚禁,隨後開始肅清變法維新勢力,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海外,譚嗣同也提前得到消息,但是他卻不願意一走了之,他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隨後,譚嗣同被捕。幾天後,在北京宣武門菜市口,譚嗣同與其他五位維新人士一同英勇就義。

譚嗣同被慈禧殺頭前,冒充父親筆跡寫了封信,終救老父一命

而他的那封信則救了譚繼洵,雖然還是被牽連免職,但是終究保全了性命,譚家也沒有被株連。

參考:《譚嗣同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