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战军抗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下)

决战决胜

在西府陇东战役结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西北野战军主力与“青马”骑兵鲜有接触。直到1949年陕中战役末期的咸阳阻击战中,双方才再次大规模交手。这一次,“青马”可谓精锐尽出。其中82军100师、190师、248师和129军骑8旅,从西、北、东三面围攻咸阳。他们的对手,是刚加入第一野战军序列的18兵团61军181师。

说起这个181师,那可不得了。其前身是因中原突围而名扬天下的“皮旅”。该部离开华东转战华北时,全师万余人,一水的美式装备,山炮等重武器一应俱全。在太原战役中,该部又缴获颇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向西北进军途中,该师是唯一全体乘汽车机动的部队。

这次在咸阳,181师仅有1天时间布防。咸阳城南紧临渭水,北面地势较高,该师不得不背水列阵,防御态势十分不利。师长王诚汉决定将下属3个团成一个梯队展开成一个半圆形。如此一来,加之有渭水阻隔,“青马”骑兵的迂回突击战术便无从施展。

在主阵地选择上,王诚汉考虑到“青马”占有近3倍的兵力优势,若依托城西北的文王陵、延陵一线高地作为主防御阵地,则全师的防线将被拉得过长,单位正面上的兵力及火力密度势必大大降低,因此他选择距离城垣2.5千米处的丘陵起伏地组织防御。这个地区虽然地势较低,但防御面相对较窄,可以使兵力集中和互相协同,又有国民党军原先构筑的碉堡工事可以利用,更有利于坚守。

西北野战军抗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下)


181师各部到达指点位置后,立即开始抢修工事,扫清射界。各连队的阵地都分为三线。第一线是由练过武术或力气大的战士坚守,他们都配备了太原战役中缴获的日本武士刀;第二线主要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第三线部署轻、重机枪。为增加防御弹性,181师各部还以靠近城外的纺纱厂、西北工学院为二线阵地,以城墙、裕农油坊、铁桥、城外堡垒与西关等支撑点为三线阵地。由此形成了纵深梯次防御,准备节节抗击敌骑兵冲击。

在炮兵方面,181师原有1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营,此战又得到了一野总部配属的2个山炮连、2个迫击炮连和1个战防炮连的加强。这些火炮由师部统一指挥,分别配置在城墙上及城墙附近。之所以这样部署火炮,除了可以获得最大射界和最远射程外,还因为“青马”部队火炮很少,这次又是轻装奔袭咸阳,故而并不能对解放军炮兵阵地形成多少威胁。

6月12日下午,“青马”骑兵先头部队便开始对181师防御阵地进行试探性攻击,13日一早便从东、北、西三面开始全面进攻。激烈的战斗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青马”骑兵发起了无数次集团冲击。以往一野部队在抗骑兵冲击时,强调严守射击纪律,将敌放近了再以突然、猛烈的火力予以打击,但181师这一次却反其道而行之:先由山炮对敌骑兵集结地发起轰击,再由迫击炮在敌冲击路线上标定数个集中轰击区,敌骑兵一旦接近某个轰击区,各迫击炮连便开始向该区域实施急促射。前沿各连的轻、重机枪和冲锋枪不下统一射击口令,而是敌骑兵进入哪种自动火器的最大有效射程,哪种火器便猛烈开火。这种打法,使敌骑兵从集结开始,就不断受到各种火器的层层杀伤。骑兵在冲击途中不断产生的伤亡,既打乱了进攻队形,迟滞了进攻速度,又令首次与骑兵大部队正面对抗的181师指战员信心大增。

“青马”打红眼了,不顾伤亡继续往火网里硬闯。在一些防御地段,侥幸冲破火网的“青马”官兵成功逼近了前沿阵地。此时,各防御阵地第一线的181师战士先投出成排手榴弹,然后趁爆炸腾起的烟雾,冲出战壕,低下身子,双手抡起日本武士刀,以先砍马腿再劈人的方式与敌近身格斗。这种战法与宋代岳家军大破金军“拐子马”颇为相似。与之前步兵拿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与骑兵军刀对抗相比,这种战术显然更为可取。

实战证明,181师一整套抗骑兵冲击战术非常有效。13日激战终日,“青马”骑兵仅仅占据了一些前哨阵地。就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战果,也在181师的夜间反击下悉数化为乌有。

咸阳阻击战堪称是“青马”骑兵与解放军步兵的决战。战术得当的181师以不到200人伤亡的代价,取得了击退敌三面围攻,毙伤敌2 000余骑兵的胜利。双方战损比达到了空前的10比1。

西北野战军抗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下)


决战过后,“青马”官兵为之气馁。就连最为骄横的“青马少帅”马继援,也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解放军火力今非昔比,属于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在兰州战役中,“青马”再未敢发起骑兵密集冲击。参战的骑兵都下马作为步兵作战。追本溯源,这都拜咸阳惨败所赐。“青马”骑兵的丧钟,正是由那一战敲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